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醉枕香江最新章節列表 > 第89章 試探和回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89章 試探和回答

林宥倫和周彗敏一進入酒會,頓時成為各方矚目的焦,大多數人是被周彗敏一襲清新典雅的魚尾裙禮服所吸引,不過真正上得檯面的那些人,目光卻都落在了林宥倫身上。

在香港“以文致富”的文化人中,金鏞、倪誆都是各中翹楚,但像林宥倫這樣,年不滿二十,坐擁數千萬身家的人卻是極其少見的。寫出的在海外銷出00多萬冊,仿若信手拈來的劇本部部票房火爆,僅憑這兩,林宥倫便已經坐實了“才子”的名頭。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香港電影圈裡編劇地位一直很低,劇本也很少能賣出高價,可自從林宥倫得了一個“千萬編劇”的名頭後,其他編劇的身價也跟著水漲船高。事實上林宥倫的劇本從來都不算是“賣”,而是以劇本“入夥”,最後拿票房分紅。這件事圈子裡的人大多都心裡有數,可普通市民卻不這麼看,“千萬編劇”的事蹟經過口口相傳和報演繹,最後一個劇本賣一千萬的法反而成了言之鑿鑿的事實,讓人哭笑不得。

香港的編劇只要一出名,大多都會轉行自己做導演,而林宥倫卻沒有這方面的打算,一直和娛樂圈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所以大多數時候,大家都覺得他仍是一個文人。

應邀出席酒會的金鏞就是這樣的觀,沈寶新找不出什麼理由反駁,只能跟著認同了這種法,但心中始終對金鏞的決定有些遲疑。

金鏞對此行卻抱有極大的信心,他站在遠處觀察了一會兒,等林宥倫和朋友打完招呼,又應付完那些攀交情的人,他便端著酒杯走了過去。

周彗敏跟著經紀人林曼去了別處,王組賢在酒會上的應酬比林宥倫還多,林宥倫找不到話的人,正準備找個安靜的角落一個人坐坐,轉身卻看到一個和善可親的老者,在儒雅氣質的襯托下,顯出一種不言而喻的身份。

“後輩晚生,見過金大俠!”林宥倫抱拳向金鏞行了一禮,別具一格的見面方式讓金鏞不覺莞爾一笑,擺擺手:“今天又不是英雄大會,你這一套我可吃不消。這裡也沒有外人,我們就以平輩論交吧。”

“查老先生是香港的文壇盟主,況且以後我還指望著在《明報》上繼續寫賺錢,你這麼可是折煞我了。”林宥倫這麼倒不是刻意恭維,香港的文化人多少都跟《明報》有過關係,所以金鏞在香港的文化和出版界,隱然有“盟主”之地位。

香港經濟學的教父級人物林山木曾在《明報》資料室做過資料員,經金鏞賞識派往英國學習財經,後自立門戶建立《信報》;以散文廣受歡迎的作家張君默在《明報》做過記者家江之南曾經是《明報》的編輯,女作家亦舒也在《明報》當過娛樂記者。

而《明報》的專欄版在香港文化界更是極具江湖地位。大報低酬,仍然趨之者眾。在《明報》開專欄已經成為香港文化人身份一種象徵。

金鏞呵呵笑道:“我好不容易才讓郭靖守住了襄陽,可你倒好,直接讓梁蕭領著元軍將南宋打了個底穿,既然我們都已經交過一次手了,你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我猜您來找我,肯定不是為了討論故事的。”林宥倫沒再堅持,不過語氣依舊恭敬。

“林生對大陸如今的時局有何看法?”金鏞出此一問,卻是存了考校林宥倫的意思。

林宥倫並沒有直接發表任何的觀,卻先和金鏞了一個笑話:“有一次聯合國召開會議,中國、美國和蘇聯的元首都坐車去會場,三輛車行駛到一個丁字路口,美國人朝左轉,蘇聯人朝右轉,司機請示後面的首長走哪條路,首長告訴他,打右燈,朝左轉!”

金鏞聽完那位首長的回答當場就笑了,可很快他便收住了笑,仔細琢磨起了這個笑話裡的深意,慢慢表情變得嚴肅了起來。

《明報》在60年代曾開闢“北望神州”版,每天刊登有關大陸的訊息,滿足香港人對大陸一無所知的需求,從此《明報》便以“言論dú lì”的形象成為報道中國訊息的權威。

儘管《明報》與金鏞在有關中國問題上的立場常被人譏笑為“機會主義者”和左搖右擺的“牆頭草”,但進入八十年代《明報》已經發展成為一份擁有dú lì報格的知識分子報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明報》的社論一直對香港社會具有較大影響,不僅備受港英當局關注,甚至也受到內地和臺灣的重視。

金鏞一直在關注大陸的改革開放,和很多香港人一樣,金鏞對這項政策能否長久執行心存疑慮,不過聽林宥倫這個笑話裡的意思,他對大陸的改革開放倒是很有信心。

這種事情除了等待時間檢驗,誰都不敢妄下結論,金鏞原本只是想要試探林宥倫的態度,沒想卻聽到了一個有趣的回答。

“我聽查老先生已經答應加入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在這裡我有一個不情之請。”林宥倫收起玩笑的表情,神sè肅整地:“我知道基本法的制定,就是為了保證迴歸之後香港在大陸的體制下保持相對的dú lì地位,但我希望查老先生在草擬基本法時,也要考慮迴歸後香港和內地的溝通融合問題,不要等十年二十年以後,香港人依舊覺得自己是香港人而不是中國人。”

一想到後世香港回歸十餘年,港人依舊對大陸有諸多排斥,林宥倫心中便覺有些悲哀。見金鏞面露不解,他接著解釋:“港人治港的基本原則沒有錯,但基本法應該是一座橋樑而不是一堵牆。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若能一直持續下去,至少在未來的二、三十年內都能夠保持經濟的強勁增長,而香港的地緣已經決定了,迴歸之後對大陸的依託ìng會越來越強,如果內心裡就對這個國家缺乏歸屬感,迴歸後港人又將何以自處?”

【求收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