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皇子妃奮鬥史最新章節列表 > 100、第100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00、第100章

說實話, 如今“楊澤”的行為很有些出格,天下側目,野心昭然若揭。

若楨泉軍和濟王真被引到平陽,魏景與之大戰,軍士疲乏軍備大耗。這當口,皇帝再下旨怒斥楊澤不臣, 而後命北軍安王合兵圍剿, 恐大機率能打魏景一個措手不及。

措手不及還不是最關鍵。

最關鍵是魏景來不及造勢, 將在大義上完全落於下風;另外益州道狹, 增調軍隊和軍備很不方便, 剛大戰一場還沒來得及補充的魏景,恐處境堪憂。

最大程度削弱魏景實力,趁機一舉殲之。

不得不說, 這戰策不錯, 齊田等人連續多天紮根皇宮, 也不是沒有效果的。

只是, 魏景怎麼可能讓自己落入這般困頓的境地?

他冷冷一笑。

“伯言所言甚是。”

趕在皇帝出手之前, 將身份公告天下, 是目前己方最佳的破局之法。

其一,傅皇后母子的冤屈天下皆知, 檄文寫得好了,大義上完全不落下風。

其二,楨泉軍和濟王。

這兩方如今實力雄厚,故而皇帝才打著讓其削弱魏景站力的好主意。但這主意吧, 前提得是二者不知魏景身份才能用。

敵人的敵人即使成不了朋友,存在也是利大於弊的。

毫無疑問,楨泉軍和濟王一旦知悉魏景真實身份,必然會選擇坐山觀虎鬥。

少了這二個勁敵,即便皇帝召天下諸侯來援,效果也差得遠了。

不齊心,不盡力。

魏景壓力將大減。

他本是此意,之所以前兩日沒提出來,概因邵箐母弟未曾安全抵達,他不欲刺激魏顯。

魏景沉聲道:“我意,即日擬檄文,三日內佈告天下。”

……

對策議定,魏景卻不急著討論檄文內容,他垂目捻起一紙信箋,盯了片刻。

邵箐一看,正是那張匿名信。

她問:“也不知這送信者,究竟是何人?”

是啊,究竟是誰呢?

說實話,這封匿名信來得太及時了。

若非它,他們固然能從蛛絲馬跡之中抽絲剝繭,繼而推測真相,但到底需要時間,很容易就晚了。

檄文造勢,需要醞釀過程;傳信回益州,增兵和糧草的籌備,都得消耗時間。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一步慢,步步慢,一旦失去先機,形勢必將更加嚴峻。

這究竟是誰?第一時間就送來了這麼一封準確的情報,他是出於什麼目的呢?

邵箐為什麼會用“他”?

因為她看過很多次這紙信箋,其上筆勢開闊,剛勁有力,透於紙背,隨意揮墨不過短短十來個字,屈金斷鐵的氣勢躍然而出。

不是邵箐長他人志氣,一般女子寫不出這麼一手力道氣勢皆十足的字。

這也正正切合當初的猜測,這人應當時身處安王大營,而且不是個尋常兵卒。

問題回到原點,誰?

張雍忍不住說:“呃,會不會是徐蒼?”

當年張雍認識的徐蒼,也是個能託付於後背的好兄弟。義薄雲天,鐵骨錚錚硬漢子,拋頭顱灑熱血。往昔情誼絕不摻假,對方愧疚難忘舊主,偷偷通風報信,可能性不小。

且除了徐蒼,張雍也實在是想不出還有誰了。

他們在安王陣營中真不認識多少人啊。當初北軍中上層遭遇大清洗,是有那麼幾個人僥倖不死被貶往西南。後安王奉旨接手荊州南陲兵馬,這幾人順理成章就成為他營下武官。

但其中,益州諸人熟悉的就一個徐蒼。

畢竟當年越親近魏景者,下場就越糟糕,不是人人都有徐蒼背景的。徐家中立且樹大根深,他這才幸運不但沒死,貶謫後還能繼續當武官。

“我認為並非徐蒼。”

接話的是季桓。

就是因為徐蒼這背景,所以季桓認為不是他。

徐家五代同堂,一府上下數百口。當初徐蒼會因為家族不得聽從安王之令,在黔水兩岸搜捕魏景。那到了今時今日,他還能在這個風口浪尖,冒著滿門傾覆的危險,給魏景傳信嗎?

在朝廷立場,魏景是逆王,一旦訊息走漏,觸動洛京皇帝那根敏感的神經,徐家必遭滅門之禍。

益州等人已知曉徐蒼曾協助搜捕魏景了,因為這是安王當初啟用徐蒼的最大理由,在安王大營那是人人都知,無任何隱秘可言。

張雍季桓各執一詞,兩人辨了幾句,張雍撓撓頭: “呃,那先生你說,會是誰啊?”

“我也不知。”季桓搖搖頭。

不過他道:“只是,這世上任憑是誰,所作所為總不會無緣無故。此人心思不出三種。其一,不滿安王;其二,不滿皇帝朝廷。其三,……”

他聲音變得凝重:“其三,便是算計我等。”

不要以為訊息準確就必定是好事。第一次準,第二次準,三四次也準,在你放鬆警惕的時候來一則假消息,足以致命。

“伯言說得沒錯。”

魏景扔下信箋:“不管此人是誰,有何目的?日後若再有信箋,我等亦不可輕信。”

一切得相信自己的判斷。

魏景對這個送信者,一直持審視態度,既然沒有線索,那就暫且擱下。

他抬眼看張雍:“日後汝等若對陣徐蒼,萬不可鬆懈警惕之心。”

話罷,魏景又看了陳琦等人一眼。

雖說對陣無父子,但未免諸人因信箋生出微妙好感,他特意敲打一番。

張雍等人肅立拱手,忙道:“謹遵主公之令。”

季桓贊同,一事罷,他又問:“主公,這檄文您欲如何擬?”

季桓本想著這檄文是自己負責起草的,但誰知魏景聞言,頓了頓,卻道:“我親擬。”

如烏雲蓋日,他眸中頃刻有暗色覆上,暗暗沉沉,冰冷陰鷙再窺不見深處。

……

三月十六,魏景發檄文告天下。

天下震動。

“蓋聞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國之衰,民之難。吾生為魏氏之嗣,當內以匡扶父兄安萬民,外蕩平外寇護社稷為己任,並為此殫精竭力,已二十載矣。然不知人心之險惡,……”

“……慈母胞兄慘遭屠戮,東宮毀於一炬,悲哉痛極。母後賢德,皇兄愛民勤政,然尚不得善終乎?……”

魏景先追憶了昔日理想,並陳明他為此付出的努力。話鋒一轉,他痛陳昔日母兄之慘死,一心驅逐敵寇後所遭遇的背叛。

以上所作所為,概出於先帝之手,但檄文中並沒有半句涉及先帝。

魏景一氣呵成的草稿,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他恨極那位禽獸般的皇父,口誅筆伐,恨不能將其掘棺鞭屍。

是季桓勸住了他,可以陳冤屈,可以鳴不平,但用事實來陳述更合適。先帝再心如蛇蠍,那身份也是君父,言語過激,很容易遭遇衛道士的攻訐。這就與發檄文的目的有所悖逆了,達不到最佳效果。

必須得有個度,引起人的憤慨,卻不讓人反感。

道理魏景不是不懂,但他只是過不去心裡那一關,心腹和妻子反覆勸說,他最後妥協了。

但後面有關當今皇帝的部分,就沒那麼客氣。

接著魏景的著墨重點,乃黔水刺殺極搜捕一事。他痛陳當今心思陰險,惡毒無信,欺騙天下臣工百姓。黃河大堤,事涉百萬黎民,然其為了些許私心,竟腰斬治河良策,致使大堤崩決,汪洋澤國,浮屍遍地,瘟疫處處,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

如此無信無德之人,難配君位,他當秉承胞兄遺志,取天下而救萬民。

洋洋灑灑一大篇,到了最後,已不僅僅是個人仇恨,為了先太子遺志,為了天下萬民,魏景當破舊立新,還九州一個朗朗青天。

慷慨激昂,振聾發聵。

傅皇后所出二嫡皇子,視民若子如皇太子,勤政務,用賢能,文德綏海內;驍勇善戰如齊王,驅韃靼,滅胡虜,武功赫赫名揚天下。

昔日這二位的隕落,多少人痛心疾首,捶胸頓足。

雖說君權至上,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但如此作為,如何不教人暗下憤慨?

尤其是新帝登基這幾年,戰亂頻發,民不聊生,兩相對比,越發讓人追惜前者。

魏景的檄文一發,如同輻射一般迅速擴散,所過之處,無不引起滔天巨浪。

振臂一呼,響應者眾。

有本仰慕太子齊王者,又憂心這幾年天下大亂黎民受苦,遂大喜過望,立即收拾細軟,往平陽而來。

也有亂世尋明主者,認為齊王乃諸雄之最,可一展其志。

還有昔日不滿先帝所為而憤而辭官者,或和新帝意見不和的致仕老臣,或果決,或略猶豫,很大一部分都攜家眷老小,奔往平城。

其中有一位,是前太子之師,三朝元老龐曾。

龐曾年六旬,當年大變他重病在榻,聞驚訊竟好了一半,掙扎著爬起來上朝力爭。當時新帝初登基,要一不做二不休殺了魏景,就是龐曾率著一群諍臣苦苦相爭,這才爭取到流放西南兩千裡的折中之法。

聞得他至,魏景親自迎了出來。

“殿下,殿下!”

鬚髮皆白的龐曾跪下見禮,被魏景親自扶起後,痛哭流涕:“蒼天有眼,蒼天有眼啊!”

哭聲雖帶哀痛,但更飽含歡欣,蒼老嘶啞卻觸動人心。魏景忽想起當年黔水之畔,妻子曾經對他說,“你並非孤身一身,你至少還有我,還有一幹竭力出言護你的諍臣”。

心潮湧動,他回頭看了她一眼。

邵箐眼角微微溼潤,卻目光瑩瑩,正含笑看著自己。

魏景深深看了他一眼,這才轉頭,勸慰龐曾。

到底歷經三朝風雨,龐曾人雖老,心智卻堅,很快止住老淚,神色一肅,對魏景道:“殿下,臣得訊天子震怒,當有大戰即興,您需慎之又慎啊!”

不是所有人,都對魏景未死的訊息歡呼雀躍的。

這頭一個,就是當今天子,魏顯。

作者有話要說:  寶寶們,二更還沒擼完,得下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