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挽明從薩爾滸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09章 劉堪觀政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09章 劉堪觀政

廣德元年九月初九日,太上皇行宮由銅陵東再次東移,遷入南京城。

九月初十日,劉招孫攜廣德皇帝劉堪及太后金虞姬楊青兒等人,正式入主南京紫禁城。

截止廣德元年九月下旬,如果不討論中南半島,整個東亞的形勢是這樣的:

經過十八年擴張征戰,齊國勢力從遼東遼南進入關內,並在河南、山西等地站穩腳跟,除青·藏西北部分區域尚未涉足,整個東亞大陸基本被齊軍佔據。

原先統一南邊九省的南明,名義上已徹底覆滅;

曾一度佔據陝西山西甘肅,威脅河南河北的大西國,如今退守西北,大西國大部分疆域被齊軍吞併;

東北方的朝鮮王國,北方兩道早在太初元年便被齊軍佔領,齊國經過這三年系統的屯兵、移民經營,基本已將北部兩道消化乾淨,成為名副其實的齊國疆域,李倧對他的“舅舅”俯首稱臣,只求能多苟延殘喘幾日。

曾經“擊敗”明軍的德川幕府,名義上對齊國繼續稱臣(這樣可以每年索取一定賞銀),不過之前簽訂的《牛關條約》,新任幕府將軍德川家光,全部予以否認。

不僅如此,迫於大齊強大的軍事壓力,倭國上下積極備戰,幕府向各藩下達命令:“不準隨意離開九州島、嚴查進出境船隻、禁止外國人赴日、加強沿海防禦。制定了所謂的“異國征伐計劃”,準備迎接“齊虜”新一輪進攻,並向齊國本土發動襲擊。

奈何大齊精力主要在國內,袁崇煥死後不久便制定好的“立馬扶桑”復仇計劃,遲遲沒有得到實行,對日戰爭拖了十年之久。

這給幕府造成了中國衰弱的假象(畢竟這十年來大齊征戰不休災害連年),而且明軍上次集全國之力遠征失遭受敗,也讓幕府信心大增,德川家光命令下,各藩武士開始有計劃的對朝鮮沿海和大齊東南沿海進行搶劫活動,這是繼繼明嘉靖年間後,新一輪的“倭亂”,史稱廣德倭亂。

有古籍記載,早在太初二年便有倭寇進犯浙東沿海,殺戮百姓,不過當時齊明雙方大戰在即,對這些零星倭寇的侵擾只做了冷處理。

正北方的沙俄勢力(準確來說是哥薩克殖民先鋒),在庫頁島遭受一系列慘敗後,終於停止東進,開始向西撤退,經過十多年不斷開疆拓土,截止廣德元年九月,小海(今貝加爾湖)以東,庫頁島以西的廣袤土地,全部歸於齊國。

由於這片區域面積實在太大(約等於西伯利亞總面積的二分之一,超過永樂時期大明疆域面積650萬平方千米),所以,除了庫頁島和韃靼海峽西岸部分城鎮據點,其餘大部分地方,齊軍都只是樹立石碑宣示主權,根本無法實現控制。

綜上所述,截止廣德元年秋九月,大齊帝國名義統治面積在一千六百萬平方公裡(約等於俄羅斯面積),並且這個數字還在急劇增長中。

帝國在東亞大陸佔據絕對優勢地位,是為名副其實的東方大國。

當然,目前實際控制面積遠小於一千七百萬,只有五百萬上下,具體分析如下: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遼東遼西遼南蒙古各地被牢固控制,關外民眾對大齊忠誠度最高,為大齊提供源源不斷優質兵源,這幾塊地方可說是劉招孫的大本營;

往南走,過遼西走廊過山海關,進入北直隸,北京天津衛河北各地歷經多年戰亂,殘破不堪,好在流賊勢力已被完全驅逐出去,整體處於恢復發展階段,屬於帝國的次核心區;

武定初年李獻忠覆滅後,山西被鄧長雄第二兵團佔據,成為帝國西進的大本營。

在過去的十多年間,十大兵團除海軍外,都在此與流賊(大西國)有過輪戰,各兵團精銳打得張自成懷疑人生。

直到去年太上皇舉全國之力南征,山西方向的兵力才被抽調走一部分。不過,在常年軍事壓力下,山西已成為帝國最穩定統治區之一;

河南被佔領時間較長,極圈統治在此有深厚基礎,中原沃野糧食充足,人口逐年恢復,這裡是帝國在關內統治的立足點和核心區域;

同樣作為關內統治核心的山東,近兩年來因為旱災兵災陳新亂政,各地糜爛,白蓮餘孽隱匿各地,是需要重點平定的地區之一;

湖北全省剛併入大齊,尚不太平,流賊數量可觀;

再往南走,湖南全境名義上歸附大齊,當然只是名義上,因為至少有上萬明軍潰逃入湖南,此外湘西還有十幾個小土司,這些都是讓人頭痛的問題;

江西的情況稍好,除臨川、贛州還在負隅頑抗,其餘府縣全部平定;

江蘇、浙江、安徽三省府縣全部平定,屬於帝國有效統治區;

福建是鄭森海盜大本營,尤其福建南部地區,叛逆勢力較強,目前只是名義上歸附大齊。

和福建類似的還有廣東廣西海南三地,要實現對這些海疆的徹底控制,還需要齊軍鐵與血的碰撞澆築。

至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齊軍現在鞭長莫及,這幾個省份也都屬於“名義上歸附齊國”的範圍。

~~~

江南平定,定都的問題,再次被提上日程。

北京已然殘破,天心城修建一半荒廢,沉陽皇宮規模太小,西安不必說,河南災害連年,放眼各地,只有南京適合成為新的都城。

然而金陵霸氣闇然收,不止是太上皇,朝野上下大部分人都認為此地不適合作為大齊都城。

放眼歷朝歷代,只有明太祖朱元章一人能夠立足南京,成就一番霸業。

盧象升錢謙益康光緒等人以為,前明國小勢微,與宋不相上下,根本不足以與大齊媲美。

當初朱元章攻下元大都後,就有意遷都,洪武後期,朱標多次四處巡查,為的就是在北方尋找一處城市作為大明新都城,朱允炆繼位後,這事兒最後讓他叔叔朱棣做了。

靖難之役,朱棣不僅奪取了他侄兒的皇位,也把他老爹朱元章辛苦經營的北境防禦體系徹底摧毀,原先為大明開疆拓土的秦王、晉王、燕王、代王、肅王等塞王,或被削去兵權,或被移鎮內地。至此,終明一代,北方都城一直處於敵人威脅之下,不是讓蒙古兵圍就是讓女真人圍,所謂“天子守國門”,其實也是種無奈的說法······

如今北邊許多大城都已荒廢了,除了南京,也沒有更合適的地方作為都城。

權宜之計,只有先定都南京。

八九月間,南京城中,幾乎所有的南明官員都投降了,《明史》中對此有以下記載:

國破,(高)倬投繯死。

六月,南都破,百官皆好降。

當然,值此以齊代明之際,要說所有人都投降了大齊,顯然也是不準確的,至少有六人選擇為大明殉節。

這六人和南京國子監監生吳可箕相同,殉節是為了表達自己對亡國的痛惜。

吳可箕在南京關帝廟自縊而亡,留下一首詩:

蹇遇逃君臣,

臨危猶保身。

操心死國難,

恥服北夷人。

廣德元年夏秋之際,南京官員們成群結隊前往武定皇帝大營,向齊軍投降。

南明戶部郎中劉成治對他夫人悲嘆道:

“國家養士三百年,豈遂無一忠義,以報累朝恩?”

說完他也在家中自縊。

禮部官員黃端伯則選擇了一種更為激烈的方式對抗大齊。

黃端伯是姜曰廣的學生,他不僅拒絕逃亡廣東——在那裡,南明忠臣們扶立起一位年僅二十的桂王朱由榔為帝,繼續與大齊為敵——而且,在廣德皇帝召見他時,他竟然懷揣匕首行刺···

後世歷史學家們,對那些在南京陷落之後繼續反擊大齊的南明忠臣們進行了讚頌,如朱繼祚,他率殘明勢力在興化,繼續負隅頑抗,被殺;蔣若來,他率領民眾在崇明島截殺齊國往來官吏,並試圖將這座後來大齊最繁華的海島,打造成反齊復明分子的海上基地;再如郭維經,他本是朱常灜的戶部尚書,在南京淪陷前逃往江西,後來死於臨川保衛戰····

類似這樣的南明忠臣比比皆是,當然,投降大齊以換取身家性命富貴前程的人更多。

劉招孫三令五申,下令齊國官吏對投降明臣一視同仁不得加以蔑視,甚至特意在內閣八人組中增加了兩個南明降臣,作為平衡。

儘管如此,齊國舊臣私底下對那些貪生怕死改換門庭的明人,表現出了相當的蔑視。

太上皇最不願見到的南北朝臣之爭,不可避免要出現了。

無論如何,劉招孫和他的大齊,終於勝利了,太上皇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成為主宰六千至八千萬龐大帝國的統治者。

雖然江南暗流湧動,雖然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還有殘明勢力反撲,但無論如何,齊國的崛起,已經無可抵擋。

廣德皇帝劉堪被太上皇安排留在南京城,表面是為鎮守江南,其實是要十六歲的劉堪在南直隸觀政。

“堪兒,你在沉陽時,誦讀經典,熟悉《帝王圖鑑》,書上的東西不能全信,現在,我讓你在南京,接見這些降臣,讓你看一看讀書人的真面目,讓你知道,什麼是人心,什麼是王道。”

劉招孫不厭其煩的灌輸自己的帝王心術,對於劉堪,他始終有種複雜的情感。

當初因為自己過於自信,不聽袁崇煥規勸,皇后張嫣被毒害。

他一直不能原諒自己,為了彌補,他早早將劉堪封為太子,早早舉行禪位大典,將帝位讓給這個兒子。

可是,劉堪真的會領情嗎?

這個孩子一直若即若離。

“父皇,昨日刺殺我的那個明臣,當如何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