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聖孫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五章 兵聖孫武

亞聖吳起的盤點,已經進入了尾聲。

在最後,獎勵終於出現。

亞聖吳起,其優秀的思想和軍事理論流傳千古,在後世被得以承認。

功勳卓著,戰績顯赫,上榜實至名歸。

故賜下獎勵。

獎勵其一,替身符一枚,效果與之前賜下的獎勵一樣。

獎勵其二,壽元丹一枚,可增加三年壽元。

獎勵一出。

幾家歡喜幾家愁。

作為主人公的吳起,自然是高興的。

畢竟壽元丹和替身符,這可都是寶貝中的寶貝。

可是對於那些對吳起恨之入骨的貴族來說,臉色很不好看。

"該死!真的該死!"

"怎麼給了吳起替身符這玩意!"

"有了替身符,我們想要殺他,難上加難。"

"而且吳起已經知道我們要殺他,他肯定會有防範。"

"那作如何,我們不殺他了?"

"不殺他?怎麼可能!觸犯我等利益,就算是天王老子來了,他也得死,雖然現在殺吳起的難度大了些,但不管付出什麼代價,都得讓他去死,我們的利益,不容他人侵犯。"

"是的,吳起不起,我等永無安寧之日。"

無數楚國的貴族討論著。

對於吳起此人,他們已經恨之入骨,無法釋懷。

吳起,他們是必須要殺的。

......

哪怕是吳起名聲在外,也不能改變貴族們對他的殺心。

為何?

只因為華夏古代的貴族太牛逼。

華夏貴族文化有兩個繁盛的時代。

一個是先秦時代的封建貴族,代表人物如戰國四大公子之流。

而另一個是魏晉隋唐的士族門閥貴族,代表就是所謂"五姓七家",即博陵崔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隴西李氏、太原王氏。

東漢末年至魏晉時代,漢族士人講求門第出身,這種影響波及胡人政權,以至於鮮卑建北魏,出於與漢人高門達成政治合作的考慮,亦極重視門第。

在孝文帝時代,曾十分隆重地對漢人腹地——"山東"地區"。

指的是崤山以東,囊括山西一部、山東、河北大部與河南。

的士族進行排名:排姓氏時,隴西李氏(其代表為後來的李唐皇室)擔心不在尊位,故乘駝星夜赴洛陽,但到時"四姓高門"已定: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沒有隴西李氏。

其實,在當時,隴西李氏亦十分顯貴,孝文帝定士族,隴西李氏(雖然當時其房支已內遷至"山東"各地)雖未列"四姓高門",但其李寶一支亦被定為甲族,最終也成"四海大姓"之一。

但無論是北魏時,還是唐朝時,天下士族,崔氏始終排在第一位。

貞觀時,唐太宗皇帝無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編修者無視皇室,而將"山東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為天下第一。

後在太宗的干預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對"山東士族"進行了壓制,但卻沒取得實際效果,到了中唐時期,皇室所代表的隴西李氏甚至被"山東士族"看不起,連想將公主嫁給"山東士族"都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務"。

"安史之亂"後,唐進入了中唐時期,唐朝政治中樞進行了重建,"五姓"家風與知識傳統使他們在科舉考試中佔有優勢,於是家勢藉助於科舉制度而重新抬頭,陸續有"五姓"子弟入朝為高官做宰相,控制朝政,如前文所提的崔姓兩家,清河崔氏出了十一位宰相,博陵崔氏出了十二位。

這樣,中唐古人的世家大族觀念進一步深固,"五姓七家","恃其族望,恥與諸姓為婚",傲慢地進行著內部通婚,以保持高貴的血統。

到了文宗時代的晚唐,人們的門閥觀念不僅沒有減弱,相反更為嚴重,"五姓"甚至發展到看不上與李唐皇家結為婚姻的程度。

唐文宗時,皇帝向宰相鄭覃求婚,希望鄭覃能把孫女嫁給皇太子,但鄭覃寧可把孫女嫁給時為九品官的崔某。

為此文宗無語:"民間修婚姻,不計官品而上閥閱。我家二百年天子,顧不及崔、盧耶?"

以"五姓"為首的山東士族的子孫不願意與皇室結為姻親,除了自身門第高貴,看出上李唐王朝是六鎮軍漢出身外,更重要的是不認同皇室的文化,簡單的說就是認為皇家(隴西李氏)沒文化。

在門閥制度下,社會地位是以婚媾為標準的。

那時看重的是'清';,是'文化的傳統';,關隴集團的貴門,包括李唐皇室(隴西李氏)在內,都不具備這個條件。

他們的祖先都是沒有文化的胡人或胡化的漢人,從唐到周,短短百年間,他們的文化還沒有達到很高,以此,他們仍不受文化顯族所重視。"

因此,關隴集團獲得了至高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卻不及山東士族。

唐人柳芳說過:"山東之人質,故尚婚婭。"

他們本來就"恥與諸姓為婚",再加上鄙棄皇室鮮卑胡化的文化傳統、家法門風,所以不願與皇室聯姻,既不願意嫁女於皇室,也不願娶公主為妻。

此外唐朝公主豪侈、驕縱者有之,專橫、淫蕩者有之,妒悍、殘暴者勝多,公主不修婦禮的情況不僅存在,而且並不少見。

公主不修婦禮,甚至專橫、淫蕩、殘暴,使士族之家望而生畏,也是士族之家不願與皇室結親的重要原因之一。

於是,"五姓"士族門閥貴族自視高貴,拒李唐公主下嫁故事曾不只一次在中晚唐上演,但到了唐朝末年,面對武人的屠刀,這一切已經毫無意義了。

隨著僖宗時代的開始,黃巢暴起,廣明離亂,以至"白馬之變",收拾殘唐的朱溫,將崔遠、裴樞等高門朝臣一起投入滾滾黃河;於是,八百年的門閥世家時代,真的被歷史的洪流衝進了時光深處...

而春秋戰國有法律,但沒有文化,也談不上統一文化概念。

戰國列強在戰爭中獲得國家實權,有著相對獨立的意志。

雖然並不一定正確、真實、完備,但是也是有跡可循的。

他們對民間統治的態度也更像是武力征服,民間也有一部分統治意願。

春秋戰國時期的貴族、士大夫貴族們都是各自利益的掌控者,這些人掌控著國家話事權,以及國內輿論導向。

他們有一套成體系的、完整的審美觀、政治分析能力,這些人對政治人物有不同方向的讚揚,但不同層級層面的人物的評價都有著自己特點和傾向。

所以說,春秋戰國時代,貴族的權力太大,他們絕不會允許吳起這種侵犯他們利益的存在。

......

吳起的影片盤點結束後。

各個平行世界的統帥,也在期待著下一位出場的人物。

畢竟所剩的名額已經不多了。

可另外一方面,他們也很焦慮。

因為看看上榜的都是什麼人物?

殺神白起,封狼居胥霍去病,大唐軍神李靖,兵仙韓信,帝國雙璧之一的衛青,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兵家亞聖吳起...

這隨便拿出來一個,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所以,他們又沒了自信。

畢竟自己和他們比,有什麼可以拿來比較的呢?

戰績?

名聲?

對後世的影響?

還是其他?

他們沒了底氣。

......

就在眾人的期待之中,盤點影片繼續了。

映入眼簾的還是熟悉的一首詩。

為憂玩色墮軍實,故假陳兵去二姬。

卻恨此機深莫悟,後人不諫受西施。

盤點華夏十大名帥。

上榜人物——孫武。

所屬朝代——春秋末期。

......

"竟然是孫武?"

"我還以為他會最後一個登場呢。"

"最後一個?都說了排名沒有先後了,孫武第一個出和最後一個出都一樣。"

"是的,作為華夏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的男人,又稱"兵家至聖",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的孫武,不管何時出來,都免不了他的名氣。"

......

孫武祖上有確切的世系從舜的後代虞閼父開始。

周武王伐紂時,虞閼父當周國陶正之官,執掌陶器的製作,管理從事製陶的百工。

由於其管理有方,器用齊備,周武王將長女大姬嫁給閥父之子滿,把他封到今河南淮陽縣一帶,建立陳國,周王並對滿賜以妨姓。

滿稱為胡公,當了陳國的第一代君主。

孫武出身貴族,卻另尋立足之地。

孫武的祖先是媯滿,他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

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帶家小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

齊桓公早就聽說了陳公子媯完的大名,知道他雖然年輕,但很有才華,就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媯完在齊國有了安身之地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

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出了很多人才,經過幾代相傳,已成為齊國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大。

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

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

並賜姓孫氏。

因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

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武就是孫憑的兒子。

孫武出生在貴族家庭,優越的家庭條件給了他提供了很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也瞭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

那個時代,戰亂頻繁,兼併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就為孫武軍事才能的培養提供了更加優越的條件。

也可以說,孫武是一個幸運兒。

當時,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

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

後來,內亂越來越嚴重,爭權奪利的鬥爭也愈演愈烈。

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參與其中。

為了擺脫混亂的環境,他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

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

因此,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

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左右,孫武正值十八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到了吳國。

孫武到了吳國後,便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伍子胥也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他原是楚國的名臣。

公元前五百二十二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

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

他們兩個人都有要成大事的心願,因此談得十分投機,遂結為好友。

那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他們便決定暫時先避隱深居,再找機會施展自己的本領,以實現自己的理想。

公元前五百一十五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派刺客殺了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

因為他是靠不正當手段才登上的王位,所以格外地禮賢下士,廣招賢才。

他知道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就派人找到了他,對他委以重用。

闔閭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近女色,注意發展生產,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

透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孫武雖然隱居在吳都郊外,但他對吳王的所作所為也很清楚,他也更加看清了自己的前途。

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根據自己以前積累的知識寫作兵法,並請好友伍子胥向吳王推薦自己。

闔閭即位三年,吳國國內穩定,倉廩充足,軍隊精悍,決定向西進兵征伐楚國,準備工作已經基本就緒。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伍子胥向闔閭提出,這樣的長途遠征,一定不能掉以輕心,要有一位深通韜略的軍事家籌劃指揮,才有取勝的把握。

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孫武。

後世也有伍子胥"七薦孫子"的典故。

經不起對方的軟磨硬泡,吳王這才答應接見孫武。

畢竟對方把孫武吹的如此之神,他也想要看看,看看孫武是否真如伍子胥所說那樣有本事。

而這一次會面,也給孫武顯現自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