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影片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九章 孫子兵法的錯誤運用,明朝三大營的落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九章 孫子兵法的錯誤運用,明朝三大營的落寞

明朝的軍隊怎麼樣了?

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先後建了三大營,皇帝直接節制,對外可以守國門,對內可以震懾藩王。

明朝初期幾十年一直是最強戰力的軍隊。

張輔在征討安南時,發現安南火器使用的優點,用降將在工部任職,建成專門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加上五軍營的重灌步兵,三千營的機動騎兵部隊,明朝初年就是靠三大營把蒙元勢力逐出漠北,直接導致他們分裂成了幾個部落,勢力衰弱。

可是,就是這麼一隻戰鬥力強悍的部隊,在英宗時期開始變得渙散。

首先,三大營的指揮權被宦官集團把持,鎮守內臣,也就是太監做監軍,掌管三大營各部的日常事務。

這些人不懂軍事,不會練兵,但是他們擅長把營中精壯兵士派去墾荒,或者去自己田地去勞作,給自己幹活、種田賺銀子,名曰太祖舊制屯田。

錢,按照親疏遠近私分。

大營裡留的是老弱充樣子。

試想一下,軍隊戰時能戰,靠的是平時訓練,技能陣法,都是要反覆練習,才能在戰時發揮作用啊。

這些太監監軍們掌握基層軍官的晉升大權,往往安插自己的親信進入軍隊鍍金,升遷還很快,而真正能打仗會練兵的既沒有指揮權,也沒有升遷的機會。

所以說,三大營的基層軍官管制體系已經在崩潰邊緣。

塞外的蒙元勢力在被洪武大帝朱元璋,成祖朱棣前後幾十年的打擊下,蒙元分裂為韃靼,瓦剌,兀良哈。

成祖朱棣用了十四年,先後五次征討塞北,重創韃靼和瓦剌。

韃靼和瓦剌也都表面上臣服明朝。

後來,瓦剌打敗韃靼,併吞其各部落的人馬,瓦剌太師也先在英宗時期統一各部,逐漸強大起來。

英宗正統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派遣使臣兩千多人到明朝朝貢,要求賞賜。

那時候,明朝的朝貢體系就是一種貿易方式,邊陲少數民族來中原王朝朝貢,帶著各種產品,名義是給皇帝進貢,實際上是等著皇帝的賞賜,而一般來說皇帝的賞賜會遠遠大於朝貢的價值,這樣朝貢者得到實惠,賞賜者得到萬國來朝的面子,皆大歡喜。

可是,這次來的人多了,據說還謊報多出一千人,掌權的王振又很吝嗇,他不準瓦剌提出賞賜要求,還價直接砍掉五分之四,這次朝貢讓沒有佔到便宜的瓦剌太師也先極為惱怒。

開始調集人馬,兵分四路攻掠明朝的邊境城市。

也先親自帶兵攻擊大同,大同守將吳浩戰死,大同丟失的戰報就傳到北京城。

明英宗此時已經二十三歲,面對戰報一籌莫展,問王振該怎麼辦。

王振說,不就是幾個瓦剌騎兵麼,何足掛齒,皇帝御駕親征,瓦剌兵一聽說不就望風而逃了麼。

英宗看王振說的如此輕鬆,竟然就覺得這事應該是很輕鬆就搞定了。

想象一下父祖都曾御駕親征塞外,認為自己親征也一定是出師必捷。

皇帝決定御駕親征,三天後出發。

可是明朝的大臣們可不這麼想,兵部和吏部的主官都紛紛勸諫。

就三天?

三個月準備也不一定可以啊。

打仗不是兒戲,需要長時間的規劃。

結果英宗不聽,一意孤行,勸諫者治罪,結果朝堂再無反對聲音。

這年七月,英宗和王振帶著調集的大軍出發,出居庸關往西開拔,號稱五十萬,實際估計有三十萬到三十五萬人。

王振對待軍國大事極為兒戲,出征的各項準備工作根本就沒有細緻周密的籌劃,就倉促出發。

進入山區後士兵又冷又餓,物資和糧食的保障根本沒有提前進行,兵士沒有準備秋衣,苦不堪言。

而瓦剌聽說明朝皇帝親征,他們就先撤退,觀察明軍的態勢,準備誘敵深入。

而王振聽說瓦剌有撤軍退卻的跡象,就跟皇帝說是天威所致,瓦剌已經害怕的撤軍了。

王振以為瓦剌軍撤退,也就就坡下驢,宣稱獲勝,班師回朝。

可是,這問題就出在回去的線路上了。

明軍應該按計劃原路返回,從大同經宣化,過土木堡,經懷來城,入長城的居庸關,這就回到北京,當年成祖朱棣出征塞外就是這個線路。

不知怎麼搞的,從大同出來,傳令皇帝要途經蔚州,軍隊就來了一個右轉彎,往南奔蔚縣去了。

可是剛走了四十多裡,軍令又變了,要軍隊改向東行,往宣府方向走。

原來,問題出在王振身上,他想讓皇帝路過他的家鄉,也讓家鄉人看到他的地位和權勢。

可是走了一段路,他想到這幾十萬大軍,去他家鄉,他在老家田地眾多,萬一人馬踩踏他的田宅,那可就不好了。

他就又去改變皇帝的心意,皇帝對王振言聽計從,就發生了這樣的一日之內軍令多變的事情。

其實有人建議皇帝,此時明軍就奔蔚縣走,然後入長城紫荊關,就安全了。

而且也不繞路。

可是,年輕的皇帝可能覺得不按照成祖的勝利路線回京,那多沒面子啊。

還是命令明軍繞路回宣府,按原路回京。

軍國大事,就這麼折騰了幾天時間,前進速度緩慢,糧草也跟不上,士兵飢寒交迫,怨聲載道。

可是,瓦剌大汗也先可沒閒著,當他發現明軍兜了個大圈子,他可就有時間直接追擊到明軍了。

他帶著兵馬,馬不停蹄地去追殺過去。

明軍經過宣府,在土木堡,可是瓦剌也先的騎兵先頭部隊也追上了,明軍拼死抵抗,算是穩定了戰線。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這時有大臣趁天色上沒有黑,建議皇帝立即再走二十多裡就可以入懷來城,王振不準,因為他有一千多車的財物沒到,沒經過勘查就決定土木堡的高地紮營等候。

還有大臣苦勸皇帝,敵酋大部隊還沒到達,皇帝立即輕車簡從,快速前往居庸關,以保萬全,王振還是不準。

在土木堡耗掉兩天,也先大軍到達,而土木堡紮營的地點,沒有水源。

挖地數丈不得水,全軍人馬飢渴了兩天,戰鬥力幾乎喪失。谷

也先大軍看到明軍人數上佔優勢,假意派使者談判講和,皇帝和王振竟然信以為真,命令移營取水。

結果全軍鬆懈,爭相去附近小河取水,也先一看明軍營寨混亂,發動攻擊,可憐明軍幾十萬人被分割數段,失去有效的指揮,一些將領和士兵逃散,部分將領只能各自為戰。

護衛將軍樊忠眼看明軍全軍覆沒,怒髮衝冠,大呼我為天下誅此賊,以錘擊殺王振,而皇帝只是瑟瑟發抖的坐在地上,束手待擒。

土木堡一戰,大明開國積攢了近百年的軍事家底打光了。

三大營全軍覆滅,隨皇帝出行的文武官員,勳貴武將大部分殉國,前文提到的張輔已經七十多歲了,護衛將軍樊忠都戰死疆場。

而且皇帝被敵國俘虜,造成一些系列的內部政治問題,勳貴武將階層從此幾乎再無實力可以影響朝局,無法平衡文官階層和宦官,皇帝只能更加依靠宦官奴才去平衡文官集團,這為後來的變亂埋下禍根。

這場慘敗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就在於皇帝年少毫無治國經驗,加上宦官王振也是宵小之徒,善於專權斂財。

明朝前幾代皇帝文治武功,國家實力完全在瓦剌之上。

即使明朝實力強大,敵人也不一定望風而逃。

他們對自己的實力盲目樂觀,戰爭準備倉促,後勤補給根本沒有周密佈置,行軍時軍令朝令夕改如同兒戲,而對敵人的變化根本沒有詳盡的瞭解。

孫子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明朝君臣對自己的優勢過分自信,對自己的劣勢根本就不瞭解,對敵人的變化也根本不瞭解,這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

知己知彼,是孫子兵法中貫穿始終的一條重要線索,也是孫子兵法的精華內容,是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

透過明英宗這個故事,也足以給軍事家們很多的啟示。

…………

大明皇宮。

看到這裡,朱元璋氣的快發瘋了。

這已經是第二次鞭屍了。

這讓他很沒面子。

“混賬!這個蠢貨!”

“咱老朱雖然不喜歡孫武這個人,但對於他的兵書,咱沒啥好說的。”

“一句話,就是好用。”

“而朱祁鎮這個蠢貨,竟然連這些道理都不懂,實在是如同一頭豬。”

“咱建立的三大營,就被這混賬給毀了!”

“咱實在是想不通,咱老朱怎麼會有這樣的蠢才子孫。”

朱元璋都快氣炸了。

大明三大營投入了他多少心血。

說沒就沒了。

明朝三大營又被稱為京師三營和御前三營。

主要包括有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

人數也並不是只有三個營的兵力,至大明正統十四年為止,總兵力已經達到了二十萬之眾。

三大營作為大明王朝拱衛京師的重要力量,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之初便設立了。

洪武十三年歸屬五城兵馬司指揮。

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後,將三大營分設為御前三營和南京三大營,規制逐漸達到完善。

而三大營真正的春天,是明成祖朱棣時期。

永樂一朝,三大營作為朱棣的御前三營,幾次跟著朱棣御駕親征、深入漠北,與瓦剌、韃靼、兀良哈作戰多年。

有力的消滅了這些蒙古各部的有生力量,使其短時間內不敢有覬覦大明之心。

而在明成祖朱棣駕崩的一年後,他的“好聖孫”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後。

在他的帶領下,御前三營不僅進行了調整與擴編還迎來了第二春,繼續在朱瞻基的帶領下與瓦剌作戰,並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隨著朱瞻基的突然離世,明英宗朱祁鎮的繼位初期,三大營雖然已經不再是永樂和宣德時期的三大營了。

明朝京師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使用火器作戰的精銳部隊,是世界上最早成建制裝備和使用火器的部隊。

神機營主要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主管操練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兵,是歸屬皇帝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裝備有火槍、火銃等熱兵器,後期又添置火繩槍等武器。

作戰時,主要負責保衛皇帝所在的中軍大營安全,執行對前線作戰部隊的火力支援和對敵軍火炮打擊等任務。

三千營明朝京師三大營之一。

最初以塞外招募的三千蒙古騎兵組成。

嘉靖年間蒙古騎兵發展到約七萬人後改名神樞營。

之所以叫三千營,是因為組建此營時,是以這三千蒙古騎兵為骨幹的,當然後來隨著部隊的發展,實際人數早已不止三千人,三千營與五軍營不同,它下屬全部都是騎兵,而這些騎兵都是對外招募的蒙古士兵。

明軍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招募使用這些蒙古士兵來為其作戰。

這支騎兵部隊人數雖然不多,卻是明成祖朱棣手下戰鬥力最為強悍的騎兵力量,他們在戰爭中主要擔任突擊和打亂敵方陣營的角色。

五軍營是明朝京師三大營之一,主要由馬軍、步軍組成。

除了在京師常備守衛軍外,每年又從中都、山東、河南、大寧等各都司兵分別抽調十多萬人,輪番進入到京師換防操練,時刻保持著充沛的戰鬥力。

在之後的弘治朝、隆慶朝、嘉靖朝和萬曆初期張居正當政時,營務整飭,整頓軍備,使其京師三大營也幾次散發出短暫的一束光芒。

此後,由於朝政腐敗,將帥貪腐無能,吃空餉、士兵私人化的現象比比皆是,使得京師三大營的戰鬥力每況愈下。

到了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破居庸關,崇禎皇帝派出了自己京師三大營迎戰,本以為京軍乃是朝廷的精銳之師,精銳出動,肯定能打的農民軍丟盔棄甲,慘敗而歸。

但讓崇禎皇帝想都沒想到的是,京師三大營未經開戰,剛剛與農民軍接觸上,還沒開戰呢,便一觸即潰。

至此,大明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京師三大營也隨著明朝的滅亡而灰飛煙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