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絕境中的第三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二章 德國的將軍們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二章 德國的將軍們

就在斯大林報自毀長城的時候,遠在柏林的萊因哈特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授勳儀式。

透過這次的儀式,古德裡安等在高速突入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行動中大放異彩的幾位裝甲兵將領,紛紛得到了象徵極高榮譽的騎士鐵十字勳章,風光無限。

而早就加入萊因哈特一派的古德裡安,更是被萊因哈特任職為大德意志第三帝國機動部隊總監,兼任裝甲兵第19軍軍長,軍銜升為中將。

算上前幾年開始不斷被萊因哈特帶入各大軍事會議,逐漸拋頭露面的高階參謀曼施坦因。萊因哈特麾下的三大國防軍陸軍新晉將領,已經廣為流傳。

在西班牙戰場上,隆美爾帶去一萬德軍縱橫局勢,決定百萬人級別的大戰勝負,足以證明他的位置絕不是靠溜鬚拍馬得來的。

而近幾年曼施坦因在各大軍事會議上展現的策劃與分析能力,以及他對戰略戰術的成熟觀念,就連諸如德施泰德等老資歷的將軍們都稱道不已。

但相對於上面兩位而言,偏向學院派的古德裡安就一直沒有機會證明自己。在許多老資歷的將軍們看來,古德裡安那套裝甲理論在兵棋推演上的成功是一回事,但真正實戰又是一回事。所以,他們也就一直在萊因哈特對古德裡安的晉升意向上表示不妥。

倒不是萊因哈特不肯為最早更隨自己的古德裡安爭取。只是,對於這些西克特留給自己的老一代將領們,萊因哈特也不希望用蠻橫的手段使之屈服。

別的不說,就拿龍德施泰德這位連曼施坦因都尊敬有加的步兵戰術大師來講。在歷史上,不也是多次因為意見不和加上脾氣又硬,多次拒絕任命,遞交辭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好在萊因哈特專門安排了秘書記錄,逢年過節就給這些老將軍們送禮帶話,利用東方帶來的處事方式,拉攏了不少沒有見過這類“東方式熱情”的將領。

正是如此,當初萊因哈特的黨衛軍在柏林市區與衝鋒隊展開槍戰後,才能在國防軍介入之前全身而退。當初西克特的庇護是一方面原因,而時任柏林第三軍區司令的龍德施泰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又是另一方面。

就連過世前的西克特,都多次帶著萊因哈特拜會這位老將軍。足可以說明,龍德施泰德在德國陸軍中的威望。

如果不是現任德國陸軍總司令馮.布勞希奇明確的向萊因哈特寫信表示過忠誠,又第一個作為國防軍中的高級將領跳出來支援萊因哈特合併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軍事行動。說不定,現在的德國陸軍總司令,就輪到龍德施泰德這位資歷最老的將軍來當了。

當然,萊因哈特選擇布勞希奇也不是完全因為他的立場到位,站隊明確。另一個原因,他也是看上了布勞希奇穩健縝密的軍事思維。

魏瑪共和國時期,布勞希奇就靠著自己踏實但卻不失勇敢的風格,一步步進行著不算顯著但平穩無比的升遷。

17年前,布勞希奇先在柏林第1軍區任參謀,後被調至第2炮兵司令部任職。後來在1921年至1922年任第2野戰炮兵團連長,接著改任參謀職務達三年。

1925年至1927年間任第6炮兵團營長。隨後出任明斯特第6軍區參謀長。

此後,又接連出任德國陸軍訓練局局長和炮兵總監。

這位在凡爾賽條約簽訂後,就保留著少校軍銜的將軍,更隨著萊因哈特突破凡爾賽條約的東風,一路從少校升為中校、上校、少將、中將,到了1936年初,便已經晉升為了炮兵上將。

用西克特當初留給萊因哈特的話來說:“布勞希奇將軍用兵穩健,擅長打硬和仗苦仗,跟對手進行長期的持久戰。和英法聯軍展開純軍事較量,他能讓德國在十年中出於不敗地位!”

西克特留下的這番話,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畢竟,他不知道曼施坦因後來制定了一份《鐮刀收割計劃》,也不知道這份計劃讓不可一世的法蘭西陸軍,在得到英比荷三國援軍的支援下都抱頭慘敗。但是,卻也以壕塹戰的角度肯定了布勞希奇的高超軍事造詣。

雖然比起隆美爾這類在戰術上的機敏多變,敢於投入兵力,敢於冒險的將領來說,布勞希奇或許有些差強人意。

但是,萊因哈特提拔的隆美爾這類“淺資歷派”將領的戰術,又太過於激進,勝敗都是轉瞬之間。

在瞭解歷史背景的情況下,萊因哈特或許可以讓他們放開手腳隨心所欲。

不過,一旦歷史發生的大幅度的改變。萊因哈特希望,自己身邊還能有一個穩健的將領,提出不一樣的參考意見。

再加上勃撈希契是德國陸軍方面組織與訓練事務的權威,也是一名能力業已證明的指揮官。比起僅在西班牙戰場上靠著新式裝備與戰術獲勝的新將隆美爾、只在軍事會議上出謀劃策的“參謀派”曼施坦因和“學院派”的古德裡安,認命布勞希奇這位“不問政治的將軍”為陸軍總司令顯然也更能讓陸軍中那些沒有投入社會主義工人黨的將軍們信服。

此外,布勞希奇已經毫無異議地接受納粹軍隊的新的領導體制,許諾要使陸軍更加密切地信奉國家社會主義,同意在陸軍高層將領中進行大量的人事變動。

對於這樣一種一箭三雕的任命方式,萊因哈特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對。

洋洋灑灑,萊因哈特在1937年之前,一共提拔了30多位陸軍將軍,上千名軍官,徹底補上了凡爾賽條約曾經帶來的高階職位空缺。

新興的空軍方面,自然是由萊因哈特的親信,一早就內定的阿爾貝特·凱塞林擔任總司令。這位擔任過魏瑪共和國時期航空部行政長,又跟隨萊因哈特前往蘇聯一手組建了德國空軍的二戰名將。在萊因哈特幹掉了本來該佔據這個位置的戈林後,當仁不讓的成為了第一人任德國空軍總司令。

只有海軍,因為萊因哈特原本屬意的老上級路德維希由於身體原因,拒絕了海軍總司令的位置,僅同意暫且待任戰列艦分艦隊司令。出於資歷與能力的考量,這才最終選定了並非親信的雷德爾作為海軍的總司令。

說來也怪,發跡於海軍的萊因哈特,最終唯一沒有徹底掌握的,就是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