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絕境中的第三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五十一章 真假髮動機計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五十一章 真假髮動機計劃

東方有句古話,叫做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西方也有句諺語,叫做及時止損,就不算徹底失敗。

當然,不管這些話說的有多理直氣壯,逃跑就是逃跑。就算改一種說法,把這叫做撤退,其本質意義上,還是逃跑。哪怕撤退得再有紀律有組織,也還是逃跑。

不過,現在的丘吉爾可管不了那麼多。在他眼裡,20萬精銳英國遠征軍“戰略大轉移”,總比20萬精銳部隊被德國人全殲在法國大陸要好得多吧。

要知道,一開始他們可是抱著必勝的信念把這批遠征軍送去法國作戰的。其中的第3師,第50師,可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功勳師,是大英帝國最最精銳的武力。而另外的8個師,也全都是英國陸軍中的一級師,是大英帝國路上力量的骨幹部分。

這本來是英國用來撐門面的豪華陣容,是在勝利以後用來宣傳誇耀的素材。可是,在聯軍主力後路被抄,深陷絕境;比利時淪陷,德軍逼近法國核心地區的當下,再樂觀的人,也不敢妄談勝利了。

前些天,那個愚蠢的法國司令甘末林,居然還妄圖讓大英帝國的皇家空軍再往那個他們無底洞裡投入更多飛機,用皇家空軍的犧牲與損失來挽回糜爛之局勢。

愚蠢!愚不可及!

再盟軍已經失去了勝算的當下,每一個成員國都一定會為自己的未來找後路。比利時是沒有辦法逃跑,戰場就在自幾本土上,所以只能拖著殘缺不全的軍隊繼續流血犧牲。

法國人,一個勁的忽悠英國繼續給他們送飛機去,為的不也是給自己國家爭取一絲渺茫生機嗎?

至於大英帝國,明知道聯軍已經敗局已定,還往法國大陸投個屁的戰機。把已經投進去的20萬精銳給撤回國內不及呢!

丘吉爾很慶幸,還好自己會忽悠,把甘末林騙得團團轉,說什麼把人從包圍圈裡運出來,然後重新放在包圍圈外。實際上,他說指的包圍圈外可不是法國後方,而是英國本土。

20萬遠征軍精銳,現在估計也就剩個15萬左右,再不撤,那就剩的更少了。所以丘吉爾不但決定要撤,而且還要儘可能的都撤回來。

他已經用一份半真半假的《發電機計劃》忽悠了甘末林,聲稱讓法國人出部分軍隊,協同比利時殘軍在外圍阻擊德軍追兵。而英國遠征軍主力,則會與法軍主力一起,趁機從法國沿岸的加萊、布倫和敦刻爾克三個港口,以每天撤退一萬人的速度,往德軍包圍圈外撤軍。

之所以說這份計劃半真半假,是因為它向聯軍總司令甘末林隱瞞了一個重要的部分——撤退英軍的去向!

在甘末林看到的計劃方案中,英國集中了包括駁船、拖船、貨船、客輪、漁船、汽艇乃至私人遊艇在內的一切海上運輸船隻,在皇家海軍抽調出的1艘巡洋艦、8艘軍用驅逐艦和包括“龍靈號”在內的26艘改裝軍艦掩護下,與從法國民間湊集到的大量渡船一起執行撤軍行動。(實際上現在只剩25艘改裝軍艦了,因為“龍靈號”已經在普羅奈崗被倫格海默用一輛豹式坦克擊毀,只是訊息暫時沒傳開。)

以上部分,都是真實計劃中存在的。

被隱瞞的部分,在後半節。

首先被撤離的部隊,全都是英國遠征軍的官兵,他們會直接返回英倫三島,重新成為大英帝國防禦力量的一部分。而在英軍撤離的差不多以後,才會開始為法國人往包圍圈外搶運部隊。目的地,也是英倫三島。

之後,願意回到法國的法軍部分,大英帝國會把他們送回法國本土作戰。而不願意回國的部隊,也允許加入大英帝國的本土防禦部隊序列,由大英帝國發放軍餉,安置住所,成為英國武裝部隊的一部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明目張膽的挖牆腳!

把法國用來保衛祖國的軍隊,挖到英國當做英國的國防力量。對於法國來說,這已經無異於是在受到背叛!對於絕境中的三國聯軍,更是雪上加霜!

可是,這是對英國有益的。聯盟中的任何國家,在危機關頭思考退路,都是合情合理的,至少,從他們本國的角度來看合理!

戰爭中,沒有那麼多大義凜然。聯盟中,本國利益永遠是高於盟友利益的存在。

一切,都將會受到戰爭的考驗,包括自私,貪婪,愚蠢,刻薄,懦弱,還有惡毒。

策劃了這一切的丘吉爾很清楚,既然法國盟友已經在戰爭考驗中失去了往日世界第一陸軍的光輝與勢力,那作為盟友的英國,也就有藉口拋棄這個失去利用價值的盟國。

如果落井下石可以讓大英帝國的處境更好,那麼這就將成為再平常不過的理所當然。

這些落井下石的部分,是英**部對聯軍指揮部隱瞞的部分,但也是整個英國戰時內閣高層都預設已知的部分。

在丘吉爾的帶領下,這些英國的領導者們已經認識到,法國戰場,已經不會是他們以前設想的,能夠讓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止的地方,更不是能夠讓第三帝國隕落的地方。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還剩至少15萬兵力的英國遠征軍精銳部隊,對於大英帝國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

日不落帝國,已經不像幾十年前那樣不可戰勝了。這個看上去有如龐然大物一般的超級大國,早在幾十年前的那場戰爭中,就已經走上了下坡路。

為什麼英國要拼了命的挑動其他國家對立,不厭其煩的玩弄它那套歐陸均勢政策。又為什麼在如此重要的一場歐洲終極大決戰中,堂堂大英帝國卻只能拿出一支區區20萬人的遠征軍部隊,依靠法國和比利時的力量與德軍作戰?

原因很簡單——英國,已經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並沒有帶給大英帝國想象中的振興與繁榮。經濟方面,英國從戰前的債權國變為戰後的債務國,國際金融中心由英國倫敦轉移到了美國紐約,“日不落帝國”世界政治、軍事霸主的地位都已名存實亡。

尤其是在上一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商船在德國潛艇部隊打擊下損失慘重,使得其航運業遭遇重創,導致英國貿易量的下降。更加嚴重的是,英國之前的經濟命脈,也就是殖民地,在二戰前夕就已經出現了大量的失控現象。

挪威一敗,已經給了這個不斷衰敗的帝國當頭一棒,並直接促成了前任英國首相張伯倫的引咎辭職。如果遠征軍又在法國大陸上再一次上演挪威戰場那樣的慘敗.......這個所謂超級大國,必將在士氣上率先陷入崩潰!

想到這裡,丘吉爾更加確信自己所作所為的必要性。坐在辦公室內,這位大英帝國的新一任胖子首相,用肉乎乎的右手一把抓起了桌角的電話,下達了一份為背叛行為做掩護的命令:“通知甘末林,英國皇家空軍將會為他們再提供一批新的部隊前去支援。這批空軍部隊將用於《發電機計劃》,也請他們的陸軍也務必拿出更大的幹勁來。對!一切都是為了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