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絕境中的第三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五十四章 沒有什麼難度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五十四章 沒有什麼難度

就在漢斯的特種排,順利搭上順風車,朝著倫敦出發的同時,在普利茅斯方向上,另一個致命的攻擊箭頭,也開始插進了英倫三島的版圖。

比起多弗爾法國人和挪威人用生命去填,艱難痛苦的在德國傘兵幫助下建立登陸場,普利茅斯這一帶,作為真正殺手鐧的德軍登陸部隊,打的卻輕鬆許多。

因為丘吉爾的目光,已經被多弗爾徹底吸引,一切能夠被調動的機動預備隊,也都投入了多弗爾作戰。這也就導致,在同盟國第二個重點登陸出現後,英國人根本拿不出足夠的支援兵力,再去填坑了。

德軍步兵上將恩斯特·布許,率領第十六集團軍的6個步兵師,從加萊海峽,乘船橫渡英吉利海峽,朝樸次茅斯一帶出發,和他們一起的,還有裝備了220輛潛水坦克的第一特勤裝甲師。

斯徒登特的3個傘兵師,則是為了穩定法、挪盟友的情緒,參與到多弗爾的攻勢裡。

而阿道夫·斯特勞斯的第九集團軍的4個師,也從阿福爾地區橫渡海峽,在布萊頓和威第島之間登陸,以策應全域性。

總得來說,法國、挪威、還有斯徒登特的3個傘兵師,是同盟國的第一批登陸部隊。總人數達到了7個師,9萬餘人的規模。

而恩斯特的6個德國步兵師,1個配備潛水坦克的特勤裝甲師,同樣共計7個師,但皆為德軍主力的部隊,則是第二批登陸部隊,也是最為強大的一支奇兵。

至於阿道夫·斯特勞斯的4個師,那就是在海軍運力將恩斯特的部隊送達後,第三批能夠運送的登陸部隊了。他們的任務,不是強攻,而是作為第三把插入大英帝國本土的利劍,起到一個有力的策應作用。

這是一份精密而又狡猾的作戰方案,它延續了德軍一貫喜歡的,劍走偏鋒的作戰思想。

首先,由法國名將魏剛指揮的法挪聯合部隊,在多弗爾登陸,與英軍爭奪這個明擺著的戰略關鍵點。

雖然這不是德國人自己選定的主攻方向,但同樣是一個贏了就足以決定戰爭走向的重點位置。因此,德軍幾乎是把全部訓練完畢的傘兵師,都空降到了多弗爾後方,給正面發起登陸作戰的魏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一方面,這會穩定盟友的戰鬥意志。在有了3個牽制敵軍後方的德國傘兵師做援兵,與他們同生共死後,法國人與挪威人,也就不會產生自己被當做誘餌的悲觀思想,戰鬥力也就能維持到一定水平,充分起到吸引牽制英軍的目的。

另一方面,整整3個傘兵師的大規模集中使用,外加著名法國將領魏剛的參與,對付人數更多,但質量堪憂的多弗爾守軍,勝算還是很大的。一旦他們勝利,那倫敦幾乎就是同盟國的囊中之物,根本不需要別的方向再有什麼進攻了。

所以說,同盟國一方在多弗爾的進攻投入,可謂是一箭雙鵰,並不只是單純的誘敵,更有威脅英國首都的重要意義,是完全值得的!

而另一方面,即便是多弗爾一帶,因為丘吉爾大量調去援軍的原因,遲遲不能達成突破,那也不會影響到海獅行動最後的結局。

因為,樸次茅斯一線登陸的純德軍主力,才是真正的殺手鐧。按照德國統帥部的推演計算,哪怕沒有多弗爾的牽制,樸次茅斯一帶恩斯特指揮的德軍,也完全具備開啟局面的能力。

而有了多弗爾三國聯軍發起的牽制作戰,恩斯特將打的更輕鬆!

最後,作為第三批前往英國的登陸部隊,阿道夫·斯特勞斯的第九集團軍的4個師,只需要面對布萊頓和威第島之間幾乎沒剩下多少的英國岸防部隊,就能輕而易舉的完成登陸。

然後,阿道夫·斯特勞斯將軍就可以根據形勢,按照德國任務式指揮法的慣例,依靠自己的判斷,選擇到底是朝多弗爾方向派遣大軍,還是揮師匯合樸次茅斯一帶的德軍主力。亦或是,分兵同時往兩個方向出動。

畢竟,這第三支登陸部隊,本就是德國統帥部為海獅計劃上的第三道保險。是在前兩道保險效果不佳時,能夠及時起作用的一股夠分量的軍力。

所以,具體怎麼指揮,交給前線指揮官定奪,完全合乎德軍的利益,而且風險不大。

至於計劃中用於海獅計劃,剩下的1個裝甲師,4個步兵師,則會在3批登陸部隊徹底開啟局面後,路線運往英國南部已經鞏固的登陸場,然後以閃電戰為目標,迅速投入前線。

這5個最後投入英國戰役的德國師,已經不是為了勝利而投入戰場,而是純粹的為了儘快結束海獅行動,為了打出閃電戰的效果,才送往英倫三島的。決定性的作戰,之前3批登陸部隊,已經足夠解決了。

在德國統帥部,很多細心的人其實已經發起,在這場轟轟烈烈,能夠決定日不落帝國未來命運的海獅行動中,第三帝國方面,卻連一位頂級的名將,都沒有派來參與。

陸軍方面,號稱最瘋狂,戰鬥力最強的德國黨衛軍沒有參加不說,指揮國防軍的,也都是一些中規中矩的德軍穩健派將領。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空軍方面,凱瑟林除了之前的英德空戰中親力親為,促成了對英國皇家空軍主力的加萊殲滅戰後,在真正開始登陸後,卻把戰事全權交給了手下第二航空隊的摩根泰勒,第三航空隊的施佩勒,還有第五航空隊的斯圖姆普夫。他自己,卻帶著剩下的空軍高層指揮官,轉而研究起東線的防空事務。

海軍方面倒勉強算是拿出了一位比較有名的指揮官,不過,這人也不是帝國海軍總參謀長雷德爾,而是雷德爾手底下的呂特晏斯。

以上,雖說也都是一些絕對優秀可靠的將領,但卻絕非德國名聲最響,此前戰績最輝煌的那部分將領。

而造成這種安排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萊因哈特,乃至於整個德國高層,在殲滅了敦刻爾克和挪威的英軍主力,2次重創英國本土艦隊後,都無一例外的篤定,日不落帝國,這次該落下了。

再加上海獅計劃已經把大的方針給制定到位,剩下的,無非就是前線指揮官們按照戰略執行下去而已。

這實在已經是......沒有什麼難度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