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幻想 > 復活之戰鬥在第三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八十五章 戰略轟炸(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兩百八十五章 戰略轟炸(上)

有些專家學者認為,這場令英國人感到沮喪的戰爭,在某種意義上反而拯救了大英帝國。歐洲地緣結構的快速穩定,使得英國得以有機會重新調整自己的國際戰略,重新加強她對海外殖民地的聯絡與控制,保證了日不落體系的延續。

雖然大英帝國不可能再像一個世紀前那樣對這個世界予取予求,但只要這個老牌帝國的底蘊還在,未必沒有重新崛起的可能。

英國皇家空軍的恢復速度超出了內閣的預計,砍掉一大堆華而不實的專案之後,有限的資金得到了更合理的運用,這是英國朝野上下都沒有想到的。或者應該說大家都知道此前弊病的存在,只是一直沒有勇氣去揭破而已。

英國政府並不比德國納粹廉潔多少,只要存在利益糾纏,就無法避免腐敗的存在。內閣武器採購專案中的黑箱操作,可能比皇家海軍積攢的小口徑炮彈還要多一些。

蘭開斯特專案因為受到了德國空軍的支援,於是得到了最高的優先權,無論是材料機械還是開發人員,只要研發組提出要求,都能在四十八小時內得到解決。

技術人員在生活上得到了最好的照顧,宿舍裡有二十四小時供應的熱水,每日三餐都是最新鮮的食物,餐後還有甜點和水果,品種豐富的幾乎讓他們以為自己在做夢。

先別提戰爭剛剛結束,國內多數郡縣還在實行戰時配給制度,就算是在戰爭爆發之前,這些待遇也只有高階工程師級別才有資格享用。

這年頭大多數英國人的生活並不富裕,特別是底層民眾過得應該講相當的辛苦,很多人至死都身無恆產,擁有的僅僅是大英帝國公民的尊嚴,而且現在就連這個都出現了貶值的危險。

後勤力度只要跟上,立即就能反映到工作效率上,人員的工作熱情高漲,似乎每時每刻都充滿了無窮的力量。

阿弗羅公司的技術部門被整個徵用了,這個專案已經不再屬於企業所有,而是被當成英德兩國相互諒解與合作的典型來看待。

德國統帥部此時已經在元首的啟發下,初步建立了戰略空軍的構想,但是在所需要的裝備方面,德國空軍完全是一片空白,而阿弗羅的蘭開斯特轟炸機是目前整個歐洲範圍內能夠找得到的,唯一一個能夠滿足德軍戰略需求的成熟機型,所以哪怕是遭到更高的重視都不會感覺過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德國空軍對這個專案投入了相當大的熱情,當然還包括了大筆的資金、物資和人力,力圖在短時間內吃透這種遠端轟炸機,並且在量產型號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技術改進。

蘭開斯特的英國量產版本已經正式定型,這方面要感謝德國元首的建議,英國項目組不得不承認,德國元首對這種轟炸機的認識,或許比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都要深。

徐峻圈出了原始設計上所有的錯漏和失誤,並且還畫出了改進的草圖並標出了準確的引數。英國人當然不會知道,這些改進原本就是他們在無數次轟炸飛行之後,在付出了不知道多少汗水、鮮血乃至生命後所獲得的結果。

蘭開斯特轟炸機的航程達到了四千公里以上,如果減少載彈並掛載機內副油箱,那麼航程還能繼續往上增加。不過從目前的條件來看,四千公里的航程足以滿足德軍在東線戰爭爆發初期,對戰略轟炸方面的需求了。

這些轟炸機如果從波蘭東部機場起飛,作戰半徑完全可以覆蓋蘇聯的整個歐洲部分,包括歷史上作為蘇聯戰略生產總後方的烏拉爾山東麓,也在這款轟炸機的轟炸範圍之中。

屆時無論實際獲得的戰果如何,就像歷史上面對英美戰略轟炸的希特勒,放在斯大林面前的選擇相信也不會很多。而在沒有防空導彈的年代,蘇聯可能採用的手段,已經全都在德國元首的計算之內。

當然實施戰略轟炸對德國自己的後勤壓力也很大,不光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和生產力來製造飛機,訓練大量的機組人員,同時還需要建立起一個複雜的後勤維護體系,歷史上光是維持那支龐大的戰略轟炸機群,就幾乎榨乾了皇家空軍的老底。不過這些付出與戰略轟炸所產生的效果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因為破壞這種工作永遠都比建設要容易。

一枚一百公斤的航空炸彈,可以在幾秒鐘內摧毀一棟四層樓的公寓,而建造起同樣一棟公寓,就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一年的時間。而更嚴重的是對後方民眾心理上的打擊,當民眾發覺自己不再處於安全的後方,生命和財產正在敵軍的威脅之下,就算是政府如何加以管控,都難以根除人民心理的恐慌。

什麼在敵人轟炸下無所畏懼萬眾一心云云之類的都是政府的宣傳用語,真正想要瞭解戰略轟炸帶來的恐怖,實在應該去翻閱一下英國和德國民間的戰爭回憶錄。英倫空戰時如果德國空軍的轟炸機有蘭開斯特的載彈量,這場戰役的結果可能會徹底不同。

這架降落在柏林的蘭開斯特轟炸機是投入試生產階段的量產型,目前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正在阿弗羅公司的生產車間裡,和英國同行一起研究生產工序方面的改進問題,目標是將生產的總工時降低到一個能讓大家都滿意的數字。

說到生產工時,當時歐洲各國在計算方式上基本都是一樣的,飛機上每一個零件從備料、加工直到裝配,全都被計算進工時之內,最終再被計算進生產成本。

英國當時是以部件分包加工而後集中到裝配工廠總裝的模式來生產飛機,應該說當時歐洲各國的航空器生產幾乎都是這樣的。

徐峻把這款轟炸機在德國的製造業務交給了道尼爾公司,本來似乎容克斯或者亨舍爾更加合適,但是他們各自有一堆生產任務,而且已經擠不出更多的生產力了。

道尼爾公司是目前德國飛機生產企業裡最空閒的,正好可以被徐峻拿來做實驗,他想要嘗試在製造轟炸機的過程中,採取更有效率的流水線模式。

而且在徐峻的計劃裡,這架飛機還有很大的改進餘地,完全可以換裝馬力更加強勁的發動機,同時加裝更具威力的自衛武器。

PS:第一章奉上,作者還在繼續努力,下一章可能會晚一點,謝謝大家體諒。

明天作者要出門,更新暫停一天,後天繼續雙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