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幻想 > 復活之戰鬥在第三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352 各取所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52 各取所需

德國的勞動力匱乏,聽上去好像是個笑話,但實際上在歐洲戰爭結束後,這方面問題一直在困擾著徐峻與納粹政府的高層。

當法國戰役結束之後,歐洲各國就已經出現了大量勞動力的缺口,因為大批的熟練工人和農民,不是參加軍隊被送進戰俘營,就是拖家帶口的成為了戰爭難民。

戰俘的甄別與釋放看上去是一項極其費時的工程,很多人不知道歐洲的高層已經達成了某些協定,哪怕是釋放後的戰俘,其中大部分人不會被允許退伍,非但如此各**隊還在加強武裝力量的建設,準備應對那位狂暴強悍的東方強敵可能發起的進攻。

戰爭是必定會發生的,各國高層沒人會對此表示懷疑,因為近期的各種跡象越來越清晰的表明,那位強悍的鋼鐵同志並不如他自稱的那樣熱愛和平。目前他正在瘋狂的奠定自己在國內的權威,他試圖像沙皇一樣讓他的人民視其為父親,具體在民間產生的效果目前還不明了,不過他的部下現在倒是大都視其為神明,對這個問題存有疑問的傢伙,幾乎全都丟掉了性命。

歐洲的經濟復甦計劃進展有些延遲,以目前的速度來看,很可能無法在徐峻預期的時間之內完成,如果是和平時期這倒也無關痛癢,但是在眼下這種局勢下,任何一個差錯都可能打亂預定的計劃,同時由此引發出一系列後續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積聚起來,完全可能導致整個戰爭體系的崩潰。

德國納粹黨佔領歐洲後的歷史就是一部超級敗家史,如果要為希特勒寫一部回憶錄的話,徐峻覺得標題可以定為《帝國毀滅指南》或者《領袖作死大全》。歷史上的德國即是這樣充滿自信的走上了自我毀滅的大路,致力於用一個錯誤去彌補另一個錯誤,最終第三帝國從歐洲之巔被打落凡塵,不但被心懷畏懼的敵人們撕裂了軀體,更是被他們粉碎掉了日耳曼先輩們耗費百年時間努力培育起來的民族靈魂。

整個歐洲都需要勞動力,這個問題卻一直被納粹黨所忽視,他們只顧及德國國內的生產與建設,用佔領地人民的血汗來填補由於自己不顧實際肆意妄為而人為製造出來的漏洞。有人問起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倖存者們,對於這場戰爭最深刻的記憶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提出了一個相似的答案,那就是生活物資的匱乏與幾乎無止境的貧窮與飢餓。

徐峻不會重蹈納粹當年的覆轍,

如果無法解決將要發生,正確來講是必然將要發生的問題,光靠目前歐洲所具有的資源是根本無法解決的,所以他只能另闢蹊徑,從外部尋求解決的方案。

歐洲的軍事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合格勞動力進入工廠,軍隊的擴充還需要大量的適齡男性應徵服役。歐洲地區為了戰爭準備而建設的大型道路與防禦工事需要大量建築工人,上百處“新發現”的礦藏開採,更是需要大量的礦工和苦力才能完成。

到處都在缺人,特別是農業方面,這方面的缺口更為嚴重。德國的農夫是最主要的軍隊來源,他們有著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極佳的服從性,一直以來都是德國國防軍的中堅力量。

德國國防軍兵力的擴充必定會給德國的農業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雖然德國已經搞起了與農業合作社以及集體農莊相類似農村集體組織,但是實際勞動人口的數量下降不是用一些科學的生產模式就可以彌補的。歷史上德國的糧食供應從大致自給自足,最終變成九成以上需要從各佔領地區掠奪,導致了佔領國食物普遍出現短缺,這進一步動搖了納粹建立起的統治體系,其實全世界的老百姓都一樣,飢餓一向都是反抗暴政的最大誘因。

擺在徐峻面前的問題很實際,如果想要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他至少需要再額外獲得二十萬個強壯勞動力,這還是把歐洲現有能夠調動起來的空餘勞動力都計算在內後計算出的資料。隨著被佔領區域的生產活動恢復,現在的空餘勞動力將會很快被各國自生所消化掉,那時候歐洲勞動力方面的缺口將會變得更大。

希特勒曾經對德國人口問題感到擔憂,但他的視角和徐峻不同,他擔心的是作為一個主導歐洲的統治民族,以德國現有的人口可能有些不夠。希特勒的那種奇葩思維,徐峻已經連想都不願意去想了。

不過他倒是給徐峻引出了一個新的思路,當時為了增加德國人口,希特勒除了鼓勵人民生育之外,還大力宣傳吸引已經移居國外的德國僑民,呼籲他們為了德意志民族的復興而貢獻力量。這條冠冕堂皇的口號倒是欺騙了當時不少的熱血的德裔民眾,世界各地都有無數的德裔僑民懷著滿腔的報國之情,拋棄原本舒適安逸的生活,攜家帶口返回了自己的祖國。

結果回國之後不少人才發現,納粹黨其實根本就沒有認真考慮過如何安置這些歸來的僑民,他們甚至不敢承認這帝國元首頭腦一熱所做出的決定。

相比人口的增加,希特勒其實更注重背後隱藏的政治利益,這些僑民成為了他展示納粹黨政治的資本,他們願意拋棄原本僑居的國家回到納粹的統治之下,這顯然是納粹制度比對方優越的證明,是第三帝國的又一次偉大勝利。

最終這些滿心為了德意志重新崛起的歸國同胞,被安置在了被德國佔領的波蘭與捷克的土地上,其中大部分人成為了農民,為了第三帝國努力開墾耕種。而當歷史上戰爭後期,蘇軍開始大反攻的時候,這些人首當其衝成為了蘇軍與佔領國平民交相清洗的物件,不知道染血的屠刀面前,這些人是不是會後悔當年自己做出的決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現在希特勒已經死去,這一攤子事情就全部扔給了徐峻。新元首的解決方式很乾脆,停止繼續接受僑民迴歸,並且命令帝國宣傳部在海外的人馬展開大力宣傳,讓僑民們相信,他們留在他國對於德國的幫助更為巨大,戰爭結束之後,德國需要與世界各國重新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而在當地的僑民,就是德國天生的和平使節,他們是德國聯絡世界的紐帶,向世界傳達德國充滿善意的和平期望。至於這些話德裔們信不信,反正戈培爾自己是信了的。

只為了一些勞動人口,自行消減德裔在各移民國家內的影響力與話語權,這在徐峻看來是極其愚不可及的行為。

但是接下去勞動力的問題還是需要徐峻來加以解決,歷史上德國驅使了大量的被佔領地平民,戰俘與猶太人進行無償的勞動,不但工作效率低的驚人,還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為了提高工作效率,納粹採用了超乎尋常的殘暴管理手段,這更是讓德國在歐洲的聲名狼藉,後世裡令人人喊打,幾乎臭不可聞。

現在徐峻的手裡,只有幾座集中營與勞動營內可以動用,這些人與目前面臨的缺口相比,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法國戰俘遲早要全體釋放,英國戰俘也只能進行一些基礎的體力勞動,不能加入生產體系,這是和英國人簽訂了協議的。

於是徐峻現在面臨的困難其實比歷史上還要大上很多。希特勒的僑民補充國力政策給了徐峻一個啟示,他想起了一戰時期北洋政府參戰時,中國曾經派遣出了一支勞工大軍,這些吃苦耐勞的中國勞工,給法國人留下了很不錯的印象,據稱當時還有不少法國女性爭相要嫁給勤勞的中國工人。

現在中國什麼都缺,就是不缺能幹活的勞力。國府的國力已經接近底線,現有控制區域內的資源,已經不夠養活起所有的百姓。

社會貧富差距的加大,土地和產業的大量兼併,國家資源集中在了鄉紳地主官商階層的手中,百姓們倚靠自己的勞動只能勉強維持生存,很多地區因為戰爭的原因,平民甚至連生存都無法得到保障。

特別是戰爭全面爆發之後,各地還連年出現災荒,每一次都會帶來大量平民的傷亡,其中一部分因為天災,更多的是因為**。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守土無力,裹挾百姓逃難卻相當在行,往往日軍剛出現在地平線一端,這邊整村整鄉的平民就在當地官員的指揮下競相逃避。由於時間倉促,不少人在驚慌失措之下丟棄了所有的財產,更有很多人最後淪為餓殍,悽慘的倒斃在路邊。

當時中國農民的生存全都依賴著土地,農民一旦離開土地就意味著死亡。所以還有很多農民不願逃離家鄉決心與自己的家園共存亡,這些人最終留在了日佔區,成為了日本人剝削的物件。

國統區的財政正在瀕臨破產,大量戰爭難民的湧入西南諸省,這不是十萬或二十萬人,而是以百萬來計量的。西南各省各種生活必需品的價格正在急劇飆升,通貨膨脹正在惡化,而以國府手中的財力與物力根本無力對此加以干涉。雖然採取了強硬的行政手段強行平抑物價,實際上反而助長了地下黑市的猖獗發展。因為很多黑市商人本身的後臺就是國府官員,政府想要取締基本就是空談。

此刻徐峻提出的方案可稱是正中國府的下懷,不但可以減輕這個沉沉壓在政府肩上的負擔,還能換來國府急切需要獲得的支援。

歐洲戰爭結束之後,各國都積壓下了一大批準備更新替換的武器。法國和英國更是正在和德國商討,關於統一歐洲步兵武器口徑方面的協定。一旦這項協定出臺,看書( wwwuanshco 所有不符合規格的武器都將面臨淘汰,當然這個過程不會很快,其中必定會有一個過渡的時間,但是這些武器的結局已經成為必然。

以往這種淘汰下來的武器不是貯存起來就是索性銷燬回收,很少有哪個國家能夠吃得下如此規模的產品,除非對方正好經歷著一場宏大的戰爭。

現在等於是德國把一大塊餡餅砸在了國府的面前,蔣中正根本就沒有任何立場加以拒絕。他的那位小舅子已經在美國折騰了整整一年,到現在卻只拿到了兩千萬美元的貸款,結果還需要國府用礦產與關稅進行抵押,無論怎麼看,美國方面根本就沒把國府的困境放在心間。

相比之下德國人現在表現出的慷慨,讓蔣中正幾乎以為自己是在做夢,那份長長的交易清單上的貨品,可以讓國府軍隊的裝備不遜於任何任何一支日本軍隊。其中有幾款重型裝備的效能甚至遠遠凌駕於日本現有武器之上,如果出現在戰場上可以輕易的對日軍造成碾壓。一想起國.軍將士摧枯拉朽般突破日軍陣地,把日寇追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的場景,蔣中正心中止不住的感到一陣陣的爽快。

於是當蔣中正看到那份交易清單以及相關的合作意向之後,當即就下定決心,國府就算不惜一切代價都要和德國達成這項協定。

國府現在最多同時最不值錢的就是人了,所謂三條腿的蛤蟆難找,兩條腿的大活人那是要多少有多少。雖然德國方面對人員的素質有所要求,但是對於國府來說,龐大的人口基數在哪裡,這根本就不是什麼問題,哪怕德國人想要百裡挑一這邊都毫無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