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魏武曹操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十四章 魏之政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十四章 魏之政體

感謝黑暗聖子華煉兄弟投的兩張月票,感謝無奈的泡麵兄弟投的一張月票

魏國初建,對於日後之體制,諸位有何看法

曹操這一次從祭天壇剛剛回來,就馬不停蹄的接見各位大臣,當然不是為了秀一下所謂的魏王之威,要不是為了體驗一下魏王和魏公的區別,而是為了日後魏國的政體。

政體這個東西,在後世經過西方的影響之後,當然就是所謂的什麼君主獨裁或者君主立憲等等,但是在東漢這個時候,所謂的政體,說白了,其實就是朝廷的體制。

周秦漢三朝的政體互不相同,周朝太過久遠就不多說了,至於秦朝,則是承接周朝經過修改之後,而出現了三公體制,而接下來接班的漢朝,也是從秦朝的政治修改而來,直到此時出現了三公九卿制制度。

原本按照歷史來,漢朝建立而來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其後接班的魏晉兩朝還是存在過一段時間的,直到隋唐才最終消失,不過由於曹操這個有著後世記憶的人存在,三公九卿制在魏國政體之上的消失,是顯而易見的了。

回稟王上,依照臣之見,漢朝之三公九卿制度,傳承至今已然不堪用,相反王上昔日所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不但大大增加了朝廷的行動力,更是讓一些沉官消失,因此以臣之見,我魏國政體最好者,莫過於三省六部制

王上,臣附議。三省六部制,乃最為契合我大魏國情之制度

王上。臣附議

......

不說這些大臣們都是聰明人,都是很清楚華夏官場之上的一些潛規則。明白剛剛曹操的那一番話只不過是做個樣子罷了,就算不明白,這些已經從三省六部制之中獲得好處的既得利益官員,怎麼樣都不可能讓曹操廢棄三省六部制,改用其他的制度。

三省宰相和六部尚書,你們的意見呢

中下層官員附議,讓曹操心中大喜,底氣更足了,雖然很清楚著既得利益階層的官員們。不是那些讀書讀傻了的士子,對於他們來說,所謂的節操根本是不存在的。

但是在看到那些昔日反對三省六部制最為激烈的官員,此時卻是一個個大義凜然的提議用三省六部制,曹操心中噁心之餘,也是頗為欣慰的。

畢竟從這些官員無節操的行動之中,就能夠很清楚的看到,三省六部制,此時已然不同於初生的那個時候。在它的下面,已然出現了一龐大的既得利益階層。

中下層官員都同意了,那麼為了把一場秀做好,做完善。曹操還是不介意浪費一些時間,親自詢問一番三省六部中的巨頭,三位宰相和六位尚書。

回王上。臣等以為,三省六部制雖然實行不久。然而卻是最為適合我大魏之政體,臣等附議

九人的答案顯而易見的。身為三省六部制之中得利最大的他們,當然不會反對這個即和自己利益,同事對於國家也大有好處的三省六部制,成為魏國政體。

看著底下盡皆彎腰的文武們,曹操嘴角揚起了一抹笑意,開口笑道:好,既然各位卿家都認可,那麼孤再次宣佈,至今日起,三省六部制,將成為我大魏之政體

王上英明

文武百官們,這一次的聲音之中的感情,可謂是十分的真誠了,曹操確定三省六部制,就等於是維護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當然覺的曹操英明了。

看著底下高呼自己英明的文武,曹操再一次感覺到了,身為上位者,實政的時候,強硬的來無疑是非常蠢的,只有這樣表面看上去是聽從臣下的建議,顯得自己善於納諫,實際上,卻是在不聲不響之中完成了自己的目的。

王上,我大魏初建,確定政體僅僅是其中之一,還有一件事,還需王上早日確定為好。

剛剛因為曹操的詔令而從幽州剛回來的門下省宰相荀彧,手持圭玉出列向著曹操道:王上,我大魏初立,雖有諸多事宜還未解決,然而以臣之見,確定我大魏都城,才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恩,荀愛卿所言有裡,對於我大魏國都,諸位可有什麼好的意見

曹操這一次可不是在作秀了,而是真的不知道要把魏國的首都設立在哪裡好了,要是是一千多年之後,明朝末期的時候,曹操絕對二話不說,會把首都設立在南京。

畢竟那個時候海洋的重要性在一定的時間之內,還要超過陸地,而要想把華夏這個傳統的大陸帝國,變成大陸海洋兩棲帝國,將首都設立在長江邊上的南京,無疑是最好的。

然而此時嗎,先不說南京地處此時的揚州,而揚州還在孫堅的統治之下,光光是就憑藉現在的科技,想要進入大航海無疑是痴人說夢,如果把首都設立在南京,不說距離北方太過遙遠,光是此時還未徹底開發完成的揚州,就直接將南京成為首都這個想法給劃掉了。

南京這個想法被曹操主動從腦海之中劃掉之後,曹操想到了後世的首都北京,北京可謂是數朝首都,將其立為首都也不是不可以,不過僅僅片刻,這個想法同樣被曹操主動的給劃掉了。

畢竟此時的幽州就和江東的揚州一樣,都未完全徹底開發出來,後世的元明清三朝將北京立為首都,那都是有著各自的政治考量,元朝不用多說,北京也就是元大都,可是靠近蒙古草原的,這對於即是華夏元朝皇帝又是蒙古可汗的元皇帝來說,無疑是十分合適了。

至於明朝,那就更簡單了,舉兵發動靖難之役的永樂大帝朱棣,他的根基和老巢,可是就在北京的,再加上明朝兩百多年,說白了就是和蒙古這個元朝的殘餘作戰的歷史,將北京設為都城,未嘗沒有因此來激勵後世的皇帝和明大臣們,牢牢記住蒙古人的危害。

朱棣的想法顯然是很成功但是也算是失敗的,明朝兩百多年,不管是大臣還是皇帝,其目光都集中在蒙古人的身上。

兩百多年下來,曾經征伐整個世界的蒙古人,也算是被明朝從戰爭和經濟之上直接打殘,雖然明朝本身最後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可謂是元氣大傷,但是朱棣當初的想法顯然算是成功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