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唐朝生意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七十章 固執的王煥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百七十章 固執的王煥堂

崔家家主崔鄯緊跟著道:“我們崔家與王家的意思差不多,有李先生在,我們放心!”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的話更直截了當,一口道出李之的原因。

能看出鄭家家主的猶豫神態,李之及時插言道:

“多些二位家主的信任,但自古以來五姓七家是一家,若他們幾家意見不能達成,我絕不會單獨邀請某一家,不然就有了攛弄你們之間互生嫌隙之嫌。說實話,僅以正清文綺堂的實力,完全能夠獨立承辦此事,但你們是地頭龍,我前來首先是為了禮節!”

他擺擺手,制止了崔成的預發之言:

“至於李姓皇族,萬一有事情躲到哪裡不好,為何獨獨躲到未出河南道的貴方地界兒?我之前所謂的庇護之說,其實也僅是象徵意義的,某個不知名的晚輩,或皇族勢力的殘餘而已!真具有誅家滅族罪名者,我會讓他們躲來這裡?”

太平接言,“李先生昨天給我說過,生意做得再大,也需要人脈與地利,渤海灣兩端港口的貫通僅是其一,更重要的還在於內陸環繞的無數個大大小小港口,這些都需要當地人幫襯,登州港僅為之一!”

二人看似前後矛盾的話,實則只有一個核心話題,這是在給你們一個機會,日後發展會超越一切門閥士族的契入點,你們明白了就知道怎麼做,不明白我們也沒有必要與這種智商的人合作了。

但兩個人知道,以眼下狀態這些人不會有更深入聯想,所以李之直接拒絕了某兩家以私人名義參與進來的打算。

此話題到此為止,他迅速轉換的關注點:

“王家主,你們四家不是面顯倭國有出口貿易?盧家主與太平公主殿下之前曾有商議,針對此事會合作一把,而公主殿下會把這方面的收益交給武家!”

聽到與自己之前交流的不相符,太平看向李之,李之會給她瞭然的笑意,她也就不再做聲了。

其實李之知道薛家沒幾年好日子了,一旦薛紹兄弟兩被牽扯入意圖謀反之事,薛家也就等如不存在了,太平交給他們的銀子,當然會再行分配。

李之的打算,就是將那部分收益交給武家,反正也不會太多,就當太平花錢買個太平了,呃,有些繞嘴。

另一好處就是混淆武家人的視線,藉以抵消太平為李姓牟取利益的不良影響。

王衍笑道:“之前盧家主曾託人帶過話了,我們四家關於此點是舉雙手贊成的,有些事還真需要公主殿下出面交涉一下,類似錦織出口,幾乎整個大唐都在盯著呢,背後經常有人做些小動作,導致倭國商人那邊很懂得藉此壓價,而且回款項也越來越不及時了!”

在場的不止他精明,很多人在李之一句話裡就找到了玄機,若太平是在為武家撈取這一份外快,會對接下來的十幾年裡有大用場。

而且有武家得利在先,關於渤海灣一事也能操作了,那才是大頭,至少頭幾年裡,武家只會認為是一種正常的生意合作。

崔成終於有了說話的機會,“殿下,李先生,這事盧家主跟我談過,我當時正好在太原,回來後就與各家商議過了,一致約定,若公主殿下有興趣,我們可以給出兩成份子,而不需要殿下一個銅板的付出!”

其實哪裡有什麼一致約定,僅是當時在場之人的隨口一說而已。

崔成是崔家家主的親弟弟,完全可以當得了半個家,而他本人在四家中地位漸長,也知道些核心事務,剛好此事為他知情之一。

練武之人心性本就急了些,於是在崔家主、鄭家主未曾開口的情形下,就擅自僭越了,因為他很清楚太平加入進來的巨大好處。

崔家家主崔鄯倒還好說,好在鄭家家主鄭亦何及時接過了話由:“不錯,但兩成份子只是口頭一說,公主殿下若覺得不合理,完全可以提出您的主意。”

太平卻是下意識望向了李之,明知此舉會引來其他人留意,李之也不得不出聲了:“兩成不少了,我認為合理!”

見太平含著笑對自己點了點頭,李之繼續說起:

“由公主出面,首先給其他商家打個招呼,至少倭國一線,就有你們專營,目前包括倭國在內大唐周邊小國的紙品生意,太平公主也拿下來了,她會在隨後進一步開拓一下那些國家。再有,相關海關、港口遇到什麼麻煩,也可以直接找她,正清文綺堂的成衣出口貿易,同樣交給你們!”

或許意識過來之前的大意,太平這時候補充一句:

“不用急著做結論,事後再作商議吧,我們要在這裡待上兩日!而且兩件事無論合作與否,並不影響相互間關係,不是你們生意人都說買賣不成仁義在?是不是也是這個理?”

眾人皆笑,關乎於生意上另有一番交流後,久不開言的同桌老輩們終是忍不住說話了。

開口的是王煥堂,王衍的親祖父:“我們老了,生意上早不過問了!好不容易逮著空,就想向李先生問些養生上面的事情!”

山東高門全都卓信儒家,這一教派也有養生方面的方法,曰之《儒家養生大道》,與道家養生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所以他才會有此一問。

儒家講的是敬,強調精神調攝養生最好的方法是減少物質欲望,人生存在著慾望是正常的,然而只能在社會許可的條件下實現慾望,不可有過分地要求,這就需要遵循“禮”的原則。

而道家講的是靜, 道家所主張的“道”,是指天地萬物的本質及其自然迴圈的規律。人的生命活動符合自然規律,才能夠使人長壽,符合的標準就是練氣。

還有一個佛家講的是淨,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故稱參禪。在修習禪定的過程中,有調身、調氣、息心靜坐的方法,靜坐氣功,只是修禪的形式或基礎,並非修禪目的。

此類觀點與道家類似, 這種方法是有強健身體,卻病延年作用的,養生家則將此融入吐納導引健身功之內,成為以靜坐為特點的健身功法。

此話問道了李之,他是修道之人,當然視道家養生術為最,但在人家儒家發源地,只能給個籠統概念:“哈哈,老爺子,你這可是為難小輩了,我可不敢妄自評判孰是孰非!”

“沒有關係,你道家講究個包容萬家,我們儒教也主張適於萬物,有分歧不要緊,關鍵還是如何有效的取長補短!”

李之只好笑著說:

“我小小年紀,哪裡敢唸叨什麼分歧,只能講些共同點,包括佛家和醫道在內。道、儒、佛、醫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黃帝內經》‘’治未病’的思想,以此為養生原則,提出了養性之說。都強調精神攝養,主張飲食調養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點,故養老之法,必然要依據天和的性質,順四時變化而攝養,才能老當益壯。包括起居護養,藥物扶,醫藥調治等等,在我看來,不同之處,略過也罷,這些已經足夠了!”

顯然,王煥堂很不滿李之的這種籠統說辭,一番話也著實在理,但過於淺顯直白了些:“李先生,關於煉丹,道、佛、醫三門均有存在,而儒家獨缺此術,你怎麼以為?”

李之哈哈大笑,“老爺子,這問題很尖銳啊,我能不能選擇不做回答?”

滿堂皆笑,都知道李之的為難所在,也知王煥堂提出這個問題,的確有些強人所難了,你要一個異教徒談論各教,他當然只以為自家信仰更超然些。

但他人也不好阻攔王煥堂,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都這般年紀了,沒有人敢不尊重他。

卻是另一位百歲老者向李之勸道:

“煥堂老祖脾性就是如此,李先生莫要見怪!但他絕無為難先生的本意,而是這個疑問埋在他心裡多年了,近日又見到且親身服用了道家仙丹,故而他終於還是忍不住了,你只管照實講就是了。”

再看到王煥堂的頻頻點頭,李之才說道:

“我還是以修煉者身份說說自己的看法,很多人看到道人煉丹,佛教徒打坐,就以為儒家不修行。實際上,儒家也修行,祭祀就是他們的修行。首先我也認同此點,但有一事卻不得不說,為何修煉界乃至修真界,甚至神話傳說裡,絕少有儒家大能提及?至少我就沒看到一位儒家修煉者,具有極高修為,便是崔叔目前的一級大師,也是我幫他提升上來的,儒家信徒難道沒從其中悟出些什麼來?”

此刻,現場一眾儒家信徒,均有些面色凝重了。

原本太平是抱著看熱鬧的心理,此刻也頻頻向李之使眼色,示意他說話不能太過實誠。

李之卻是不管這些,兀自自問自答起來:

“我願意以客觀理性的精神,去分析儒家思想存在的弊端。因為按照儒家思想的實事求是的精神,對儒家思想的弊端視而不見不是正確的態度,看見了而不去摒棄弊端取其精華,也不是正確的態度。”

他略作言辭組織,接著道:

“儒家學說在產生以後,先後有孔子、孟子、荀子的先秦儒學,有董仲舒的獨尊儒術和天人合一思想,但我認為好多原始教義並非是一成不變的,就像一棵參天大樹,必然會有旁逸斜出的枝葉一樣,儒家思想在長期的發展中,也滋生了一些弊端。比如學而優則仕的觀念,造成了傳統社會的官本位觀念盛行;比如過分強調家長制,沒有決策的民主化,最易造成制度上的腐敗;涉及到具體修行,我認為儒家思想過分強調道德修養,修德成人、成就高尚的道德,這本身並沒有壞處,但是過分強調德治而忽略體修,就永遠無法跳出強調現實主義,強調人文知識的固有枷錮!”

他一口氣說完,並沒有迎來想象中的勃然大怒,或是臉色驟變,或許只因方才的三枚益壽丹起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