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逆天換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九章 年節時親人的惦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九章 年節時親人的惦念

郭大靖複述得並不詳細,但大概意思是全說出來了。毛文龍不知道郭大靖是死記硬背,還是真的理解了其中的深意。

孟子號稱亞聖,在封建社會一直不被統治者所喜,屈居於孔聖之下。

但郭大靖卻認為孟子曰過的,比孔子曰過的的更有教育和警醒的意義。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民為貴, 社稷次之,君為輕。”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生, 亦我所欲也;義,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這些名言名句,都是足以流傳千古的,並為人所耳孰能詳的。

傳說,朱八八曾因為對《孟子》中闡述的民本思想不滿,而命人刪減了很多。

郭大靖不知道這個傳說是不是真的,但他肯定崇禎沒讀過《孟子》。或者說即便讀過,卻不理解這些警戒的深義。

雖然毛文龍在奏疏中有激憤之語,甚至有口出不遜之嫌,但也只是氣話。要真落到實處,他還不能說出大逆不道的話。

郭大靖所搬出的《孟子》名言,讓毛文龍很難解說。事實如此嘛,皇帝就是這麼苛待百姓,苛待東江鎮軍民的。

當然,郭大靖也不是要鼓動毛文龍如何如何, 只是想透過這句話,為自己平常對朝廷的不滿,找個理由罷了。

“京畿百姓何辜,竟要遭屠戮劫掠,如牲畜般被建虜驅趕到他鄉。”郭大靖臉上現出沉痛之色,說道:“每想到此,末將便感同身受。是以,定要盡全力截擊建虜,勿使我大明子民一人被掠出關。”

毛文龍明白郭大靖的感受,已經過了兩年,當年被建虜強遷的苦難歷程,還在郭大靖心中縈繞不散。

“本帥理解。”毛文龍伸手拍了拍郭大靖的胳臂,感慨地嘆了口氣,“只要條件允許,本帥定命你統軍前往。”

郭大靖感激地拱了拱手,覺得這事十有八九會發生,他必然會在京畿與建虜再進行一場血火大戰。

大半年的時間,東江軍的戰力又會提高一截。而建虜,還是老一套。此消彼漲之下,兵力相當的情況下,郭大靖並不畏懼建虜。

何況,在京畿作戰,算是半個主場之利吧?雖然內地明軍的戰力不敢恭維, 但蟻多啃死象, 敲敲邊鼓總是可以的吧!

糧草問題,可以就地解決;彈藥的話,收入空間的火箭、炸彈、火藥,也能夠支撐一場大戰。

至於重火器,郭大靖不準備隨軍攜帶太多。百多門輕型佛朗機炮,就應該能夠彌補火力的不足。

這樣算下來,除了偵悉搜集情報,勘測秦皇島的水文情況,基本上就已經準備得七七八八。

為了最大限度地減輕行軍時的負擔,郭大靖還命何貴忠等人,在將要行軍路過的灤州,建起鐵匠鋪,打造火箭發射器。

火箭發射器不同於火炮,或是其它火器。沒人認識是什麼東西,也不擔心暴露的問題。

對於這些,毛文龍都是無從知道的。

其實,只要秦皇島適合登陸,郭大靖自然會編造出有利的資訊,促使毛文龍下決心,展開“勤王”行動。

就算秦皇島被排除,還有天津呢,只不過是需要佔領一下,距離遵化的距離和秦皇島卻是差不多的。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郭大靖已經鐵了心要在京畿地區重建立虜,一戰打出東江軍的威名和氣勢,打得建虜一蹶不振。

“勤王”行動若成功,意義太重大了,且是多重的,讓郭大靖和毛文龍都為之心動。

可以說,這將是一次扭轉明金戰略形勢的轉折點。打的好的話,全殲入關的建虜也有可能,甚至有可能幹掉皇太極。

退一步講,能夠重建立虜,使其狼狽逃出關外,也是一次了不起的勝利。

經此大敗,威信受到沉重打擊,皇太極的汗位不保,後金高層的一番爭權奪勢是難以避免的。

而內亂的後金,對於東江鎮來說,卻是發展的良機。

遼東,不僅是國土,更是東江鎮軍民的家園。滅虜平遼,則是全體軍民共同的希望。

雖然名為“勤王”行動,但毛文龍和郭大靖都心照不宣,根本沒有計劃前往京師,保衛京城,保衛皇帝。

這種默契是令人舒服,令人安心的,可謂是“志同道合”,雖然嘴上都不說出來,但都知道對方對於朝廷和皇帝,是個什麼想法。

當然,如果某人提出前往京城勤王,另一人肯定有大把的理由來反對。最重要的原因,便是避免在野戰中與建虜廝殺,減少東江軍的傷亡。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說得簡單些,或是不好聽的話,那就是把東江軍的利益,看得高於皇帝,重於朝廷。

如果是先帝,就是拼卻東江軍,也在所不惜。

毛文龍每每發出這樣的嗟嘆,對於登基已經兩年的崇禎,愈發看透,也愈發失望。

這小子,對皇帝,對朝廷,恐怕沒有多少的忠誠。

這也難怪,就是個平頭百姓,經歷過戰爭的苦痛,也沒受過忠君愛國的教育。心裡就是樸素的觀念:誰對我好,我就對誰好。反之,就沒有好印象。

看著郭大靖,毛文龍微抿起嘴角,似笑非笑。

………………

春節,中國傳統上最隆重的節日,闔家團聚、歡聲笑語的時候。

但戰爭的陰雲籠罩,全軍都在南關防線嚴陣以待,使得金州很多家庭的歡樂氣氛都減弱了大半。

親人在前線準備迎擊建虜,就算是過年,也會心中惦念、擔驚受怕。

“仗又沒開始打,就是回來住兩天,也沒關係嘛!”蓉兒不高興,就算吃得更好了,也因為靖哥哥不在,而胃口不佳。

阿秀摸了摸蓉兒的小腦袋,笑著說道:“誰讓他是將軍呢,得和官兵同甘共苦才是。”

藤野英略有些奇怪地看了阿秀一眼,沒想到她懂得這個道理,用詞也很有水平。

轉而一想,她也明白了。阿秀一直在偷偷地學習,不是透過她,而是蓉兒。那樣,才不會不好意思。

藤野英輕輕笑了起來,附和著說道:“秀姐說得極是。連毛帥都趕赴南關,和官兵們一起過年,一起迎戰建虜。”

蓉兒嘆了口氣,垂下頭,悶悶不樂地吃著飯。

“頂多一個月,夫君就能回來了。”藤野英既是對阿秀說,又是寬慰蓉兒,“這回打勝了,就能把整個金州都佔上。要是秀姐想看看老家,我陪你去大黑山。”

阿秀想了想,輕輕搖頭,並沒有說出理由,應該是不想睹物傷心。

“大連很好。”蓉兒說道:“咱們就在這裡安生地住著,省得靖哥哥擔心。”

“蓉兒真懂事兒。”藤野英誇讚著,給丫頭挾了一大塊肉。

李秀成的話不多,他認為自己應該象個男子漢,老成穩重。吃著姐姐給挾的菜,緩緩說道:“過完年,我想去新開的學堂。”

阿秀愣了一下,關切地問道:“要吃住在那裡嗎?”

李秀成看了阿姐一眼,用力點了點頭。

藤野英倒是瞭解不少內情,笑著說道:“新學堂是夫君籌劃建設的,學的不是傳統的四書五經,而是經世濟用的學問。”

普及教育,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水平;專門教育,培養專業性、實用性更強的人才。

這是郭大靖的思路,新學堂和村裡、軍中的夜校在兩方面推進。

“二孃說得極是,新學堂教的正是經世濟用的學問。”李秀成挺直了腰板,聲音也提高了幾分,“此乃古代賢士的立世準則。”

藤野英看著小家夥擺出大人的樣子,不由得笑了起來,說道:“大人君子。包天下以為量,在天下則憂天下,在一邦則憂一邦,惟恐生民之不遂。”

什麼是當世之務,天下、邦國、生民之事都是其中的具體內容。

李秀成眨巴著眼睛,看著藤野英,仔細琢磨著這段話。

藤野英繼續說道:“到了新學堂好好學,日後也是能當官兒的。”

“不用科舉嘛?”李秀成疑惑地問道:“象現在金州的一些地方官,朝廷可是不承認的。”

藤野英不以為意地一哂,說道:“朝廷承認不承認,有什麼關係?科舉取士,就是好官,就能派到遼東為民造福?”

“這——”李秀成覺得這有點藐視朝廷,甚至是大逆不道,但終是沒說出來。

藤野英澹澹一笑,說道:“你還小,有些事情不懂,先好好學習,等眼界開闊了,就會明白的。”

朝廷,或者說皇帝,何嘗在意過東江鎮的軍民?至於科舉考出來的官兒,郭大靖也是沒看上。

金州現在實行的新政策,就是在試行,在觀察,利弊分析清楚後,調整完善,再擴大範圍。

其實,這種試行在廣鹿島就已經開始了。只不過,島小人少,有些問題是看不出來的。

自己的政策,自己的官兒,自己來管理。所謂的自力更生,並不只是在糧食物資上,而是有更深的含義。

“既然是你姐夫建的新名堂,你便去那裡好好學。”阿秀輕輕拍拍小弟的肩膀,溫言道:“日後也當官兒,才算有出息。”

李秀成點了點頭,可心裡還是覺得要朝廷認可委任,這官兒當得才正當。

“蓉兒不去新學堂嘛?”藤野英笑著問蓉兒,“不分男女,都可以去的。”

蓉兒使勁搖著頭,說道:“我在家裡學也是一樣,藤野先生和二孃都是有學問的。”

對於蓉兒的決定,阿秀和藤野英都不反對,或者說是都不想勉強。到底是個女娃,能讀書識字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吃過飯,藤野英便去了旁邊的小院,那裡住著她的父親和侍女阿巧。

藤野正已經吃完飯,正端著茶碗,在棋盤前進行著推演,那是步兵方陣對抗騎兵的陣列。

“爹,女兒陪您出去走走啊?”藤野英笑著說道:“剛吃過飯,就忙著推演,也不歇一會兒。”

藤野正笑了笑,說道:“這就是飯後歇息了,累不著的。”

藤野英也不多說,乖巧地站在旁邊,看著父親在擺放棋子,又不斷地調整。

按照當時東江軍的編制,以及為了空心方陣所作的調整,最小的空心方陣將是一百二十人,武器配備是六十枝輕火槍、二十枝重火槍,再加四十名刀盾兵。

人數這麼少,主要是為了列陣的迅速,以及對複雜地形的更好適應。

等達到三百六十人的空心方陣,便會另外配置火炮,多出十二門輕型迫擊炮,還有十幾駕裝載彈藥糧草的廂車。

達到近千人的空心方陣,則又增加了十幾門佛朗機炮,對於建虜的衝鋒有更強的阻遏作用。

按照郭大靖的思路,空心方陣還是以小型為主,數個小型方陣成菱形或梅花形進行組合,互相提供火力支援和掩護。

當然,現在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研究,兵種的數量,武器的配備,還沒有最後確定。

“如果簡單一些,只用重甲長槍兵加火槍兵,或是全部用火槍兵,應該更好。”藤野正象是自言自語,又象是在跟女兒商討,“太複雜,訓練時間長,作戰時也容易出現失誤。”

藤野英不是第一次陪著父親推演,想了想,開口說道:“女兒覺得可以先用第一種方桉,等火槍的裝備率提升上來,再有第二種。”

用刺刀抵擋騎兵,儘管是歷史上證明可行的,但郭大靖總感覺有些單薄。另外的制約,則如藤野英所說,火槍的裝備率還達不到淘汰冷兵器的標準。

買,買,買;造,造,造!

儘管在火槍的購買和打造上,已經是盡了全力,但生產速度總歸是受到限制。因為生產製造的,還有火炮,還有各種彈藥,總要佔用人力和資源。

藤野正微微頜首,說道:“長槍兵與火槍兵的搭配,自然是目前最容易成軍的,也有一定的防護力。”

站在棋盤前又研究了片刻,藤野正才在旁邊的椅中坐下,招呼著女兒,一起喝茶閒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