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仙界歸來的黑科技最新章節列表 > 二七一 增重火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二七一 增重火星

不過要說對火星一點傷害都沒有,也沒有可能,在火星上面,也存在著大量的撞擊坑,就是來自各種隕石和小行星撞擊的傷害。

其實藍星受到這樣的撞擊,也不再少數,不過它有著一個當做屏障的月球, 於是大部分的傷害,都由它來承擔了。

另外,由於藍星上面各種植物的繁盛,已經較高的空氣密度,帶來的風化還有潮溼空氣的腐蝕,也讓那些撞擊坑, 不像月球和火星一樣, 像傷疤一樣, 明晃晃擺在地面上。

撞擊後,撞擊產生的動能,還有隕石的碎片,都將留在火星上面,可能會引發遍及全火星的地震,還有強烈的地質活動,比如大型的火山爆發。

遍及全火星的地質運動,顯然會對藍星發射的一些探測器,造成巨大的傷害,這種傷害還可能是完全不可逆的。

就比如隨著火山爆發,必然會形成遍及全火星大氣層的火山灰,及有害氣體。

這就讓依賴於太陽能補充電能的火星車,幾乎失去了能量的來源。

不過這對火星未必不是好事,火山噴發帶來的大量氣體,應該會極大地補充火星大氣層的密度。

事實證明, 火星大氣層之所以稀薄,一大半的原因還是火星的磁場微乎其微,這對一個自轉速度和藍星相差無幾的星球來說, 實在太弱了。

當然這也與火星實在太冷了有關,這麼冷的地表,傳導下去,估計地殼的厚度,已經遠比藍星更厚幾倍。

別忘了火星的直徑只有藍星的一半,那就導致地幔更少,流動性也差地核更小,沒有辦法產生足夠的磁場。

顯然在給火星增重之餘,還要給它增速。

就是增加自轉速度。

顯然給火星增速也不是那麼容易的,這麼一個龐大的星球,早就已經基本固定了自己的角速度。

就連楊青也沒有什麼辦法,因為給火星增速,最好的還是在外部用力,火星雖然地殼很厚,但是較小的重力,使得它的地殼結構都很疏鬆,根本就撐不起自轉加速的結構和推力。

雖然外部加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電磁場,或者是乾脆的力場加速。

但是能夠覆蓋一個直徑接近七千公里的大行星,電磁場或者力場, 可沒有那麼簡單,因為這個力場很大,強度很高,不然也不能讓一個質量達到6.417乘以10的二十三次方千克的星球,加速旋轉。

也不是不行,而是它需要的能量實在太多了,多到楊青需要為它建立幾條戴森環的程度。

以楊青目前的生產水平,這樣的戴森環,建設周期可能會長達數百年。

反正改造火星的路徑也不止這一條,暫時他也不需要進行這種耗時太久的工程。

楊青選擇的另一條道路就是,讓分割後的小行星,以某個傾斜的角度,轟擊到火星上去,這樣一來,小行星的動能還是一點不少地進入到火星上,其中的一部分,還能變成增加轉速的動力。

儘管這樣的動力,其實只是九牛一毛,甚至比九牛一毛更小,架不住它的數量足夠,至少未來幾十年以內,這個為火星增重的專案,沒有停止的可能。

雖然幾十年的時間,差不多已經是一個普通人最好的年華了,但是只用幾十年時間,就能改造好一個類地行星,那已經是神速了。

要知道人類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才不過二百年的時間,人類能夠脫離藍星,探索宇宙空間,也不過是六七十年以前的事情。

話說六七十年以前,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還真的是一個科技大爆發的時代,人造衛星,載人航天,星際探測,月球登陸,電子計算機,都在這個時間段開始發力,大概唯一的遺憾就是華國人,幾乎完全地錯過了這個時期,以至於開放後,已經明顯地感覺到了自己的落後。

雖然給火星增重,要消耗幾十年的時間。

不過這幾十年,楊青和小嬡也不是憑空等待,給火星增重和增溫的工作,完全可以同時進行。

增重引發的火山爆發,會釋放大量的氣體,如果沒有類似藍星強度的磁場保護,那麼這些可以大幅度增加火星氣體密度的火山氣體,將再次被太陽風吹走。

每年藍星被太陽風吹走,或者主動逃逸的氣體,總質量也超過幾千噸,這也差不多是一顆大型小行星的質量了。

為火星增加磁場保護,就需要建立電磁場控制器,也就是建立在火星外層空間的大型平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種大型平臺會有很多,整合了發射陽光,太陽能發電,引力符陣,電磁控制等等功能。

其實要不是火星的同步軌道實在太低,只有一萬多公裡的高度,只需要幾個固定軌道的平臺,就可以覆蓋整個火星。

正因為同步軌道太低,甚至比火星最高峰奧林匹斯山都高不了太多,所以火山爆發時候的火山灰,甚至都有把它們汙染的可能,所以才不能在這個位置建立平臺。

不過高軌也有自己的好處,距離火星五萬公裡以上的高軌,需要的大型平臺也許會多一點,不過同樣增加了容錯性,不僅反射到火星的陽光會更多,火星的磁場也會佈置得更合適,不會讓宇宙射線,有達到地面的可能。

另外還要發現,拖曳以及分割小行星,都需要大量的宇宙飛船進行,他們需要把引力引擎做得更大,效率更高,還需要一個或者幾個,建立在宇宙中的大型船塢。

在宇宙中建立船塢有很多的優點,比如沒有引力,也沒有上下左右之分,那麼就不需要大型的起重機械,隨便一個機器人,就能拉著飛船的大型龍骨來回亂跑。

同樣宇宙中沒有空氣,那麼就不用擔心材料焊接時候,出現氣孔等焊接缺陷,可以放心大膽地使用焊接作業。

當然缺點也有很多,比如真空中極低的溫度,就對在宇宙中材料的選擇,還有加工,帶來了極大的不便。

不過這對小嬡來說並沒有什麼特別的難度,進過幾年的實際執行,她控制下的機器人,已經針對真空環境,還有經常突變的溫度,做了足夠多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