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東漢好姐夫最新章節列表 > 第141章 戰備資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41章 戰備資源

【收藏掉了,沒有道理啊!要是上架會不會掉得更兇?推薦票也來啊!到300就加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黃巾軍此時的逃跑已經沒有條理,在於禁軍的追殺下,他們四散奔逃,將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將,完全亂了套。

眭固見大勢已去,只得縱馬狂奔,南下投奔管亥,而此時卞喜已經護送著張寧到了管亥軍中。

這管亥是個厲害角色,帶領青州黃巾一直堅持遊擊戰爭,官軍搜剿頻繁地時候,他們就化整為零,而官軍無力顧及的時候,他們又嘯聚山林,攻伐郡縣。

張寧來投,管亥是滿心歡喜,因為他知道張白騎死後,張角的傳人就只有張寧了,那《太平要術》必定在張寧身上。在全國黃巾軍覆滅的形勢下,管亥的青州黃巾無疑是實力最強的,若是有《太平要術》在手,他管亥能重振黃巾軍的勢力是大有可能的。

之前眭固護送張寧來青州的時候,管亥曾經派人偽裝成山賊搶奪過,儘管當時眭固的親兵捨命死戰,殺死管亥的多名刺客,但包著《太平要術》的包袱還是散落了,其中一冊掉落山崖,當時事態緊急,張寧來不及到崖下尋找,只得帶另九冊跟著眭固逃走。而這本掉落山崖的《太平要術》即“丁”冊,也就是姜盛的冀州情報站負責人周晉尋來交給姜盛的那一冊。

現在卞喜所部近萬人保護張寧,他管亥也不敢硬來,只能在張寧面前獻殷勤,設法盜取《太平要術》。

姜盛揮軍搜剿樂安境內的黃巾軍,取得了圓滿的成績,整個樂安境內黃巾軍勢力被完全掃除,張寧的遊擊戰術還未實施就退出了樂安的舞臺。

安定下來的樂安郡重新回到了開荒生產的時代,由於政策的極為優惠,樂安的荒地被開墾得差不多了,姜盛就下令劃定林區、礦區,不得開墾,這才遏制住了毀林開荒的勢頭。

雖然百姓們有些遺憾,但好在姜盛能夠信守諾言,以低稅收保障大家的利益,百姓也就慢慢習慣了,相比於之前,現在各家各戶都有農田耕種,這已經很難得了。

富家大戶們不願意了,不能開墾荒地了,他們要跟普通百姓一樣承擔賦稅和勞役。有的富家大戶拒絕服勞役,也不叫承擔賦稅,惹怒了姜盛。

姜盛令楊鳳為徵稅官,率軍前往各縣督促賦稅繳納工作,因為夏糧已經入倉,應該交賦稅。那些不服從管理的富家大戶們,都被楊鳳強勢碾壓,不僅要足了賦稅,還把新開墾的土地直接收歸官府。

在武力面前,這些人只得認栽,其他大戶們也不敢造次,乖乖地交齊了賦稅。

有些土地貧瘠的農戶乾脆就把土地交給了官府,改為官田,然後居家搬到官田附近,專職打工。

姜盛掌握了收成情況,也從中分些糧食給勞工,由於採用了深耕法和種肥法,樂安的糧食產量明顯高於其他各地,姜盛在臨濟建設了樂安第一個官倉,用於糧食的儲備。

在這個時候,糧食是戰略資源,必須要有充足的儲備,姜盛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對糧倉進行了防水設計,確保糧食可以儲存至少兩年。

私鹽的買賣為姜盛儲備了大量的錢財,姜盛就拿出錢來建造軍營、冶煉工坊,儲備戰爭物資。

除了服勞役的人之外,百姓們農閒時也可以到工地、工坊出賣勞務,工錢都是每日一付。雖然工錢比較少,但都能足額支付,這讓百姓們趨之若鶩,物資的生產效率猛增,軍營的建設也大大縮短了工期。

姜盛設計的這座軍營自下而上有十二個箭塔,而且山中挖出了不少坑洞,這些坑洞互相連通,具有良好的防禦效能,山中多處吊橋式設計,確保易守難攻。而山上儲備的糧草也是極為充足。

樂安的軍力被姜盛重新整編,計步、弓兵各兩萬、工兵營五千、騎兵營一萬、後勤輜重兵五千,共計六萬人,令設治安軍每縣五百人,用於維持治安、緝捕盜賊以及官倉的守衛。

靈帝的身體狀況不容樂觀,上次傷寒病雖然被姜盛治好,但他的身體底子弱,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姜盛得到甄儼傳回的訊息後才意識到,靈帝的日子不多了,而姜盛的實力才剛剛起步,將來在諸侯爭霸中怎樣立足啊?

姜盛夜不能寐,憑著後世的記憶繪製出冶鐵高爐的圖紙,又繪製了直刃馬刀、三稜鐵槊、馬蹄鐵、雙馬鐙等物的圖紙,令冶煉工坊試製。

又令木工坊製造適合單人使用的手弩,這手弩類似於後世的弩,裝有扳機,雙手即可操作,而且增加了瞄準具,只是做工精巧,現有資源難以大批量生產。

甄家商隊在褚燕的幫助下從鮮卑購得良馬五千匹,趕到了臨濟縣,姜盛把打造出來的騎兵用具裝備了起來,由於樂安鐵礦的缺乏,姜盛只能打造兩千人的全裝騎兵。

這支騎兵隊伍都是身穿玄色輕甲,頭戴玄色鐵盔,騎的戰馬也都是黑色,被稱作玄甲騎兵,每名騎士配直刃馬刀一柄、手弩一具、短矢五十。這也算是姜盛為自己組建的特種部隊了。

趙雲擔任了玄甲騎兵的統領,直接對姜盛負責,其他的八千騎兵則由張郃率領,於禁掌步兵、夏侯蘭掌弓箭兵、鄧茂主工兵營,楊鳳為樂安郡丞,掌民事及後勤補給工作。

姜盛為太守,兼任了郡尉的工作,因為樂安大軍只有一個統帥,那就是姜盛!姜盛編寫了練兵手冊,把後世的練兵方法寫進了練兵手冊,又多有提及兵種理論和戰術協同,從根本上提升部隊的戰鬥力。

為了養得起這六萬大軍,姜盛率先實施了屯田制,在原有官田的基礎上開闢軍屯田,把軍營周圍的數千畝土地劃撥為軍屯,這些部隊在沒有作戰或者訓練任務時就承擔起耕種的任務來,其餘的官田改為民屯田,由失去土地的百姓或者給官府打工的人耕種,也有外州郡慕名移居樂安的人加入到民屯田的勞動力行列中。

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百姓得了好處,官府增加了收入,戰爭資源正在漸漸儲備起來,姜盛做著打大仗的準備,因為朝局變幻,機會只給有準備的人。

八月的時候,朝廷來人傳姜盛入京覲見靈帝。

姜盛安頓好一切後,即入雒陽面君,為了不引起誤會,姜盛拒絕了趙雲率玄甲騎兵護送的提議,僅帶十名隨從入京。

“微臣叩見皇上!”姜盛在靈帝的寢宮拜見靈帝。

“咳咳——子誠啊,平身吧。”靈帝咳了兩聲,示意姜盛坐到近前。

姜盛半跪在靈帝榻前,恭聽聖訓。

“今天下紛亂,朕留心兵事久矣,擬編練新軍,朕召你入宮,是為諮詢練兵事宜,你有何建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