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我的深海漁場最新章節列表 > 727 鯨魚大捕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727 鯨魚大捕殺

“你沒聽見是你耳朵不行。”一旁的陳慶生回道。

方友群不信邪,“怎麼,你們剛剛都聽見了,就我沒聽見?”

項陽笑著開口道:“不,包括我在內,我們剛剛都沒聽見。”

藍鯨是世界上能發出聲音最大的動物。

在與夥伴聯絡時,藍鯨會發出一種低頻率,震耳欲聾的聲音,這種聲音有時能超過180分貝,比站在跑道上聽噴氣式飛機起飛時發出的聲音還要大。

曾經有科學家利用一種靈敏的儀器在80千米外探測到藍鯨的聲音,估算出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五分貝。

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準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範圍仍有一百二十左右的分貝。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在一百分貝。

但人類是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的。

因為藍鯨種群發聲的基頻在十赫茲左右,而人類能夠聽到的最低頻率是二十赫茲。

不過人類聽不到藍鯨的叫聲,卻不代表人類感覺不到藍鯨的叫聲。

過去,在很多的KTV跟酒吧裡,都有一種次聲波的低音炮,用這種聲波發出來的音響,人類聽不到,但卻能夠讓人的精神極度亢奮。

但現在這種低音炮現在不許使用了,因為周圍的住戶聽久了會造成嚴重失眠等影響。

剛才,項陽突然感受到的那陣頭暈眼花,肯定是那只藍鯨突然叫了一聲,巨大的音波雖然項陽沒有聽到,但卻對項陽的神經造成了衝擊。

“原來是這傢伙在叫,難怪我剛才莫名覺得一陣難受。”方友群弄明白情況後,立馬大聲喊道。

然後,方友群又問項陽道:“陽哥,你知道那條藍鯨為什麼叫嗎?是不是在恐嚇這幾頭座頭鯨啊?”

項陽聳聳肩,“我哪知道這頭藍鯨為啥發叫。”

別說項陽不知道藍鯨為什麼會發出那種極度悲傷的鳴叫了,就連科學家都不知道藍鯨為什麼要發聲,1995年,有科學家提出了幾個假設,一是藍鯨靠聲音保持個體間的距離,二是同類和個體識別,三是環境資訊傳遞例如覓食,警告和求偶等。

此外,還有人提出藍鯨發出聲音是為了保持群體聯絡,例如雌性和雄性間的交流,或者像蝙蝠一樣利用回聲進行地貌特徵定位與食物定位。

在上世紀60年代,一些科學家認為將大量收音器放入世界上的海洋記錄藍鯨的歌聲將是一個非常酷的做法。

幾十年之後,一些對藍鯨歌唱研究了幾十年之久的科學家得出了一個奇怪的發現,世界上每一頭藍鯨的歌聲每一年均變得越發深沉,但對於其中的原因,他們並不清楚。

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拿人類打比方,儘管語言或者所在地存在差異,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每一年的說話速度變化是很小的,這種變緩幅度小到每年只減少不到一個赫茲,而且整個趨勢較為穩定並且具有持續性。

生物學家們曾經試著從全球氣候變暖到噪音汙染不斷加劇去分析藍鯨聲音的變換。

有人認為很多因素都有可能造成這種現象。

但項陽覺得全球變暖對海洋造成的影響並不能解釋通鯨魚聲音的變換,因為藍鯨聲音的變換不是單個的個體,而是整個族群,而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海水酸性和密度的變化上,藍鯨發出的聲音並不會因此發生較大變化。

相比之下,噪音汙染可能是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解釋。

項陽曾經大膽想象過,在人頭攢動的酒吧,顧客只能提高聲調才能引起服務生的注意。

“真羨慕這頭藍鯨啊,自由自在,在整個海洋內都幾乎處在食物鏈的最頂端位置,又不需要為食物而擔憂。”徐放給自己點了一根煙,然後頗為羨慕地感慨道。

在整個海洋內,幾乎只有虎鯨能夠殺的死藍鯨。

項陽笑了笑,沒有說話。

其實藍鯨除了虎鯨還有一個天敵,那就是人類。

藍鯨擱淺並不多見,由於其特殊的群體結構,項陽還從來沒聽過藍鯨群體擱淺。

但是藍鯨也是會擱淺的,而且大部分時候,都是因為人類而擱淺的。

1920年一頭藍鯨在蘇格蘭外赫布裡底群島路易斯島海灘擱淺,它的頭部被捕鯨人射中,但魚叉沒有爆炸。

和其它動物一樣,受傷的藍鯨本能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持呼吸,擱淺可以讓它不至於溺死。

藍鯨雖然不容易捕殺和儲存,它的巨大體型、體重駭人,游泳速度和力量意味著它們通常不是捕鯨人的目標。

但當一些以捕鯨為經濟支柱的國家在大量捕殺抹香鯨和露脊鯨,當這兩種鯨魚數量減少後,捕鯨人就不得不將目標盯到了藍鯨身上。

最早捕殺藍鯨是從1864年開始的。

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專門設計捕捉大型鯨魚的魚叉裝配了他的輪船。

雖然最初這種魚叉很麻煩,但這種方法很快流行起來,19世紀末,北大西洋的藍鯨數量開始大量減少。

自從第一頭藍鯨被人類所捕殺,藍鯨的命運其實就註定了。

由於藍鯨的皮下有一層厚厚的脂肪,可以做肥皂,鞋油等。

因此藍鯨必然會遭到捕鯨人的大量捕殺。

自從1864年開始,藍鯨的捕殺量在世界範圍內快速增長,到了1925年,美國,英國和日本都先後加入了捕殺藍鯨的行列。

捕鯨手用捕鯨船將藍鯨捕殺後將藍鯨升到巨大的加工母艦進行處理。

1930年,僅有記錄的41艘有名氣的捕鯨船就宰殺了28325頭藍鯨。

二戰末期,藍鯨種群已接近滅亡。

到了1946年,聯合國首次引入了國際鯨魚交易配額限制。

但這些配額是無效的,因為約定並沒有考慮到不同物種的區別。

數量稀有的物種可以和數量較多的品種進行相等程度的捕殺。由於人類的捕殺和海洋環境的汙染,1960年,國際捕鯨委員會開始禁止捕殺藍鯨。

但當時已經有三十五萬頭藍鯨被殺,全世界藍鯨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不到一百年前的百分之一。

到了十九世紀末,世界只生存著不到50頭的藍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