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十國帝王最新章節列表 > 章一 為國征戰不惜身 欲為忠臣不可得(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章一 為國征戰不惜身 欲為忠臣不可得(上)

第五卷:鐘山煙雨起蒼茫

章一為國征戰不惜身,欲為忠臣不可得上

同光四年三月甲辰,帝命蕃漢總管李嗣源統親軍赴鄴都,以討趙在禮。壬子,李嗣源領軍至鄴都,營於西南隅。

三月丁未朔,李紹真收復邢州,擒賊首趙太等二十一人歸,與李嗣源會師於鄴都。李嗣源令斬趙太等於鄴都城下,以懾敵膽。

甲寅,李嗣源進營於觀音門外,下令諸軍,詰旦攻城。

......

帳中燈火通明,李嗣源正與李紹真商議次日攻城事宜。此番攻魏州,李嗣源代李紹榮為帥,其所領兵馬以親軍與李存勖調撥的一部從馬直為主,李紹真所領五千鎮軍為輔,李紹榮則屯兵萬餘於城南。

軍議後,諸將散去,李紹真未急歸營,因時辰已晚,李嗣源遂置酒菜招待李紹真。

鄴都生亂至今已歷多時,李紹榮領兵至此也已日久,卻未能撼動城防半分。總管戎馬多年,鮮有敗績,乃國之重器,今總管來,未發一兵一卒,而鄴都亂卒已現畏懼之態。破城平亂,還得仰仗總管之威。李紹真道,若是陛下早遣總管至此,鄴都之亂何至於如今日之盛

面對李紹真的恭維,李嗣源只是搖頭,王師兩月間平定兩川,此正我朝興盛之相,若能君臣齊心,天下太平可期,奈何逆臣賊子驟然作亂,陷中原大地於烽火之中,叫人痛恨。自古凡有兵禍,必是黎民遭殃。嗣源別無他念,唯望早日平定亂事,也好讓百姓少受些罪。

總管寬仁大義,讓人敬佩。李紹真拱手道。

李嗣源自嘲道:將軍謬讚了,我起於微末,不過是多知道一些民間疾苦罷了。

依總管看,平定鄴都之亂,需要多少時日李紹真眼珠轉了轉。

戰事未起,敵我不曾交手,此時我也不敢妄言。李嗣源言語謹慎,神色間卻自有名將自信風采,然則我等奉旨討逆,只要將士齊心,亂賊雖勢眾,要平定料來也不是難事。

總管此言甚是。李紹真點頭贊同,隨即感嘆道:我聽說盧龍節度使現正討伐契丹賊子,如今已兵臨西樓,讓耶律阿保機狼狽不堪,此事真是叫人振奮......中原內亂多年,契丹常年犯邊,而邊軍不能制。此番盧龍出兵草原討賊,真是叫人佩服今有盧龍節度使在外為國擊不臣,而總管在內討逆,共同匡扶社稷,此情讓人神往,青史必有總管父子之名

聞聽此言,李嗣源終於露出笑容,從璟這小子,就是能折騰

哈哈......李紹真哈哈大笑。

兩人談得投機,忽聽帳外驟起喧譁,不時亂聲漸大。李嗣源微微皺眉,起座叫來帳外親衛斥問:明日便要攻城,此時誰在喧譁

親衛立即奉命前去檢視,他方才走出不遠,便有軍士慌忙前來稟報:從馬直軍士張破敗聚眾作亂,殺都將焚營舍,直逼中軍而來

什麼李紹真大驚失色,從馬直緣何作亂

李嗣源面沉如水。前些時日,鄴都亂起,李紹榮作戰不力,李存勖本欲親征,因有從馬直亂宮門,遂罷,這才令李嗣源掛帥出征。不曾想,今日從馬直竟又作亂

李紹真望著紛亂的大營,心知其勢已大恐已不好控制,忙問李嗣源:總管,亂兵焚營,聲勢頗大,如之奈何

高行周,你去聯絡李紹榮將軍,讓他前來助本帥平亂李嗣源抬腳就向營外走,餘者隨本帥去穩住亂兵

待李嗣源率親軍出營,以張破敗為首之從馬直百千人,已湧至營前。李嗣源攔住亂眾,大聲斥責道:營嘯兵變,爾等可知軍法張破敗,你意欲何為

亂眾嚷嚷道:將士們跟隨陛下多年,征戰無數,方得天下。今貝州戍卒思家,陛下卻不讓我等回去。從馬直幾人喧鬧,陛下便要盡除從馬直。我等本無意叛變,只是迫於時勢,不得不死中求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李嗣源黑著臉呵斥道:胡言亂語

張破敗這時方道:我等意欲與城中將士合勢同心,請陛下稱帝河南,令您稱帝河北,請您不要推辭

李嗣源頓時色變,他不僅驚愕於張破敗要迫他稱帝,更驚愕與張破敗此言,竟是像與城中亂兵早有合謀

當下李嗣源苦勸眾人,軟硬兼施,奈何從馬直亂卒始終不肯聽命,反而將李嗣源圍起來。

李嗣源焦急萬分,心想李紹榮為何還沒過來,從馬直勢眾,僅憑其部親軍斷難將其殺敗,必須得李紹榮相助。此時為免被困於亂兵之中,於是道:爾等不聽本帥之言,本帥無能,不能奈何你等,爾等想要從賊,便隨爾等,本帥自回京師就是

見李嗣源欲走,張破敗拔刀上前,擋在李嗣源面前,面色猙獰,總管欲往何處去倘若您不見機行事,便要遭遇不測

李嗣源被亂兵包圍,仍舊不肯答應稱帝。李紹真見張破敗等隨時會動手,便偷偷踩李嗣源的腳。李嗣源靈機一動,轉身道:既然如此,且先進城

張破敗等以為李嗣源就範,大喜過望,忙招呼部眾,既是擁簇又是挾持,裹挾李嗣源湧向魏州城門。

到得城下,張破敗等向城牆大喊:我等意欲與爾等合兵,共擁李總管稱帝河北,同拒朝廷兵馬,爾等速開城門

趙在禮匆忙爬上城頭,見城外軍士甚眾,黑壓壓一片,不由一驚,聽聞張破敗之言,雖然疑慮,卻是大喜,正要開門,被皇甫暉制止,他道:焉知這不是李嗣源使詐他見我城防堅固,自忖難以強攻,便出此詭計,倘若如此便被他騙開城門,我等豈非自尋死路

趙在禮大驚,難以決斷,問皇甫暉:這可如何是好

皇甫暉正欲再言,城下忽起驚變,只見李嗣源趁張破敗不備,突然奪刀發難,向張破敗砍去

張破敗正眼巴巴與城頭交涉,不料李嗣源有此一手,被一刀砍了脖子,頓時鮮血橫流,慘嚎倒下。見張破敗遭禍,從馬直眾人無不大驚,李嗣源和李紹真趁機大打出手,我李嗣源一生忠於朝廷,一世英名,豈能毀於爾等賊子之手,便是戰死,也不留千古罵名

城牆上趙在禮目瞪口呆,皇甫暉卻雙眼放光,當機立斷,舉刀大喝:敵軍內亂,此正破敵良機,開啟城門,隨本將殺出城去

魏州守卒蜂擁而出,殺出城來。從馬直亂眾來與魏州合軍,卻不曾想遭遇此等境遇,頓時大亂,被魏州守卒殺得潰不成軍,狼狽四逃。

李嗣源與李紹真本想趁亂而逃,卻困於亂軍中難以脫身,卻被魏州守卒捉住。再看己方大營,經由從馬直亂眾魏州守卒衝擊,已是毀於一旦,親軍將士,更是在夜裡狼奔豕突,四散逃命而去。

聽聞李紹城被捕,趙在禮連忙出城相迎。李嗣源隨處於軍士圍困中,但昂首挺胸,器宇軒昂,一身正氣,毫無懼色,風骨讓人折服。

趙在禮在李嗣源面前行禮:將士們有負於總管,今趙在禮並魏州守軍,願聽從總管號令,助總管稱帝河北

皇甫暉讓軍士放下兵器,帶頭下拜,我等願聽總管號令,助總管稱帝河北

先前皇甫暉作亂,自知威望不足以號令全軍,遂脅迫趙在禮為首;趙在禮能統領魏州,卻只能困居一隅自保,無威望更進一步成就大事,遂索性依了張破敗之言,要助李嗣源稱帝。

李嗣源不發一言,與李紹真一道,被趙在禮皇甫麟擁簇著入城。當即,趙在禮設宴款待,席間奉承無數。皇甫暉等都心知,困守魏州非是長遠之計,而若擁李嗣源稱帝,事成之後自然榮華富貴,非今日可比。

李嗣源既不答應也不拒絕,只與眾人飲酒。

酒過三巡,李嗣源漸漸放開手腳,酒酣之際,眾人登上城樓,暢談形勢。李嗣源終於道:此城堅固,易守難攻,可為根基之地。然則城中兵馬不足,我等必須招兵買馬,方能成事

趙在禮皇甫暉等以為李嗣源終於肯答應舉事,大喜之下紛紛附和,總管所言甚是

李嗣源遂道:我部親軍乃百戰精銳,多年來隨本帥南征北伐,堪為中堅。方才亂戰,我部親軍卻多潰散,且待本帥出城,召集各軍,如此我等才好舉事

趙在禮皇甫暉等不以有詐,俱都贊同。

在他們看來,如今中原烽煙四起,天下又是大亂之象,李嗣源乃國之重臣,為朝廷立下無數功勞,卻飽受猜忌,此時趁亂而起,正好稱帝建業,既然答應就斷無他念。

當日,李嗣源與李紹真出城召集潰兵。

行至魏縣,卻也只聚攏百餘人,且這些軍士都在潰逃中丟棄了兵甲。幸虧李紹真麾下之五千鎮軍,因不曾與李嗣源同地紮營,未遭受大亂,將士完全。

李嗣源戎馬一生,卻還經受過此等大敗,數千親軍竟然一戰而只剩百餘,不禁悲從中來,念及此戰失利,雖成功脫身,但罪責難免,一世英名毀於亂軍之手,更是心碎,他對李紹真道:國家患難,竟至如此田地,我已無顏歸朝,唯有歸藩待罪,再圖後舉

李紹真忙道:總管此舉萬萬不可總管為三軍統帥,今遭橫禍,只不過因亂兵劫持。李紹榮當夜不救總管,事後又不戰而退,為推卸責任,必言總管叛逆。總管倘若歸藩,便是割地邀君,豈不證實其言依在下之見,總管不如回朝,向陛下當面澄清

李嗣源當夜邀李紹榮共同鎮壓從馬直叛亂,李紹榮卻按兵不動,以至於李嗣源陷入困境。事後李嗣源被趙在禮等脅迫入城,李紹榮便從城南撤軍。

李嗣源思慮良久,也覺只能如此。

隨後,李嗣源南下相州,一路收集潰兵。後得馬坊使康福予戰馬兩千匹,李嗣源這才讓部眾恢復一些模樣,不至於歸朝時太過難看。

當此之時,李紹榮已退回衛州,果急報李存勖,言說李嗣源已叛。

李嗣源得知訊息,惶急萬分,急忙遣人上奏申辯。

然上奏多次,時過多日,不見朝旨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