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十國帝王最新章節列表 > 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 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章九十六 天下漕運正當通 中央集權何時強 3

(第三更)

加強中央集權,是一個自下而上聚集權力的過程,區別只在於天下權力最終匯聚到誰的手裡,是匯聚到了一個人手裡還是多個人手裡。

歷史從某個角度上說,本身就是中央與地方權力的鬥爭史,也是君王與臣子的權力鬥爭史。中央的權力爭奪,又突出表現在君王與丞相(宰相)的權力鬥爭上。

李從璟推行行省制度,收攏州縣權柄,最終還是要將權力集中到帝王手裡。

既然州縣政事、軍務、財政,甚至司法權與監察權都分立了,中樞也必須做出相應調整,來接收從州縣收上來的權力。

原本,政府首腦是丞相(宰相),天下諸事諸權匯聚於宰相之手。

如今,地方諸事諸權分立,李嗣源、李從璟再另設官員分別統之,則是分宰相之權,好親領天下權柄。

本朝之所以有任圜、李琪、安重誨等數名宰相,而不是一人,便是同樣道理。一宰相掌權,則權重,數宰相分權,則權輕,宰相權輕,君王主動性就大。

李從璟不滿足這種“權術”,希望從制度上做出改變,於是朝廷便有政事、軍務、財政三位大臣。

換言之,宰相也如往後的州縣刺史、縣令一樣,只有政事權。

“何人來做軍務大臣,何人來做財政大臣?”李嗣源跟李從璟商量。

李從璟道:“軍務諸事由樞密使統領,只理日常事務,無調動兵馬之權;財政另設三司使統領,同樣只理日常事務,無調撥財物之權;刑部、御史臺既然於州縣設立分支,御史大夫不必多言,戶部尚書當加同平章事之銜。”

李嗣源很快就領會其中精義,“如是說來,朝廷豈非又多了四位宰相?”

李從璟點頭,“雖然名義上不是這樣,實際上卻是如此。”說到這,他頓了頓,補充道:“往後,執政宰相只設一名即可,不過宰相職責到底繁重,可設副相。”

執政,執掌政府、政事也。執政,即是宰相,即是政府首腦。政府,政事之府,與政事堂意同,是為宰相辦公的地方——與後世不同。就時下而言,政府就是某種意義上的朝廷。

李嗣源撫須頷首,“此言不錯,合該如此。”

李從璟想了想,還有一件事差些忘了,“御史大夫總領監察百官之責,已是權重,當不復再有執法之職。司法之事,悉歸刑部即可。”

李嗣源沉吟片刻,“刑部位重,大理寺如何區處?”

李從璟認真道:“刑部執掌律法,正天下風氣、秩序,其位不可不重。刑部理律法、刑法、刑獄諸事,大理寺理訴訟,二者執掌仍是不同。”

以後世的說法,大體上,刑部就是司法部並及公-安-部,大理寺就是最高法院。

之所以是“大體上”,不僅因為大理寺有查案的職責,這時下的朝廷機構,基本就沒有跟後世部門,完全切合到天衣無縫的。時代不同,很多東西都不能一概而論。

加強中央集權的諸事算是差不多都定了,接下來除卻劃分行省、在行省設立相應機構外,還有一件事需要先確立下來。

“樞密使、三司使,將由何人充任?”李嗣源與李從璟商量這件事情。

“樞密使本身就是安重誨,如今樞密使又沒了政事權,就更沒理由將安重誨換下去,還是由他擔任即可,三司使可以讓任圜充任。”李從璟提出自己的見解。

李嗣源尋思一下,“就這樣處置。”

宮城南面是皇城,軍情處衙門坐落於皇城東面,與東宮的位置正好相對。

軍情處作為某種程度上李從璟的私有財產,衙門以前並不在皇城,前不久議定了要搬進來,這幾日正是大搬遷的時候。

——這意味著軍情處正在逐步國家化。

李從璟來到軍情處衙門的時候,看到桃夭夭正站在大門前,一隻手臂橫在胸前,託著另一只手臂端著水杯,一面漫不經心飲著永遠喝不完的水,一面看軍情處銳士忙進忙出搬運大小物件。

冬日的陽光總是慵懶,灑落肩頭,把縷縷青絲照得金黃透明,髮梢在微風裡悄然起伏。

桃夭夭身材修長,只比李從璟稍稍矮了一些。但亭亭玉立這個詞卻不適合她,很多時候,李從璟都找不合適的詞來形容這個女子。他心裡時常有種感覺——站在軍情處面前的桃夭夭,才是那個最讓人心動的桃夭夭。

這大概也是李從璟願意讓桃夭夭迴歸軍情處的原因。

“劍子有訊息傳回來。”殷紅的嘴唇離開李從璟專門為她設計的吸管,耷拉著眼簾的桃夭夭,語氣似乎永遠不輕不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說了甚麼?”李從璟和桃夭夭並肩而立,微微側身看向她。面前的女人有著一張不老的容顏,不曾鮮豔奪目光彩照人,也不曾黯然凋零,只能用白皙來形容,白皙的古波不驚,卻越看越讓人心動。

——或許在每個男人心中,都有一個擁有不老容顏的女人。

“党項派了很多人到河西。”桃夭夭一如既往看著前方。

李從璟稍稍有了些興致,“是要謀求河西,還是被迫遷徙?”

天成四年征伐兩川後,劍子就作為軍情處的先鋒,跟張金秤去了河西之地。去歲李從璟從契丹南歸後不久,朝廷就派遣了石敬瑭去党項人把持的夏州。

——自安史之亂後,党項就是大唐西北邊患,麻煩程度跟吐蕃不相上下。

“眼下還說不好,得等後面的訊息。”桃夭夭道。

離開皇城,李從璟跟桃夭夭一道回府。不是回東宮,是去王府,也就是王不器的府邸。

午後的日頭西沉,越過樹梢,在院牆上留下一道道斑駁的疏影。宅院裡裝飾簡單,像一本古籍一樣,沒有絲毫奢華,只有深藏不露的底蘊。

桃夭夭在二進院子的門口忽然停下,回頭見李從璟還跟著她,耷拉的眼簾似乎更低了些,“你還跟著我做甚麼?父親在外面。”

李從璟大義凜然,“我何時說過是來找王公了,我是來找你的。”

桃夭夭一臉危險的看向他,“還有甚麼事是沒說的?”

李從璟往院子裡看了一眼,理直氣壯,“我們進去說。”

桃夭夭臉上有絲絲殺意盪漾,“你要進我的院子?”

她可不會說“閨房”這兩個字。

李從璟腰板筆直,渾然不懼,“雖千萬人吾往矣!”

桃夭夭忽然湊近了李從璟兩分,一張臉明明美豔無比,卻不會讓人覺得有丁點兒俗氣,“聽說林安心到了揚州?”

李從璟心頭暗道不好,好歹寸步沒讓,“她這不是仰慕桃大當家的風采,想要追隨你左右嘛?”

桃夭夭的眸子裡刀光劍影,“聽說你從揚州帶回了吳越王之女?”

李從璟臉皮奇厚無比,“人家硬塞給我的,不收都不行。”

桃夭夭終於將臉收回去,“李從璟,你很春風得意啊!”

李從璟挺起胸膛,明月照大江,“春風萬里,不及桃大當家萬一!”

然後桃夭夭就轉身進了院子。

然後李從璟就跟王不器坐到了一起。

心頭嘆息半響,李從璟終究還是收回心思,問王不器道:“學院鬧出了岔子?”

王不器神色嚴肅,面露憂色,“學生鬥毆,本非大事,這回的事態之所以嚴重,皆因此事的緣起,是學習經義的‘正統’儒家士子,看不起學習‘雜學’的百家學生。起初只是口角之爭,而後就是拳腳相向,博士們一時不察,竟然鬧得儒學士子與‘雜學’士子全面對立,發展到群毆的局面”

李從璟敏銳的捕捉到關鍵資訊,“平素儒家士子因看不起其他學生,有觸犯之言、刁難之舉?”

王不器嘆息道:“儒家士子的秉性,殿下豈能沒有瞭解?而今江北初定,江南將平,烽煙還未停息,儒家士子中,已開始有要‘清算’天下大亂罪責的風氣。安史之亂後,尤其是黃巢之亂以來,藩鎮跋扈,武人用事,讀書人失去往日地位,各鎮用的士子,也多是以律法明算取人,許多只識經義的儒家士子,在這時飽受困苦。”

“如今朝廷大興貢舉,重振文風,儒家士子終能抬頭,而後談論時弊,都說藩鎮割據、天下大亂的根由,在於武人用事,在於禮儀崩壞,在於旁門左道大行於世,遂頗有重提‘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思,意圖號召打壓武人,以儒學經典為本,以禮儀治國。在這種情況下,儒家士子看不起雜學士子,也就不足為奇了。”

聽罷此言,李從璟冷笑一聲,這些儒家士子的行為,四個字足以概括:反攻倒算!

曾備受武人“打壓”的儒家士子,一看到國家有重新重用讀書人的苗頭,便打算向武人復仇了。

而且變本加厲!

這些儒家士子在向武人開刀的同時,也不惜貶低世間其它一切學問,將儒家之禮、儒家經典、儒家聖人,捧到無限高的位置,並使其深入人心。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鞏固自身地位,使自身再不遭受昔日苦難。

“這些儒家士子,果真要讓天下步入趙宋之局?”李從璟當然知道,儒家士子在趙宋一朝,對武人打壓到了何種程度。他們可是在廟堂上為前線的將領畫下佈陣圖,讓他們必須以此迎敵!

李從璟站起身,神色肅殺,“看來是時候讓這些儒家士子知道,朝廷對讀書人的取捨之道了!”

——————

“政府”“執政”的字眼,在唐史中隨處可見,試舉兩例:“前鳳翔節度使石雄謁政府自陳黑山、烏嶺之功執政以雄李德裕所薦”“初,李德裕執政。”“五品以上,則政府制授,各有籍,命曰具員”。

本書來自//xh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