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工業為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九章 TCP/IP協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九章 TCP/IP協議

“三網融合,在概念上從不同角度和層次上分析,可以涉及到技術融合、業務融合、行業融合、終端融合及網路融合。”付新坐在會議室裡,面對著周正明和高文新,侃侃而談。

“三網合一主要需要用到以下的技術:

一是基礎數字技術。

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全面採用,使電話、資料和影象訊號都可以透過統一的編碼進行傳輸和交換,所有業務在網路中都將成為統一的“0”或“1”的比特流。

所有業務在數字網中都將成為統一的0/1比特流,從而使得話音、資料、聲頻和影片各種無論其特性如何的內容都可以透過不同的網路來傳輸、交換、選路處理和提供,並透過數字終端儲存起來或以視覺、聽覺的方式呈現在人們的面前。

二是寬頻技術。

寬頻技術的主體就是光纖通信技術。網路融合的目的之一是透過一個網路提供統一的業務。若要提供統一業務就必須要有能夠支援音視頻等各種多媒體或流媒體業務傳送的網絡平臺。這些業務的特點是業務需求量大、數據量大、服務質量要求較高,因此在傳輸時一般都需要非常大的頻寬。

另外,從經濟角度來講,成本也不宜太高。這樣,容量巨大且可持續發展的大容量光纖通信技術就成了傳輸介質的最佳選擇。寬頻技術特別是光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傳送各種業務資訊提供了必要的頻寬、傳輸質量和低成本。

美國已經有專家預測,光通信技術將會成為當代通訊領域的支柱技術,現在光通信技術正以每十年增長一百倍的速度發展。具有巨大容量的光纖傳輸網是“三網”理想的傳送平臺和未來資訊高速公路的主要物理載體。

三是軟件技術。

軟件技術是資訊傳播網路的神經系統,軟件技術的發展,使得三大網路及其終端都能透過軟體變更最終支援各種使用者所需的特性、功能和業務。現代通訊裝置將會成為高度智能化和軟體化的產品。

ip技術內容數字化後。還不能直接承載在通訊網路介質之上,還需要透過ip技術在內容與傳送介質之間搭起一座橋樑。i

ip技術的產生。滿足了在多種物理介質與多樣的應用需求之間建立簡單而統一的對映需求,可以順利地對多種業務資料、多種軟硬件環境、多種通信協議進行整合、綜合、統一,對網絡資源進行綜合排程和管理,使得各種以ip為基礎的業務都能在不同的網路上實現互通。

ip協議的普遍採用,使得各種以ip為基礎的業務都能在不同的網上實現互通,具體下層基礎網路是什麼已無關緊要。

光通信技術的發展,為綜合傳送各種業務資訊提供了必要的頻寬和傳輸高質量,成為三網業務的理想平臺。

軟件技術的發展使得三大網路及其終端都透過軟體變更,最終支援各種使用者所需的特性、功能和業務。

統一的tcp/ip協議的普遍採用。將使得各種以ip為基礎的業務都能在不同的網上實現互通。人類首次具有統一的為三大網都能接受的通信協議,從技術上為三網融合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什麼是tcp/ip協議?”周正明非常感興趣地問道。

付新思索著回答:“tcp/ip協議是transmission_control_protocol/internet_protocol的簡寫,中文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因特網互聯協議,又名網絡通訊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絡的基礎,由網絡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這個tcp/ip協議產生還不是很久,應該還沒有傳入我們國家。

tcp/ip協議產生於美國,在他之前,有一個阿帕網(arpa)的存在。但是,在阿帕網(arpa)產生運作之初,透過介面信號處理機實現互聯的電腦並不多,大部分電腦相互之間不相容。在一臺電腦上完成的工作。很難拿到另一臺電腦上去用,想讓硬體和軟體都不一樣的電腦聯網,也有很多困難。

當時美國的狀況是。陸軍用的電腦是dec系列產品,海軍用的電腦是honeyell中標機器。空軍用的是ibm公司中標的電腦,每一個軍種的電腦在各自的系裡都執行良好。但卻有一個大弊病,那就是不能共享資源。

當時,科學家們就提出這樣一個理念,那就是所有電腦生來都是平等的。為了讓這些生來平等的電腦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就得在這些系統的標準之上,建立一種大家共同都必須遵守的標準,這樣才能讓不同的電腦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談判’,並且在談判之後能‘握手’。

在確定今天因特網各個電腦之間‘談判規則’過程中,最重要的人物當數美國科學家瑟夫。正是他的努力,才使今天各種不同的電腦能按照協議上網互聯。瑟夫也因此獲得了與因特網之父克萊因羅克一樣的美稱‘網際網路之父’。

瑟夫從小喜歡標新立異,堅強而又熱情。中學讀書時,就被允許使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電腦,他認為‘為電腦編程序是個非常激動人心的事,只要把程式編好,就可以讓電腦做任何事情。’

一九六五年,瑟夫從斯坦福大學畢業到ibm的一家公司當系統工程師,工作沒多久,瑟夫就覺得知識不夠用,於是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博士,那時,正逢阿帕網的建立,‘介面信號處理機’(imp)的研試及網路測評中心的建立,瑟夫也成了著名科學家克萊因羅克手下的一位學生。

瑟夫與另外三位年輕人,溫菲爾德、克羅克和佈雷登參與了阿帕網的第一個節點的聯接。此後不久,bbn公司對工作中各種情況發展有很強判斷能力、被公認阿帕網建成作出巨大貢獻的鮑伯.卡恩也來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

在那段日子裡,往往是卡恩提出需要什麼軟體,而瑟夫則通宵達旦地把符合要求的軟體給編出來,然後他們一起測試這些軟體,直至能正常執行。

當時的主要格局是這樣的,羅伯茨提出網路思想設計網路佈局,卡恩設計阿帕網總體結構,克萊因羅克負責網路測評系統,還有眾多的科學家、研究生參與研究、試驗。

六九年九月阿帕網誕生、執行後,才發現各個imp連線的時候,需要考慮用各種電腦都認可的訊號來開啟通訊管道,資料透過後還要關閉通道。

否則這些imp不會知道什麼時候應該接收訊號,什麼時候該結束,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訊“協議”的概念。

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制定出來了最初的通信協議由卡恩開發、瑟夫參與的‘網路控制協議’(ncp),但要真正建立一個共同的標準很不容易,七二年十月國際電腦通訊大會結束後,科學家們都在為此而努力。

‘包切換’理論為網路之間的聯接方式提供了理論基礎。

卡恩在自己研究的基礎上,認識到只有深入理解各種作業系統的細節才能建立一種對各種作業系統普適的協議,七三年卡恩請瑟夫一起考慮這個協議的各個細節,他們這次合作的結果產生了在開放系統下的所有網民和網管人員都在使用的‘傳輸控制協議’(tcp,transmission-control_protocol)和‘因特網協議’(ip,internet_protocol)即tcp/ip協議。

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因特網的每一臺電腦規定一個地址。

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卡恩、瑟夫的第一份tcp協議詳細說明正式發表。

當時美國國防部與三個科學家小組簽定了完成tcp/ip的協議,結果由瑟夫領銜的小組捷足先登,首先制定出了透過詳細定義的tcp/ip協議標準。

當時作了一個試驗,將資訊包透過點對點的衛星網絡,再透過陸地電纜,再透過衛星網絡,再由地面傳輸,貫串歐洲和美國,經過各種電腦系統,全程九點四萬公裡竟然沒有丟失一個數據位,遠距離的可靠數據傳輸證明了tcp/ip協議的成功。

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執行較長時期曾被人們習慣了的ncp被停止使用,tcp/ip協議作為因特網上所有主機間的共同協議,從此以後被作為一種必須遵守的規則被肯定和應用。

可惜,我們國家都還沒有連入網際網路,tcp/ip協議還不為我們國家所知很正常,可是,這種情況,也導致了我們國家沒能在網際網路上面搶得先機,反而還很落後,唉……我們國家與國外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付新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對於這種情況,他也沒有辦法去改變。身單力薄,有心無力啊!沒有國家的支援,他一個人根本就做不來!

“高部長,這件事情你怎麼看?”周正明把皮球踢到了高文新的腳下。

高文新這個時候也沒有心情去個周正明玩心機,玩內鬥,他仔細地想了想,看向付新,說道:“付新同志,你繼續說。”(未完待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