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在70年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三章 她們長大怎麼辦(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四十三章 她們長大怎麼辦(3)

出了院子,在丫蛋爸的指揮下車又往前走了一百多米,在兩個房子之間有一塊不大的空地,車在這裡調了個頭。

再開回來,丫蛋牽著爸爸的手還站在院子門口看著。

放下車窗,張興明和丫蛋揮了揮手,丫蛋一手牽著爸爸,一隻手歡快的衝張興明擺動著,瘦小的身子跳躍著,能看出來心裡非常高興。

車駛過去,張興明關上車窗,心裡莫名的沉重起來。

在這個可以說最好也可以說最壞的年代,自己能做些什麼?

說這個年代好,是國家的政策向經濟傾斜,放開了市場,開啟了國門,只有肯幹敢幹,無數的機會在那裡等著弄潮兒的到來。

說這個年代不好,是內地的貧富差距開始拉大了,因為資訊的不對稱,內陸地區和遼東這種重工業基地的百姓,更多的只能眼看著生活陷入窘境卻一片茫然。

他們習慣了被安排,從出生到上學,到工作,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一直是被安排著向前走,突然之間那雙手鬆開了,而且是那麼決然。

他們不知道應該幹什麼怎麼幹,沒有資訊沒有資源沒有依靠,只有無盡的等待著,越等越窮。

……

嘆了口氣,張興明對聚精會神開著車的安保員說:“你家裡是幹什麼的?”

安保員扭頭看了張興明一眼,轉過去看著車前方,說:“農村的,俺爹俺娘俺哥都在老家種地,能幹啥?現在分田到戶了,日子好過不少,挺好了。保證吃飯,然後可以自己種點值錢的。”

張興明問:“在哪?我還不知道你叫什麼呢。”

安保員笑了一下,說:“你要管的事太多了,這麼些人呢,哪能都認識。俺叫李保柱,俺家是阜新農村的。”

張興明愣了一下,說:“你小時候身體不好?怎麼叫這麼個名?”

李保柱撓了撓腦袋,說:“俺娘懷俺的時候,在地裡摔了一下,當時赤腳醫生說可能要流產,俺爹就給俺起了這麼個名,天天在俺娘肚子外面喊俺,還真就保住了,嘿嘿,俺命大。從小俺身體可好了,勁也大,到部隊以後俺也是班上力氣最大的。”

張興明也樂了,伸手拍了拍李保柱的肩膀。

腦袋裡卻是翻來覆去的閃著李保柱的話,赤腳醫生啊,多麼熟悉又陌生的稱呼。

赤腳醫生這個名詞,後來根本沒人注意也沒人知道。

就是從85年倒推十幾年回去,這個名稱也不能算是褒義,但正是這樣一群人,在那個年代,在那個啥也沒有的年代,活躍在廣大的農村山野裡,用雙手和簡陋的儀器設備,救下了無數條生命。

中國醫藥衛生方面,從建國起算,赤腳醫生應該是貢獻最大的一個群體。

從62年開始,一群初、高中畢業生,用僅有的一點點醫療知識,走進了廣大的農村,他們有家傳中醫,有知青,大部分是懷著激情夢想的年輕人。

他們沒有醫療裝置,沒有專業知識,沒有支援,大部分只進行了極短暫的常見病培訓。

他們光著腳行走在田間地頭,接生,宣傳傳染病,在提高嬰兒生存率和抵治傳染病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們給閉塞,沒有任何醫療組織存在的農民帶去了希望。

68年,因為人民日報文章,赤腳醫生這個名稱響徹祖國大地,成為廣大農村這群半農半醫人群的專有稱呼。

他們成就了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的發展。

他們沒固定工資,沒有國家編制,完全靠著一腔熱情義務的進行著奉獻。

在長達二十年的時間裡,他們一邊務農養活自己養活家庭,一邊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給農民帶去生命和健康。

85年,農村醫療改革,赤腳醫生這個名字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一直到2004年,關於赤腳醫生本身的許多事情還沒有得到解決。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為農村的醫療事業獻出了一生,換來的只是自己的貧窮和病痛。

……

又嘆了口氣,張興明收回思緒,在心裡默默的向這些人致了一個敬。

李保柱又扭頭看了張興明一眼,說:“小老闆,今天咋這麼不開心呢?這一會嘆好幾口氣了。”

張興明向後靠在座椅上,看著漆黑的外面,想說“祖國尚未統一,心中充滿愁念”,自己忍不住笑了起來,說:“國家經濟開如發展了,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好,但是,短時間內,像丫蛋家這樣的貧困家庭卻會越來越多,看著丫蛋我這心裡就有點不舒服。”

李保柱沉默了一會兒,說:“小老闆你心眼真好。”

張興明搖頭笑了一下,說:“老話說富則達濟天下。現在手裡也算有點錢了,能幹的事不少,都是鄉裡鄉親的,遇到了就不能看著他們繼續窮下去啊。

大人還好,像丫蛋這樣的孩子,連上學都保證不了,他們將來長大怎麼辦?接著種地?現在連種地都沒有地方啊。”

李保柱點點頭,說:“嗯,俺家那邊不少孩子小學念了就在家種地了,沒錢,也沒有上學的念想,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沒出來過,也不知道外邊啥樣。”

張興明看著窗外閃過的燈光,半天才說:“遠了啊,有勁使不上,再等等吧,再等幾年。”

85年政策雖然放開了,但是在醫療和戶口上學這些民生大事上,還是定的比較死的,基本上沒有變化,張興明就是想花點錢推動一下就沒有機會。

兩個人都不說話,車裡靜靜的,很快就到了永風家裡。

下了車,和李保柱招呼了一聲,和門衛室的安保點了點頭,張興明揹著皮包進了院門。

院裡只開著幾盞路燈,照著主路。

進了屋裡,老媽老爸姥姥正坐在客廳裡看電視。

哥哥弟弟毛家姐弟擠在一側沙發上下跳棋。

老媽扭頭看了他一眼,說:“怎麼這前才回來呢?”

張興明換了鞋,把皮包放到鞋櫃上往裡走,說:“下午和小田去看地去了,還行。”到沙發上坐下來,把下午的經過說了一遍。

老媽嘆了口氣,說:“這兩年掙錢的是掙著了,掙不著的是真困難,遇著了就幫一把唄,隨手的事,那你咋想的啊?”

張興明說:“我能咋想啊,這是國家大背景,屬於發展中的正常淘汰過程,想管也管不過來啊。我讓他明天到商場來上班了,送貨唄,怎麼也比他現在強。完了我合計著,要不咱再弄個地方,整個養殖場得了,媽你看行不?”

老媽剝著炒花生,說:“養殖場?養啥呀?”

張興明說:“雞,鴨,鵝,豬,都養點唄,再種點菜,咱們這一天也消耗不少呢,多出來的還能賣錢,也算點收入。”

老媽核計了一下,點點頭,說:“也行,現在市面上啥都缺的,弄好了也能賺。弄哪塊啊?那玩藝兒可得離住家遠點,太臭了。”

張興明說:“勤快點也臭不哪去,地方還沒想呢,就是有這麼個想法,到時候離河近點唄,沒事衝乾乾淨淨的,味就沒了。”

老爸說:“不少家啊?你乾脆弄個地方,讓他們自己養去唄,咱們到時候去收就行了,這玩藝也不值當又支一攤,不得人管哪?”

老媽看看老爸,說:“還別說,你爸這回腦袋倒挺快,我看這麼弄還真行,整塊地把攤支起來,然後讓他們自己養吧,完了咱們收,還省心。買賣最後是他們自己的,幹的還有勁。”

張興明想了想,衝老爸挺了挺大拇指,點頭說:“行,那就再弄一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