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在70年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五章 看家的公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五章 看家的公雞

啪嘰這東西80年代初還分了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自己動手疊的,用作業本,書,拆散開來,先從短面折成長條,然後扭成彎勾形,再把兩頭用彎勾鎖到一起,就成了正方形的啪嘰。

一面看上去是個十字花,算正面,一面是光板,算背面。

也有用兩張紙疊的,用兩個長條交成十字形,再向中間勾鎖,疊出來的啪嘰比單張紙的厚重,贏的機會就多些。

用報紙疊出來的算做弊,一般很少有人用,大多數時候別人也不和你玩。還有用掛曆疊的,這個就純是做弊了,太重,沒人帶你一起玩,就是疊了好看,拿出來顯唄。

那時候家裡的本子書啊就遭了殃,大人一眼沒看到就被粉身碎骨了,最牛的是折課本的,過一段時間老師發現這孩子沒書找家長,一問,疊啪嘰了,於是一頓爆打,家長拿錢買新書,然後再拆。

我有個同學,這裡就不寫名了,就在上面那些人裡,半個學期拆了三本書,屬於屢打不改的極端份子,別人是學不來的。

啪嘰的第二階段,就不用紙疊了,不過這時候紙疊的還沒退伍,還在玩。

二階段的啪嘰是用薄紙殼做的,黃色的薄紙殼,上面用紅色的印泥印上一個圓的什麼圖案,一般都是刻的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人物,類似於公章那種形式,和公章一樣大。

印完了用剪子剪下來,一個圓圓啪嘰就做好了,幾十個拿在手裡也不算太大體積,於是就漸漸取代了手疊的,手疊的太佔地方,拿不了幾個。

印的圖案也很簡單,人物動物,都是形似,模模糊糊的,其實除了主人誰也不知道那到底是啥,反正是紅色的。

第三階段就是飛躍式發展了,還是薄紙殼做的,不過不再是紅印章了,而是在紙殼上面又貼了一層彩印的紙,上面套印著人物和動物,什麼三國英雄譜,西遊記,紅樓夢,水滸傳,鐵臂阿童木。

不過那時候套印的技術實在是有點慘不忍睹,人物長著四個眼睛或者一片模糊看不清的很正常,小孩子也不知道是咋回事,買回來剪好了一樣玩。也是圓的,和二代啪嘰一邊大。

到了第三階段的時候,玩啪嘰就不用打的了,二代還可以打,但三代是貼上的彩畫,打會造成損壞,而且太輕,不好打。

於是這時候打啪嘰實際上就變成了技術活:崩,彈,剁,也不用總在地上打來翻去弄得很髒了,在桌子上就可以玩,到這個時候,打啪嘰活動已經從髒累的體力活變成了乾淨的桌面遊戲,進入了技術時代。

說來慢,其實從第一代紙疊啪嘰到三代的“真人”啪嘰,就是從80年到83年那幾年時間。

81年以後,小孩玩的東西就多起來了(相對於七十年代的孩子),真人啪嘰,拍煙盒(把煙拿折成一個大三角,然後放在地上用手在邊上拍,靠手拍出的空氣使煙盒翻個,翻了就贏了)。

摺紙飛機,那時候街頭巷尾到處都能看到扔在地上的飛機殘骸,用料五花八門,樣式也是各式各樣。

那時候有私人出來做生意了,簡單的一個棚子,裡面會賣些糖果和一些小孩玩的東西,漸漸小孩遊戲就由自己動手進入燒錢時代了。

“二明,借我兩個唄。”王志昌對張興明說著。

打了一個多小時,弄的滿頭是汗的,王志昌輸沒了,他爸管的嚴,疊的少。

李樹才贏的最多,楊震東也贏,史德明李保軍不輸不贏,張興明也輸,不過手裡還有,記憶裡玩這些玩藝兒他就沒贏過。

大家一起玩的時候,先剪刀石頭布,輸的把自己的啪嘰放在地面上,另一個用自己的啪嘰去打,就是把手裡的啪嘰拍在地上那個啪嘰的上面,如果把地上那個打翻了,就是贏了。

這個被打翻的啪嘰就歸贏家,輸的那個接著再拿出來一個擺到地上。

如果沒打翻,就把手裡的啪嘰放到地上,等對方打,這時候不能換啪嘰,只能用每人手裡這個,直到有一方贏了。

那時候經常能看到有的小孩兜裡揣著好大一撂啪嘰,那肯定是玩的好的,贏的多,而玩的不好的一般只有幾個,誰家裡也沒有那麼多書來拆啊。

“大昌沒有了,保軍也沒幾個了,不玩了吧?”大東拿著厚厚一疊啪嘰對小明說。

“不玩嘎哈呀?吃飯早著呢。”小明說。

“俺家有紙,要不去俺家那吧,大昌自己疊點唄,你別管二明借,他沒幾個了,借你他就不能玩了。”李樹才說。

然後一群小家夥就繞過房頭,去李樹才家。小明和李樹才都住最後一趟,正好把著房子兩頭,小明家在下邊,李樹才家在上邊。

到李樹才家,進了屋,李樹才翻箱倒櫃的找出幾本書來,是初中課本,應該是他哥的。

幾個人就拆書,疊啪嘰,疊完都給了大昌,李樹才也疊了點,給了李保軍。

這就是東北男孩子的邏輯,你沒玩的了,我可以給你弄紙,可以幫你疊,但是我贏來的就不能給,那是你輸的。

而且給的時候都挺大方,等玩的時候經常為了一個就吵起來了,甚至打一架,當然打完一會兒就又和好了。

大了以後也是,有時一起打牌,欠一塊錢都不行,平時又都挺大方,隨手幾塊錢就給花了,也不提還。這叫一碼歸一碼。

疊好了,就在李樹才家門口玩,啪嘰啪嘰的打到天放黑,李樹才打啪嘰最厲害,他手裡那個寶都磨破了。

“小明,回來吃飯啦。”小明他媽站在他家門口喊。“哦,回來啦。”小明答應了一聲,說:“吃飯了,晚上還出來不你們?”

大昌:“出來。”你作業呢?你不晚上寫作業嗎?

大東:“你喊吧,晚上出來得領俺家二東。”

李樹才:“晚上看不著了,玩啥呀?”

李寶軍:“…………”這個不是很愛說話,從小到大慢吞吞的,總是默默的。

小胖子劉顯成:“來唄,在家呆著嘎哈呀。”

各回各家。一路走回來,各家的煙囪裡都冒著青煙,鍋碗瓢盆的敲打聲,炒菜的聲音和香味在房前屋後彌散著。

一到院子口,張興明就懵了,停住腳步,看著孫孃家院牆上站著的,那只白色大公雞。公雞高傲的仰著頭,站在牆頭上,不屑的側臉看著張興明。

這只公雞是張興明去了姥姥家以後孫孃家養的,不知道為什麼,從張興明回來開始,它就盯上張興明了,把他當做了階級敵人,就不讓他進院。

只要張興明一進院,它撲過來就叨,那嘴那個硬,叨一下腿上就一個青印,鑽心的疼。

張興明站住後,慢慢往後退了幾步,打不過它呀。

也不敢大聲喊,怕刺激著它,馬上撲過來那就得哭了。

一人一雞,在院子口對峙,這種情形從張興明回來每天都會發生,大人聽了就哈哈笑,也沒當個事,可是張興明真心痛苦啊,這叫個啥事。

有時候急了張興明都想拼著被它叨幾口,把它裝到空間裡去,可是怕被大人看到,沒法解釋啊,而且空間裡放不得活的,進去就死了,張興明也不忍心。

大公雞就站在院牆上,時不時抖抖翅膀,盯著張興明,就是不離開戰場,張興明被鎖定在戰鬥狀態,心裡乾著急也回不了城,也不知道是不是上一世哪欠著這只雞了。

對峙了十幾分鍾,房門一開,老媽出來了,看張興明站在院子口,說:“還說去找你呢,幾點了還不回來吃飯,在那站著嘎哈呀?”張興明無語的指了指大公雞。

老媽就走過來,說:“又不讓你進院啊?這雞也是怪了,怎麼就這麼看不上你呢,長的也不醜啊。”

老媽過來了,公雞看敵人援兵已至,選擇了戰略性撤退,扯著脖子叫了一聲,扇扇翅膀,跳下院牆,回自己領地去了。張興明垂頭喪氣的跟著老媽進了屋。

老爸正在擺桌子,回頭看了一眼,說:“跑哪去了?我回來前不看你就在宿舍那玩嗎?”

張興明無精打采的說:“去小明家那趟房了。”

老爸看看老媽,問:“這咋的了,沒精神呢?輸啦?”又問張興明。

張興明走過去洗手,說:“哄小孩唄,那幾張破紙,有什麼輸贏的。”

老媽說:“人家早回來了,叫大白堵院口了,不叫他進來,我出去兩個在那相著呢。”

老爸說:“那咋不喊呢?”

張興明洗了手,拿毛巾擦手,說:“不敢喊唄,一喊它就激動,容易衝出防禦範圍提前進攻,我方守不住啊。”

“噗嗤”,平姐在身後笑出了聲,說:“二明這說話一套一套的,大小夥子還怕雞。”

張興明苦著臉說:“小姐兒,你是沒讓它叨過啊,一下一個紫豆子,真疼啊。跟孫爹說啊,啥時候殺它,我要吃個大腿,報仇雪恨。”

平姐說:“殺?那我爹可捨不得,多看家啊。”是真看家,自從這雞在這落戶,來的人都少了。

張興明點點頭,說:“這麼一說,我就平衡了,看來挨叨的不光我一個呀。”

進屋吃飯,哥哥弟弟早就在飯桌邊等著了,弟弟現在也能自己拿筷子吃飯了。

吃完飯也沒出去玩,跑孫爹家屋裡逛了一會兒,連吃帶拿的弄了幾塊糖,這才回自己家,把糖給哥和弟分了,洗腳上炕。

這時候東北的城裡一家人都睡在一鋪炕上,還不如農村,想蓋就蓋,最起碼有個東西屋,城裡的住房都是公家分配,都不大,不過是白給的,一分錢不要。

火炕都是炕頭溫度高些,炕梢就涼些,一般都是讓孩子住炕頭,大人住炕梢。

張興明家裡正好反過來,在他的堅持下,老爸老媽住炕頭,他自己住炕梢,小孩子火力大,也冷不到哪去,反而老爸老媽年紀大了,身體容易出問題。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北風一吹,已到嚴冬時節。

幾場大雪下來,張興明他們的戰場已經從房前屋後轉移到了大地的冰面上。

對於缺乏某些細胞的張興明來說,滑冰啊,單腿驢啊什麼的,都是浮雲,他是絕對不會去碰的。雖然都穿的像的球似的,摔幾下也不疼,但是臉丟不起不是。

在冰上他的主要活動就是打爬梨以及打冰尜。

這裡的爬梨和農村那種大的不是一種東西。

農村那個是實用型的工具,實際上不是用來玩的。城裡孩子玩的爬梨要小得多,小到只能讓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盤腿坐在上邊。

也很矮,只有十釐米高,但是它穩啊,不會翻也不需要技術,拿兩根雪杖一撐,想怎麼滑就怎麼滑,不想滑可以當凳子坐,還不涼。

這就是一個可以滑行的小板凳。

然後,照例,排隊。

和小明大昌大東他們七八個人一起,石頭剪刀布,排好順序,就開始滑。滑這個不像單腿驢,這個就必須要計時了,要不然一個人就能滑到天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幾個人商量著,劃定了一個範圍,然後滑的人就在這個範圍內的冰面上,滑四圈就換人,算下來也就是一個人十多分鍾。

排位第一順序的人站那看著數圈,其餘人就在邊上抽尜。

陀螺這個東西已經無法考究其歷史了,反正很古老很古老,也不分大人小孩,都可以玩。一般陀螺都是木頭做的,車出形狀,在頂端裝一個鐵釘,或者就簡單的按顆按釘。只不過按釘不太抗磨。

陀螺對地面的要求較高,必須是光滑的,不光滑轉不起來,那就不是玩,是鬧心了。

時代原因,東北這個年代只有冬天才能玩這個,夏天沒有平溜地方可以玩。除了公路是瀝青,其餘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原始狀態,黃土朝天。

幾個人大部分拿的都是木頭車的尜,大的要雙手才能抱全,小的雞蛋大小,再小就不能玩了,重量不夠,一抽就飛了。

倒是可以在裡面灌鉛壓重,但是太複雜了,沒有哪個大人為了這個費那個勁。

李樹才的還被漆成了紅色,不像其他人都是木頭本色,玩幾天就黑不出溜的的,根本擦不乾淨。

張興明用的不是木的,而是鋼的,比鋼筆帽大不了多少,但是很重,有小半斤,在這個冰場上還是有幾個人有這種鋼尜,惹來小朋友的羨慕眼神。

倒不是鋼的就比木的好,而是你與大多數不同的時候,就會吸引目光,小孩子很多時候羨慕的事情和角度都比較非正常。

這種鋼尜其實是過載礦車上的一個零件,只有礦山上面的大車班才有,大姐就在那上班,就拿了幾個回來,其他有這種鋼尜的也是一樣,肯定是家裡有人在大車班上班,其他地方根本不可能有。

那車核定載重是175噸,車身比公路都寬。記得成龍有一部電影裡就開了一輛,撞進了反派的家裡。那車輪胎高度就接近四米。

這是換下來的舊零件,算不上佔公家便宜,它比木尜的好處就是轉的更久,更平穩。

於是那邊爬梨排著隊,這邊鋼尜又開始排隊,張興明乾脆把鋼尜扔給他們,自己在一邊抽誰的木尜去了。

一鞭子下去,尜轉的飛快,等看它要轉不動了,再一鞭子上去,張興明一邊打一邊想:這玩藝兒,倒底有什麼意思?還不如爬梨,最起碼滑起來了有種風馳電掣的感覺。

在冰上玩,必須動起來,站久不動,涼氣就會透上來。

等涼氣透上來,想不糟罪的話,就只有換鞋一招了。

所以你在冬天到東北,那些站在馬路邊上的,公交車站等車的,你仔細看,沒有一個站著不動的,都是在不停的動著腳。

還有,不能在冰上趴著。穿多厚也不行。

趴雪裡,站起來抖抖拍拍就好了,雪就落了,在冰上趴,衣服會被打溼,多冷都會溼,一旦衣服溼了,你就會馬上明白什麼叫大東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