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重生在70年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3章 我要建一棟最高的樓(3)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83章 我要建一棟最高的樓(3)

這種收購肯定還是習大經理出馬,這一段時間以來她在香港和在日本股市的操作,讓她在香港投資公司中也是小有名氣,而且港府對英資公司有很強的傾向性,收購過程中可以減少很多麻煩。

定好章程,張興明又自由了,細節問題自然有習大經理和老郭兄弟去搞定,為了自己美好的前程他們也會努力的。香港被英國人統治了近百年,人們的思維和各個方面實際上非常西化了,你看國外的各種打工皇帝打工王子,在中國就一個也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也是如流星一樣一閃而過,這就是國情不同文化不同帶來的結果。

在國外,打工也能有大發展,一個職業經理人會被老闆當成寶貝,會盡最大可能滿足他的各種需求,而國內則不同,一方面,有了點資本就想單幹了,王候將相寧有種乎,中國人骨子裡就有強烈的造反心理。另一方面,企業發展起來了,老闆就會覺得可以了,可以把這個踢了,吃的太多,企來還是交給自己家裡人比較放心。

更多數的國內經理人,還沒等露出頭角,就已經被老闆的“家裡人”弄死了,這個管不了,那個說不服,整的好像經理人才是企業擁有者,各種操心,而“家裡人”則像是打工的,各種敗壞。企業一個計劃成功了,功勞是各種家裡人的,計劃失敗,經理人馬上就成了罪人。

所以,國內永遠也不可能產生專業的職業經理人。

把事甩完,張興明和二哥才有時間來到設計公司。

現在,申記建築設計公司已經不再是幾年前的小公司了,張興明已經授意習舒蕙對申記進行了投資擴大,佔股51。

各省的擴張計劃雖然有統一圖紙,但還是要進行微調設計的,必竟地塊地形還有土質都有差別,不可能一套圖紙打天下,那就不是建築企業應有的態度。

當然,重點是京城CBD區的建築設計,張興明相信,這個設計拿出來,絕對可以讓申記響譽世界。

“我要建一座世界上最高的樓。”這是張興明對申記的設計總監說的第一句話。

“這棟樓建起來,必定會讓京城成為全世界報紙的頭條。”

“這棟樓會讓一百年後的人們在世界建築史上看到申記設計事務所的名字,還有參與的那些人。”

張興明拿著京城CBD規劃區的地形圖拍著桌子說:“這個CBD建起來,申記必定會成為世界聞名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各位將成為國際建築界的名人。”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裡是我的初步構想,具體的得你們來完成。人不夠去找人,去挖去請,花錢不怕,我要的是結果,要萬無一失。”

憑著記憶,張興明把幾棟建築的外形結構,尺寸以及防風避雷的技術方法全部整理了出來,現在需要是的這些建築設計師來給這幾棟樓填上細節。建樓和蓋房子是完全不同的東西,裡面涉及到的東西太多了,何況還是一棟幾百米高的摩天大樓,光是防風避雷這一塊就不知道要涉及到多少門學科,只憑幾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須臨時組建一個國際性的團隊。

當然,面對這樣的樓,就像是廚師得到了一塊珍稀材料,就像攝影師進入了童話世界,沒有幾個業內人士能頂得住參與進去的誘惑。

張興明把手裡的資料交給設計總監,說:“羅卡,你來總負責,成立幾個小組來運作這個專案,六月份開工,八月份開建,咱們不急,一棟一棟的來,我希望能藉此機會建立一個國際頂尖的團隊,為咱們下一步的發展做好準備。當然,錢不是問題,我不給你設定限制,只要對專案有利,你簽字我就付錢。”

羅卡伸手接資料,張興明並沒有馬上鬆手,而是對他說:“羅卡,想成為世界建築史上最成功的幾個人之一嗎?”羅卡和張興明對視,眼睛裡逐漸泛起了狂熱,張興明點點頭,鬆開手,把資料交給了羅卡。

張興明上輩子是學過機械制圖的,他用機械制圖的方法繪製出了記憶裡的大樓,正視圖,俯視圖,剖面圖,四方位面圖(側視圖),不能說把後世建築全部表達了出來,但表達個七七八八還是沒有問題的,再經過設計師的努力,張興明相信這個專案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

建築設計是一方面,建造是另一個方面,接下來就是蒐集建造方面的能人了,國內暫時不用考慮,要不然一個中銀大廈也不可能建了那麼多年。

要說建築,在八十年代,最牛的不是美國,而是英國,還有瑞典,德國也可以,遠遠的排在美國前面。甚至日本在七、八十年代在建築設計上也是超過美國的。

張興明讓事務所這邊設計了邀請函,給英瑞德幾個比較著名的建築師事務所發了過去,邀請函的封皮上就是張興明繪製的幾棟大廈在側面圖以及一些基礎資料,不用耽心被抄襲,大樓外觀全部註冊了相關的專利。

如果不是真正熱愛一項事業,就不可能成為這項事業最頂尖的人,而真正熱愛建築的人,怎麼可能不被這幾張草圖吸引,這就是張興明的借力計劃,當然,能把人留下更好。

而只要這些人裡面有那麼幾個被吸引過來,建造的事情就不用操心了,他們不會眼看著一個宏偉的世紀建築停留在紙面上的,他們會利用自己的一切資源來實現它,這就是事業型的人和學術型的人最大的區別,在他們眼裡,參與,實現就是一種無法拒絕的體驗。

安排好設計事務所這邊,張興明心裡也是舒了一口氣,能不能在國內一炮打響,從此站在高處也就是這一把了,當然,信心還是有的。

國內的事情交待完,就是香港這邊了,從今年開始,除了CBD專案,張興明的重點就將暫時放在香港這邊了,必須在90年以前站穩腳跟,擠進黑白灰三道的尖上去,才能在將來發揮出最大的作用,完成國家的安排計劃,這不是賺多少錢能夠取代得了的事情。

他的根在國內,他的家人在國內,而且,親手為祖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祖國走向繁榮富強,不也正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渴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