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身為領主的我只想好好種田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求訂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四章 一舉成名天下知(求訂閱)

長安城,人山人海,第二次科舉放榜,引起萬人空巷。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中了!中了!"

"你中了甚麼?"

"文舉,位列乙等!"

"恭喜仁兄!"

長安城的告示欄前,不少士子欣喜若狂。

他們在自己的朝代,未必可以中舉,但時來運轉,擋也擋不住!

除了士子,還有一些長安城中的富商聚集在告示欄附近。

只不過,他們看榜的目的是為了物色女婿。

甲等的士子,被各個富商爭搶。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商人們想要挑選一個即將步入仕途的女婿,作為投資,將來可以給家族帶來諸多好處。

"我們賽翰林書院,有五人上榜!"

"我們長安書院,有十三人上榜,有一人,位列文舉甲等!"

長安城各個書院,相互較勁,比拼哪一個書院上榜人數更多,或者上榜率。

"蒼天在上,我們中天閣書院,竟然有二十一人上榜!"

"一個甲等、三個乙等、八個丙等、九個丁等!"

中天閣書院的四十多個儒生看到結果,有高興者,也有沮喪者。

中天閣書院的上榜率幾乎達到了50%!

不少書院的上榜率只是個位數,甚至有的書院無一人上榜,相比之下,中天閣書院接近一半的學生上榜,堪稱奇蹟。

"中天閣書院?怎麼從未聽說長安城有這麼一個書院?"

"你們書院有多少人?"

"原本有五十人,不久前的長安之戰,有三位同窗戰死,還剩四十七人。"

"四十七人,有二十一人上榜?!"

"你們書院有多少位教書先生?"

"只有一位。"

"一位?!"

在場所有的士子皆被震撼。

這個不曾聞名的書院,科舉上榜率接近一半,教書先生竟然只有一人,何等逆天!

"名師出高徒,此書院的教書先生,必定是位大儒,而且是有經世之才的高人,絕非腐儒!"

"不錯,科舉要考核經史子集、天文地理、算術法令、貨殖農學,一般書院都要好幾位教書先生,但中天閣書院只有一個老師,卻讓一半的門生上榜,此人必定是絕世高人!"

"此次科舉落榜,我定要拜入中天閣書院,進入書院,意味著五成的中舉率啊!"

中天閣書院的奇蹟傳開,落榜的考生紛紛聚集在中天閣書院門口,門庭若市,竟然有千餘人。

書院不得不關門謝客。

百人將李顯忠帶兵前來維持秩序。

"請先生讓我拜入門下吧,弟子願做牛做馬!"

"弟子願出白銀五十兩,修繕書院,只求在先生門下修學!"

聚集在書院門口的士子吵鬧不已,這座書院算是真正的一舉成名天下知了。

中天閣書院的門生昂頭挺胸,他們慧眼識人,提前拜入高人門下,不必爭破頭顱,躋身於書院。

書院裡落榜的士子,還能繼續在高人門下接受指點,下一屆科舉中舉的機率也會大大提升。

書院裡被評為甲等的士子代表書院,對聚集在門口的士子說道:"先生閉門謝客,諸位明日再來吧。"

"譁..."

在場眾人一陣譁然,本來是名利雙收的時候,中天閣書院的教書先生,卻閉門謝客,令人意想不到。

"此間書院的教書先生,乃是隱世之高人,我們興師動眾,反而嚇到了先生。這不是先生的本意,我們繼續這樣鬧下去,恐怕會讓先生不高興。不如明日再來。"

"高人不愧是高人啊!"

"我們明日再來登門造訪,無論如何,我也要拜入上榜率五成的中天閣書院,五成上榜率啊!"

慕名而來的落榜士子們依依不捨離開,如果不是生怕讓這裡的教書先生反感,說不定已經有人放火,逼迫這裡的教書先生出面。

畢竟,誰也不願十年寒窗苦讀,還沒有一個好結果。

這些士子離開之後,書院這才安靜下來。

"你們這些中舉之人,還需戒驕戒傲,仕途漫長,難免會行差踏錯。謹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名落孫山之人,也不需憂慮。一次不成,還有下次。為師會一視同仁。"

教書先生對幾十名門生訓誡。

隨著中天閣書院半數弟子中舉,眾多弟子對老師更是視若聖人,將老師的話銘記在心。

教書先生從盤下長安城這座書院,到讓書院一舉成名,不到半年時間。

"好了,為師知道你們想要放縱一番,暫且退下吧。"

"多謝恩師!"

弟子們再三拜謝,然後相邀前去酒樓痛飲,不醉不歸。

教書先生沒有多說什麼。

人生三大喜之一,金榜題名時。

人生得意須盡歡。

曾幾何時,他也曾高中進士,名揚天下,從此步入仕途。

所以他不難理解這些門生的心情。

百人將李顯忠在驅散書院外面的士子之後,來到書院後庭,與此地的教書先生交談:"先生不趁此機會,招收弟子,壯大流派?"

教書先生搖頭:"我們心學一脈,講究的是修心。這些人等,只是慕名而來。而且,我只有一人而已,又能教導幾人?幾十人,已經是極限了。"

"先生既然已經教出第一批弟子,可由弟子傳道。不出數年,將桃李滿天下。"

"他們不得要領。"

教書先生雖然讓差不多一半的弟子科舉上榜,卻認為他們沒有學到自己的思想精髓。

他的書院,本來核心是陸王心學,然而,經世之學卻成為主流,他也很是無奈。

這就相當於一個廚子,開設酒樓,要做滿漢全席,結果做出來的包子暢銷,成為了狗不理包子鋪。

此時他大概就是這樣的心情。

中天閣書院的奇蹟傳入長安城宮殿。

從河洛來到長安擔任主考官的范仲淹在彙報了洛州發生的事情之後,談及長安城的趣聞:"臣在長安市井之間聽說,長安城內有一間小型書院,只有四十七個士子,卻有二十一人上榜,其中一個甲等、三個乙等、八個丙等、九個丁等。"

"哦?"

張華聽說長安城內還有這麼一間書院,也是驚異。

這間書院的中舉率高到嚇人。

如果不是擔任文舉主考官的是謝安、韓非、姚崇三人,張華甚至會認為有人舞弊。

謝安、姚崇還有可能照顧世家之人,但韓非執掌律法,而且偏向於秦律,動不動就連坐,鐵面無私,謝安、姚崇不可能因此得罪韓非。

"文舉甲等之人前來殿試時,令各個書院的院長一同前來,我要看看這個中天閣書院的院長,到底是何方神聖。"

張華對此事產生了興趣。

只有四十多人的破落書院,竟然有將近一半人上榜,如果說院長是個普通人,打死張華都不信。

"關東之地,努爾哈赤與曹操互相攻伐,赤地千里,主公若是要取滎陽、汴州等地,可能明年是最好的機會。"

范仲淹提醒張華有關虎牢關以東的局勢。

在虎牢關以東,諸侯林立,努爾哈赤、曹操只是兩股大勢力,除此以外,還有其他勢力盤踞。

張華如果不插手關東,一旦關東誕生霸主,那麼以關東的人力物力,說不定還要超過關中。

廣義上的關東,包括中原、山東、河北、燕雲、淮南等地,面積和人口,遠超關中。

迄今為止,張華的重點放在經營關中。

如今,關中只差陳倉便可以統一,張華又拿下了半個河東,作為關中的藩籬,有更多的戰略空間。

"只要拿下陳倉,將劉邦壓制在漢中,便有餘力插手關東。"

張華也忌憚努爾哈赤、曹操壯大,如果能插手干預關東群雄,操縱局勢,也是不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有虎牢關在手,即使干預關東失敗,張華也不會喪失基本盤。

范仲淹在洛州種田一年有餘,物產豐盈,穀物堆滿糧倉,張華插手關中的糧食也有了。

至於募兵,一個冬天,足以在洛州爆兵。

有錢、有糧、有人,就不缺少兵馬。

"我會儘快考慮插手關東之事。希文你在返回洛州之前,且與我同觀殿試。"

"是。"

范仲淹被張華任命為洛州刺史,主管洛州多時,可謂是對范仲淹信任有加,才會委以重任。

范仲淹也珍惜這樣的機會,盡忠盡職。

張華的殿試,優先接見武舉十六人,然後是文舉三十二人。

文舉取用的官吏更多,至於武舉,因為軍隊更加看重軍功,取用人數相對較少。

"天命大將軍有令,中天閣書院位列文舉甲等的趙半城,與其老師,需要同時前來殿試。"

許褚帶著一隊禁衛軍,前來偏僻的中天閣書院宣讀張華的詔令。

"我也要前去?"

書院的教書先生聽說張華要召見他,不由一愣。

隨即,他明白過來,想必是這次書院的成績輝煌,以至於張華也聽說了自己的書院。

"這一回,恐怕還是要捲入紛爭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書院的教書先生還是被此地的領主張華發覺。

十六個中舉的武人,奉命來到長安城校場的比武臺。

這些人都是將才。

張華帶著一群武將前來考核這群武人。

亂世,兵家第一。

因此,張華首先考慮召見十六個武夫。

張華在一眾武夫之中,看到了一個頭戴白幍巾、一襲白衣的儒生。

這個儒生,在十六個武夫之中,顯得很是突兀。

"此人是中武舉,還是中文舉?"

張華懷疑此人走錯了地方。

李績答道:"此人武藝平平,各項成績都是丁等,唯獨兵法是甲等。屬下三人共同決定,破例將此人劃分為甲等。武舉選拔的是將才,因為武藝不應是全部。"

"言之有理。"

張華確實允許破例提拔擅長兵法,有真才實學的武將,不限武力。

像是陳慶之、馮異等武將,武力不高,僅僅考核武力,會錯漏一批名將,因此張華這才設立兵法科目。

李績與陳慶之、范仲淹考慮到對方的名氣和才能,最終決定破格提拔。

范仲淹低聲說道:"此人名為謝艾,乃是五胡亂華時期之人,雖是儒生出身,卻是涼州的智將,為前涼國君張重華賞識,三次擊敗後趙大軍,阻止後趙吞併涼州。"

"謝艾在枹罕之戰,曾以兩萬前涼兵,敗十幾萬後趙軍,可謂名將,與陳慶之相似,請主公不必懷疑其能力,"

"原來是一名智將。"

張華心想,怪不得李績、陳慶之、范仲淹三名主考官,力薦謝艾。

有些武將,雖然武力平平,但用兵如神,不能小看。

石勒、石虎建立的後趙,擊敗北方各個諸侯和塢堡主,擊敗乞活軍,本來以為可以統一北方,但在西涼遇到智將謝艾,謝艾設法保住了涼州。

范仲淹又補充:"後來,前涼國君張重華病逝,前涼國發生政變,謝艾因為是張重華的心腹,因此被殺,可謂是自毀**。"

"古往今來,自毀**者,不計其數。"

張華知道范仲淹又在借此事教育自己。

范仲淹喜歡嘮嘮叨叨,這也是一些正直的大臣煩人的地方,所以有些君王親小人,遠賢臣,因為小人更懂得討好君王。

"謝艾,你可不必參與比武。"

張華讓謝艾下來。

以謝艾的武力,與其他十五名武夫比拼武藝,怕不是會被打死。

謝艾拱手答道:"多謝明公。"

謝艾雲淡風輕地來到張華身邊。

張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態度,讓謝艾很是滿意。

良臣擇主而事。

各地諸侯林立,這些名將有很多選擇,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你從何地而來?"

"在下本在涼州,故主張重華兵敗被殺,故來關中,投靠明主。"

謝艾提及自己的伯樂——前涼國主張重華,神情黯淡。

張重華對謝艾有知遇之恩,一度受寵,謝艾對張重華忠心耿耿。

只是,前涼國主張重華,在涼州建立的涼國,被其他涼州諸侯滅亡,國破身亡。

"涼州哪一個勢力滅亡了你們涼國?"

"秦軍。"

"又是秦軍..."

張華知道涼州的秦軍很是強盛,劉牢之、謝艾這些名將,都是在涼州兵敗之後,這才逃入關中,加入張華勢力。

劉牢之只服謝玄,不懼秦軍,因此,亡命關中。

謝艾是因為故主張重華被殺,對秦軍不滿,寧願進入關中,也不願為秦軍效力。

"你今後在我麾下效力,我必重用。"

張華收留謝艾這麼一名西涼智將。

在此之前,張華沒有聽說過前涼名將謝艾,不過只要他有才能,便可以重用。

謝艾再三拜謝:"多謝明公,艾必不負所望。"

李績請示:"主公,比武臺上,只剩下十五人,一對一切磋,多出一人,該如何安排?"

"很簡單,其中一人,對陣楊業。召楊業前來。"

張華指定其中一人對陣自己勢力五虎將之一的楊業。

不一會兒,楊業提刀來到比武臺。

楊業聽說有人要和他切磋,立即興奮地提刀殺來:"不知主公要末將與何人切磋?"

張華指著比武臺上一人,對楊業說道:"你就與此次考中武舉楊延昭切磋一番。"

"楊延昭..."

楊業愣了一會兒,這才反應過來。

這不是自己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