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漢風1276最新章節列表 > 五十四章 契約精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五十四章 契約精神

在少年帶領下,楚風一行人找到了一群難民。

少年名叫蕭平,他全部的記憶中,只有父親用血肉之軀擋住韃子屠刀時留下的那句話,“快,帶你母親和妹妹走!”

他帶著母親和妹妹,隨著大隊百姓逃進了山林,韃子搜山,像捕鳥兒一樣把山中百姓一一獵殺,但總有極少數人被幸運女神的光環照中,躲過了殺劫。

失去了至親之人,沒有糧食,沒有希望,在山林中靠著泉水和野果度過堅難的時日,與死亡的解脫相比,不知道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有人變成了行屍走肉,有人呆坐在屍體堆中,有人抱著親人的屍身不願放棄,有人四處梭巡後投入了大海,但也有恢復過來的人,在一處避風的山坳暫時藏身。

蕭平的母親、妹妹就在這裡,所以他拿起了柴刀,守在山坳的入口。

漢軍士兵接替了他的工作,他們拿出乾糧,分發給山坳中可憐的人們,他們扶持著老幼婦孺,登上敏號帆船。這艘生命之舟,會把這些可憐人送往希望的彼岸。

經清點,倖存者只有三百一十一人,這就是數萬百姓被屠戮後餘下的數字,幸好,他們基本上沒受傷,身體還算健康——老弱病殘早已死在敵人的屠刀下。

敏號帆船有二百多噸的載重量,去行朝朝貢時運載鹿肉鹽巴武器盔甲等大批貢品,回來則只裝著幾箱子白銀,基本上是空載,運這點人綽綽有餘。楚風把難民們安排到貨艙,注意通風,並給他們提供了清潔的飲水和食物。

確認親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蕭平很快恢復過來,他上上下下的奔忙,協助漢軍管理難民們,替雙方做好溝通。就連一向沉默寡言的侯德祿,都豎起大拇指說了個“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泉州至琉球一百二十多海里,也就是多個小時的航程,第二天清晨,敏號回到了琉球。楚風命令漢軍騰出軍營,暫時安置這批難民。

楚風和所有看到錦田山慘劇的人一樣,變得沉默了,彷彿長大了許多,他捏著拳頭暗暗發誓:元韃子、蒲壽庚,我會讓你們這些畜生後悔生到這個世上!

漢軍士兵們不再嘻嘻哈哈,他們打水、燒火、蒸飯、炒菜,做著安置難民的工作,沉默的同時,不忘給被救的同胞們報以一個溫暖的微笑。

被救的百姓先洗了個暖洋洋的熱水澡,然後得到一份包括海魚、蔬菜和大米飯的早餐,最後在民政科長侯德富那兒登記。熱水澡、豐盛的食物,更重要的是同胞的微笑,讓難民們的靈魂又回到了軀殼中,看得出來,不少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古老的民族啊,畢竟你有綿延四千年的韌性。

侯大科長非常高興,因為他在難民中找到不少識字的人,這下子登記工作變輕鬆了。他已經想好了,要好好的招幾個科員,分擔自己的工作。

楚風打碎了他的美夢,“有學問的人必須補充到學校,承擔教學工作。曲海鏡將優先挑選人才,然後才能輪到政府機構。”

每人在登記後得到三貫銅錢的一年期無息貸款,楚風考慮過了,以兩三人組成一個家庭計算,這筆錢能用水泥、磚頭建造一所堅固美觀的房子,還能使他們堅持到自食其力的一天。至於親人被殺完的單身者,就更好解決了,孤兒安排到小學住讀,青壯年可以招募到各個工場,都有工人宿舍提供。

很快登記結果被呈到總督府的案頭,這批難民幾乎全是泉州城內外的居民,行業涵蓋三教九流,趕大車的、開染坊的、酒樓跑堂的小二、媒人牙婆、大廚子、生藥鋪夥計、皮匠、茶館說書先生、讀書士子、泥水匠、女繡工,甚至還有兩個妓女。

張廣甫一見這份名單就興奮了,“楚大人,咱們可以把這些人按照行業組織起來,就像鐵廠、縫紉工坊那樣,辦幾個飯館、繡坊什麼的,必定能賺錢。”

確實,鋼鐵廠和縫紉工坊的集約化經營,產生了極高的效益,且不說鋼鐵廠,就是剛剛成立半個月的縫紉工坊,就做出了漢軍和警察所需的二百多套冬裝,可以每人發兩件。

曾經的帳房師爺馬上算開了,一名婦女在家,哄孩子洗衣服做飯再喂喂雞喂喂豬,一天就忙忙碌碌的過去了,要縫縫補補還得挑亮油燈熬夜幹。按楚風的方法實行專業分工,假設一百個家庭有一百名婦女,則十人專管做飯、五人專管帶小孩、五人專管洗衣,再來十個人,把快嘴二嬸那樣的養雞場辦一個,養豬場也按類似的方法辦一個,什麼事都做完了,居然能剩下七十個勞動力可以投入紡織、縫紉或者其他行業。

這對於缺乏人口的琉球,意義十分巨大。

楚風則想得更多,工業化必然實現社會分工,社會分工除了提高生產率,至少還有兩個好處。

一方面,分工使自然人必須出售自己的勞動產品,用出售所得的貨幣購買別人的勞動產品,這加速了貨幣流通,有利於資本的形成。

另一方面,它還加強了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在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時代,一家人能夠自行解決所有需求,鄰里間可以“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社會分工則使家庭必須與外界發生經濟聯絡,才能實現勞動交換,這顯然加大了自然人家庭對社會的依賴。

不過楚風沒同意張廣甫的想法,他再一次告誡貪心的老頭子:“請記住,你現在不是我楚風的帳房師爺,而是琉球的財稅科長。你不需要整天想辦法替我掙錢,而應該為整個琉球的繁榮著想。現在你想想應該怎麼做?”

老師爺面紅耳赤,想起了以前楚風說的那些話:

“民營經濟是最活躍的,因為賺的銅板會落進自己的腰包。”

“國富民強不對,民富才能國強。一個國家,朝廷和皇家的倉庫堆滿金銀,百姓卻飢腸轆轆,這樣的‘富國’一定不強。”

“琉球政府要抓大放小,給老百姓自發的商業活動以生存空間。”……

張廣甫得出了結論,應該讓老百姓自己來做這些事情。但是,怎樣引導、扶持他們呢?如果官府不出面提倡,也許很久才會有聰明人想到這些賺錢的點子。

楚風的辦法就兩個字:“招標。”

在新移民抵達琉球的三天之後,楚風在總督府門前辦起了專案招標會,面向全體琉球居民公開招標,有幼兒園、食堂、洗染坊、理髮店、茶館、養豬場等專案,每項最少要招到一個,最多兩個。

楚風提供技術支持。合作條件有三種,誰有資金的,琉球劃給土地,自己辦去;沒錢辦的,可以年息二成貸款,也可以用人力折股份,雙方合資。

如果某個專案的競爭者多,楚風按照他們的自身條件,擇優挑選兩個;如果沒人應標,就加大琉球方面的優惠條件,直到有人接標。

所有的中標者都要和琉球政府簽訂正式文書,楚風命令侯德富制定了詳細的格式合同,每一份都蓋上總督府鮮紅的大印。

陸猛對此表示不解,他認為這完全是多此一舉,漢軍才是保證履行合約的力量,“如果沒有漢軍,這份檔案就是廢紙;如果漢軍忠於您,有沒有文書也無所謂,大人一句話,誰敢不執行呢?”

楚風笑笑,“侯德富,你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記得曾經告訴過你答案。”

侯德富一本正經的說:“武裝力量是秩序存在的保障,但秩序的建立絕不僅僅依賴武力。”

“還有什麼?”

“公正的法律,力量的自我謙抑,還有……”侯德富想了想,說出最近從楚風嘴裡學到的一個新詞,“契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