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異時空黑科技最新章節列表 > 第359章 會飛行的高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59章 會飛行的高鐵

自從國慶假期後,我這本書的閱讀量日益減少,真是慚愧啊!

正文:

今天,在我們的國家,在我們的社會,在我們的身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舉世矚目的變化。

如今的樺國,環境保護已上升為基本國策,不再犧牲環境發展和提升國民經濟指標。

為了還人們綠水青山、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國家關閉了大量的重汙染企業。

自從黃土高原被成功改造為綠色森林後,樺國於去年正式開啟了大規模的“林水會戰”。

姜餘也準備拿出更多錢在荒灘和沙漠地區打造更多的“綠色森林”。

國內高層也沒有讓姜餘白吃虧,已經準備在明年頒佈碳交易法律,並且設定碳交易所,積極參與全球碳排量交易。

在不久的未來,藍天白雲、繁星閃爍、綠水青山不再是樺國人的奢望和憧憬。

國家努力,人民也在努力,更多的市民選擇綠色環保出行,騎乘公共腳踏車上下班,成為每個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樺國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已從低矮的平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大家的出行工具早已換成了摩托車或小汽車。

農村人也跟城裡人一樣,都在今年初辦了養老保險,退休後每月可以按時領“工資”了。

雖然領的錢可能會有些少,但以後肯定會不斷的增加,直到跟城裡人差不多。

如今的樺國,從太空到深海,處處可見五星紅旗的影子。

在距離大炎星球上數百裡的太空中有我們的北斗導航衛星。

這是全球唯二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科技技術。

北斗衛星的通訊波段和編碼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由於內部晶片均為國產,破解難度很大,有助於更好地維護國家安全。

其次,北斗使用的是三頻訊號,而GPS還在使用雙頻。

使用三頻通訊的衛星可以更好地規避電離層對訊號的干擾,提高定位的準確性。

在定位方式上,北斗使用的是有源定位,而GPS則是無源定位,有源比無源多了一個信息中心參與演算過程,定位無疑更加精確。

除此之外,樺國在軍民航空領域已經全面超越了北美。

自主研發的第四代重型雙發戰機—殲12已經在今年國慶前首次試飛成功。

這架戰機可以說是殲11的放大版,它採用的材料和發動機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其實,有了熊貓糾錯軟體,樺國很多高階工業製造技術都得到了長足進步。

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搞工業設計創新和開發,這款軟體能夠發揮出的效果會特別好……

殲12的機身長22.2米,高4.49米,翼展14.05米,最大飛行速度達到了2.85馬赫。

殲12戰機採用了有源被動相控陣雷達,裝載了霹靂15超視距空空導彈。

它最大搜尋範圍達到了600公里,可以在200公里內鎖定敵方目標並發射導彈。

(霹靂15:捷聯慣導/衛星組合+主動雷達末制導等組合制導方式,並具有雙向數據鏈修正能力)

1997年,國慶節。

樺國國務會議決定,在今後三年內總共拿出20000億人民幣加大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

裡面其中就有最重要的一項工程,就是全面發展高速鐵路交通網絡。

早在90年代初,樺國就已經提出高速鐵路興建計劃。

但是,在修建方法上卻引發了爭議和論證。

“磁浮派”和“輪軌派”就是兩個最主要的理論流派。

當時磁懸浮派認為磁懸浮列車代表著未來高鐵技術發展趨勢。

而輪軌派認為無論從技術上還是從工程造價上來看,修建輪軌高鐵才是當務之急。

這兩種方案都是有利有弊,而且都需要從國外引進技術,或者說要交不菲的專利費。

鳳凰航空製造公司自去年收購了龐巴迪後,高鐵國產化的阻礙就基本上去除了。

姜餘吸收了高鐵技術,並讓人工智慧進行了最佳化和改良。

為了能夠得到跨時代的高鐵技術,姜餘不僅要求菲菲參考了樺國當前最高端的技術,並且把剛得到不久的“物理基礎知識概論”也加入了進去。

菲菲經過高速計算後,給出了三個高鐵建設方案。

其中,磁懸浮和輪軌高鐵都毫無意外的出現在了候選方案中。

姜餘簡單看了一下,並沒有太多的意外。

磁懸浮的速度和舒適性比起輪軌高鐵要高出許多,但它的造價和平常的電能消耗也不菲。

如果要達到航空飛機那種亞音速,就還需要額外建造大型真空管道,簡直就太費時費力。

這個選項基本可以排除掉了。

輪軌高鐵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技術,建造費用和維護費用相對較低。

但是它的經濟速度只能保持在350碼~380碼。

超出這個速度,空氣阻力會成倍增加,而消耗的電能也將會成倍增加。

總體來說,可以建造,但後期的升級、成長潛力微乎其微。

姜餘把目光移到第三個候選專案。

“地效飛行列車”

這是一個極具科幻的圖片,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是一艘是太空飛行的太空梭。

乘波體流線型車頭,長長的扁平車身,兩邊還有與車身一體成型的小型機翼(1.2米寬)。

車廂最後面安裝了一臺風神2代渦扇發動機,進風口採用跟戰鬥機類似的雙側面進風模式。

兩邊雖然多了一塊機翼,整體看這輛單體列車卻非常和諧、科幻感十足。

列車整體長105米,最多可載客460人。

大多數高速列車都被設計成停留在地面上,在鐵軌上前行。

然而,不在鐵軌上執行有很多好處,其中之一是沒有摩擦會讓執行速度更快,這正是磁懸浮列車設計的初衷。

但仍然有很多風阻力會突然出現在磁懸浮列車的底部和鐵軌之間,降低磁懸浮列車的速度,而且磁懸浮列車非常昂貴。

前蘇聯和島國都曾經試圖製造一種可以飛行的列車,而且是不同於磁懸浮那種型別的。

島國東北大學的科學家菅原遊助領導的科研團隊試圖利用地面效應研發出“飛行列車”。

他們設想利用列車車身兩側又矮又胖的螺旋槳為其加速,“翅膀”所生成的“升力”使列車飄浮起來。

同時,“翅膀”和地面之間的空氣高速流動,形成被稱為“地面效果”的推斥力。

“升力”和“地面效果”雙管齊下,便產生了浮於地面10釐米的“氣墊”,使超高速的“飛行列車”成為可能……

但是,這兩個國家最後也都因為航空技術和製造材料未達標而放棄了研究。

姜餘現有儲備的技術和樺國的工業製造能力已經達到了要求,人工智慧給出的這項方案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