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異時空黑科技最新章節列表 > 第55章 奇葩的愛國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5章 奇葩的愛國者

楊校長一邊聽一邊翻譯,都有點不好意思了。

姜餘把叛國者都能夠說的這麼冠冕堂皇,清新脫俗,也是一個奇葩了。

挖人家牆角,搶人家的技術,能不能不要這麼理直氣壯啊!

這跟他一貫接受的傳統華夏思想道德禮儀完全是背道而馳的。

這也讓他不得不感慨,他們的時代已經過去,姜餘領銜的年輕一代很可能挑起華夏崛起的脊樑。

雖然說烏克蘭人有些愚蠢,但也不得不感嘆他們的好運。

自從被斯太林調教後,他們從一個落後的農業生產國,硬生生的被強行打造成了一個工業強國。

烏克蘭曾經擁有有軍工企業多達3594家,職工約300萬人。

其最大的航天工業生產企業“南方機械製造廠”,是世界最大的導彈生產廠家之一。

前蘇聯62%的地對空導彈,42%的戰略導彈都由該廠獨立生產或與其他軍工企業合作生產。

這家工廠除了擁有全重達200噸的R36M“撒旦”成品導彈,還存有RT-23鐵路機動洲際導彈和“標槍”小型液體燃料洲際導彈的完整技術資料。

完全有能力在短期內武裝一支具備遠端打擊能力的戰略火箭軍。

要不是他們愚蠢的政府和民眾輕信了西方的蠱惑,把所有的戰略導彈和戰略核武器統統銷燬、變賣。

如果他們的政府領導人更聰明一點點,說不定今天的五常就要變成六常。

南非曾為擁核國家,為遵守以北美為首的西方法則,將國內的所有核武器消除後,很快就此衰落下去。

如今更像是泥菩薩過河,朝不保夕,曾經的發達國家一夜降為了發展中國家。

可笑的是,“樺夏應銷燬核武器取信北美”,這樣的言論居然也在21世紀也出現過。

這還是科學院和人民大學北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時殷紅大言不慚的提了出來的。

他難道就忘記了這兩個奇葩民族的興衰史嗎?

可笑!

可恥!

可恨!

位於黑海尼古拉那大港的黑海造船廠,是前蘇聯唯一能建造航母的造船廠。

“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以及“烏裡揚諾夫斯”號航母,均在此建造。

1991年,北美聯合挪威,假借建設六艘油輪並以應急交貨的名義下了訂單。

然後,他們就誘逼廠方將未完工的核動力航母烏裡揚諾夫斯克號拆卸變賣,以騰空900噸起重機下碩大的0號船臺。

結果,一廂情願照辦的烏克蘭人被西方僅僅以數百萬美元合同違約金就除卻了大洋上的後患。

烏克蘭人除了不長記性外,情商也堪憂啊!

這個民族自從誕生以來,一直都是被奴役或殖民,是個可悲的民族。

很早之前,就被樺夏唐朝打殘的西進突厥人鎮壓奴役了幾百年。

之後又被蒙古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輪流殖民或者統治。

好不容易獨立出來,居然又被盎格魯撒克遜人忽悠了,進而被控制。

觀其興衰史,就連阿三國似乎都比他們強一些。

安東諾夫設計局在1946年成立,在前蘇聯時期以設計的軍用運輸機而聞名天下。

他們設計製造的安-124、安-225超大型運輸機,長期霸佔世界運輸機排行榜冠亞軍。

一直到30年後都未有改變。

這表明烏克蘭在超大型飛機設計、製造、先進航發動機、航空材料製造等方面具有獨步世界的能力。

安-225是一種起飛重量接近600噸的超大型軍用運輸機,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飛機。

其翼展超過空客的A-380,如果改成客機的話,可以搭載1500至2000名乘客。

安東諾夫設計局主要靠軍用運輸機的研製來維持經營,因此主要靠國家來“吃飯“。

而在面向了國際市場之後,外國企業也對安東諾夫設計局進行打壓。

其無法獲得來自國外的訂單,而烏克蘭政府也將安東諾夫設計局擱置一邊,任由其自生自滅。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就此,安東諾夫設計局在烏克蘭政府與西方的“配合“之下逐步走向衰落。

與安東諾夫設計局相同命運的還有與宇航空航天息息相關的上百家設計局和製造工廠。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整個蘇聯引以為驕傲的航空發動機生產製造廠——馬達西奇。

最近幾年,他們的日子都不好過。

整個90年代,整個全球的航空工業都已經進入了低谷。

前蘇聯倒下了,意味著北美一家獨大,他們根本就沒必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和金錢發展航空業,特別是航空軍工業。

1996年,也就是兩年後,北美三大軍用航空公司合併成一家麥道波音公司。

大量的航空軍工方面的設計專家和製造工程師們,都已經轉入民用航空領域。

而所謂的金磚四國還並未崛起,航空航天市場,並非想象中的那樣美好。

整個90年代大環境下的格局,航空航天的人才明顯是供過於求。

不要說烏克蘭的航空人才,就是俄羅斯自家的航空航天工程師們都極力想混口飯吃。

據路德維希·法耶夫斯所提供的資料,烏克蘭大量的航發人才流失和烏克蘭的經濟狀況有很大關係。

很多優秀的工程師連工資都發不出來,雖然他們也很愛國,但畢竟需要生存,需要養家餬口。

他們不得不將發展的目標轉移到國外。

馬達西奇等相關航空製造公司,就有很多優秀的設計師以及工程師都有打算前往他國就業。

由於獨立後的烏克蘭不具備完整的國民工業體系,不足以支撐這些軍事科技發展。

為了維持國家經濟運轉也只能大量讓自己的軍工製造體系逐步自行崩潰、解散。

路德維希·法耶夫斯和司令官,對姜餘的建議還是比較贊同的。

那些工程師們與其在烏克蘭餓死,還真不如全部拉到華夏去。

他們在想,華夏雖然並不富裕,但吃飽穿暖是完全沒問題的。

何況有姜餘這個土財主在,更是不需要擔心。

正如姜餘之前所說,他們兩人是為了烏克蘭人的生存而抗爭。

他倆人是有高尚情操的愛國者,是悲憫天下蒼生的“鐵血將軍”。

當然,那些貧困潦倒的工程師們,他倆可以送過去,但那些軍工技術,那就必須要姜餘出點血了。

他倆可不是白痴,情懷要講,錢也要賺,兩不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