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元末科技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章 起義前的準備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6章 起義前的準備

熱門推薦:、 、 、 、 、 、 、

等張光華說完了好久,呂賢三人還睜大著眼盯著張光華留在紙上的筆跡,他們常年接觸的都是單式記賬法,雖然平時隱約覺得有點不方便,但並未察覺出哪裡有不對的地方,今天突然接觸到張光華的複式記賬法,頓時感受到了這種方法帶來的巨大好處,雖然賬本多了,但卻更加簡便了,隨時可以總賬。記賬中不管哪一個環節出錯了都可以查出來,而且也杜絕了某一個人記假賬的問題。

“妙啊!實在是妙!”最先反應過來的呂賢立即拍手叫好,他讀書多,知識面廣,最先想到的不是這種方法解決了當前物資管理的問題,而是看到了這種方法對整個商業帶來的變革。

聽到呂賢聲音的李良紅與王承文也反應過來,他們眼中對張光華的輕視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崇拜。

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在張光華的指導下他們重新分門別類整理出了總簿,又做出了往來簿和謄清簿的範本,張光華還教他們用自制的炭筆畫表格,他們都讚歎用這種筆來畫直線的確很方便,但寫字的話他們還是選擇用毛筆。張光華也只能入鄉隨俗,跟著呂賢學起了寫毛筆字,好在他們以為張光華在海外用慣了鵝毛筆,都是耐心的教起他來。

再到後來,呂賢他們發現張光華每次統計都不會出錯,他總是在紙上寫寫畫畫就把數目龐大的物資計算清楚了。在他們好奇的追問下,張光華就開始教他們阿拉伯數字和基本的代數,其實在元朝,蒙古貴族中已經普及了阿拉伯數字,只是普通民眾接觸的不多。呂賢在發現用公式計算可以驗算後,更加喜歡上了這種方法,而且這種方法在計算大資料時尤其方便。

而張光華也對算盤很感興趣,古代珠算的速度堪比現代的計算器,在呂賢的指導下他也背完了乘法、除法、退商和商九的口訣。

等張光華已經熟練的掌握毛筆和算盤,時間已經過去了一月有餘,轉眼就到了1354年農曆7月。當山洞被最後一架雲梯填滿時,張光華明顯感覺到了大家的情緒都有點激動,看來離起義的日子也不遠了。果然,這天張光華剛起床,李大就派人來叫他們四人一起去村長家議事。

張光華和呂賢等四人來到村長家,推開院門,發現堂屋裡已經坐滿了人,連院子裡也站了不少,這次的人明顯比上次的人多,估摸著有一兩百號人,一打聽,原來各個村的骨幹都到了。

這時李大和呂光甫扶著村長出來了,大家也都停下了交談,院子中瞬間安靜下來。

村長捋了捋鬍鬚,一臉莊重的說道:“各位鄉親,這一天終於到來了!”

“這幾個月大家都幸苦了,擔驚受怕的日子也終於要過去了。我決定,後天,也就是七月初四,我們正式開始行動。”說著,村長又看向身邊的李大等人,開始分配任務:“李大,你帶西邊的鄉親,從安溪縣的最西邊的村子開始,一路召集各個村的義民從西往東過來。呂光甫,你帶領北邊的鄉親從最北邊的村長往南來,最後我們都在李家村集合,在這裡分配武器,等確定好隊伍的編制後我們就一路向東攻打安溪縣城。”

分配好行軍的任務後,村長又叫人抬了一個沙盤出來,上面簡單的標明了縣城的位置。

“縣城有兩個城門,我們在西門集合。呂光甫,你帶領僅有的幾百騎兵從正面佯攻,李大,你帶領大部人馬埋伏在西南面的五峰山後,這座山山勢平緩,一下山就是縣城,待呂光甫吸引了守軍主力後你再行動,確保一鼓作氣奪下縣城。”

安排完攻城的事宜,村長又開始和大家討論旗幟和口號這些細節,這次採納了張光華的建議,用日月旗做旗幟,代表起義的事業能與日月同輝,義軍的口號是“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為了得到北方紅巾軍的認可,村長也決定讓每個人都帶上紅頭巾,但鑑於能找到的紅色布料太少,就依張光華而言每人用一條紅布系在脖子上,名曰“紅領巾”。

院子內每個人都領到任務出門後,村長將張光華單獨留了下來。

“軍師,這次起義,我不會隨軍出征,畢竟年歲大了,受不了路上的顛簸。我知道你足智多謀,攻城那日就多多幫襯李大,李大和呂光甫都是只能舞槍弄棒的莊家漢子,攻池掠地他們還行,但涉及到策略的事情還是只能靠你,成敗就在此一舉了!”

“村長放心,我張光華一定殫精竭慮,死而後已。”

之後的這兩天,張光華明顯比以前忙了,他每天都有大量的物資往來需要登記,閒暇時還要協調村中的婦女趕製旗幟和紅巾,連晚上都是忙得腳不沾地,等到半夜一回到山洞就倒頭就睡。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

1354年七月初四,一個上午張光華都和呂賢等人等在村口,心情激動得好像在等待高考成績。估摸著到了十點鐘的光景,終於看到遠方有煙塵揚起,大家都興奮得彈冠相慶。

這一天張光華是忙碌的,村子裡漫山遍野的都是人影,李大和呂光甫忙著將義軍以村為單位分成十戶、百戶和千戶,雖然具體的人數統計不出來,但大約有萬人上下,他自己擔任萬戶,呂光甫是副萬戶,不過大家對他們都以將軍相稱。

張光華指揮著士兵將兵器一車一車的拉出來,分配到每個人手上,即使這樣還有人多人沒分到兵器,他們就拿著平時做農活的鋤頭、釘耙等物當做武器。

等一切安排妥當,張光華就率領著輜重部隊拖著糧草和衝車等輜重,跟在大軍後面往縣城開拔而去。

……

一場突如其來的陣雨掩蓋了行軍的煙塵,炙熱的太陽又悄悄的露出了頭,漫天的雲彩倒映在花草上的雨珠裡,濃縮成一個須彌世界。一隻躲完雨的毛毛蟲在翠玉的樹葉上勤勞的啃食著食物。“噗”的一聲,這時一隻黃鸝飛過,叼住蟲子拍著翅膀揚長而去。果然是早起的蟲兒被鳥吃啊。

隨著鳥兒的飛過,可以看到在陽光還未完全灑下之前,五峰山後就已經聚集了密密麻麻的義軍,各種旗幟迎風飄揚。雖然各種顏色、形狀、大小的旗幟都有,但全無例外的都在旗幟上縫上了一輪圓日和一彎半月的布塊。

“李兄,現在我們的軍隊有多少人了?”,張光華從那漫山遍野的旗幟海洋中收回目光,看向李大說到。其實只要軍隊人數超過五千人,看起來都是無邊無際的。

“現在有一萬多了吧,上午沿路又有部分義民在中途加入,人數是越來越多了。”李大腰跨彎刀,手握刀柄,身上的甲衣頭盔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一臉正氣的說到。

山後的這只軍隊由李大統領,已經有些軍隊樣子了,十戶百戶千戶再加上他自己這個萬戶的職位都已經確定,大家都坐在了給自己劃定的範圍內。李大這一支部隊的任務就是用雲梯突破城牆,開啟城門,然後佔領衙門、糧倉和軍備處。而呂光甫則有另外的任務,他統領僅有的幾百騎兵,帶著弓箭和馬刀守候在縣城左後方的河道旁,那裡有官道直通縣城。他的任務就是吸引縣城守軍主力,協助後方主力進攻,必要時也在破城後充當先鋒軍。他們約定的攻擊訊號就在正午之時,以鳥鳴為訊號。

此時的張光華,身著僧衣,外披藤甲,一頭圓寸,外加手持戒棍,活像《少林寺》的覺明。主要是他嫌甲冑太重兵器太沉,還有最重要的是他怕死,也沒準備當前鋒,幸好大家都當他他是軍師毫不介意。

其實張光華自己也知道,縣城的黃土城牆並不高,守衛也就幾個百戶,而且沒有多少騎兵與火\槍兵,這一仗很穩妥,歷史上只要攻城人數十倍以上於守城人數,城池一般就守不住了。

一絲熾熱的陽光灑了下來,隨著河邊隱約傳來踏踏的馬蹄聲,這邊的隊伍也開始往山下靠攏,估計五分鐘能進入戰鬥位置。

等到了城下,果然發現城內的兵力已經被呂光甫的騎兵所吸引,後方沒有多少守兵,而且看守兵的忙亂,估計他們正在重新調兵。接著就全部是李大和呂光甫的事了,李大將步兵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藤甲團用於試探性攻擊,第二部分鐵甲團用於主攻,第三部分則是後備機動團。

鳴鼓,先是一團舉著盾牌列陣衝了出去,清除鹿柴和木樁,接著用木板鋪平護城河做橋。這時元軍終於派了守軍過來,隨著城牆上有節奏的鼓點傳來,一陣陣密集的箭雨傾瀉而下。一團衝到城下,獵戶弓箭手就地還擊,其他人立即上雲梯爬城牆。張光華作為軍師曾許諾他們,不管是戰死還是負傷,只要攻破城,定保他們妻子兒女和他們的後半輩子衣食無憂,但如果攻不下縣城,這些可就全都實現不了,而且臨陣退縮必重罰:後隊斬前隊,衛隊斬後隊。

(307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