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宣德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二十七章 弋謙上任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二十七章 弋謙上任

南平州條件比新明島稍微好上一些,至少在海軍基地這邊已經實現了房屋居住,而不是隨便搭個地窩子對付。

弋謙與侯顯進行了交接之後,便在侯顯的陪同下開始走訪南平州所控制的領地。首先走訪的是海灣南端海角上的燈塔工地,一千多人的工地一同忙碌是一個非常大的場面。

別說是大明這個時代了,就是現代社會,建造一座六七十米高的建築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完成的。更何況在這個沒有塔吊、沒有混凝土攪拌車、沒有鋼筋水泥、沒有電動升降機的時代。

不說別的,光是這麼高的腳手架需要多少材料搭建,越往高修築,每送上一塊磚石需要付出的勞動力都需要幾倍的增加。

看著這麼大工地,建築工人們如同工蟻般忙碌,弋謙不禁問道:“侯公公,在下不懂航海,為何南平州在條件這麼艱苦的情況下,首先要修建這麼一座燈塔,南平州能夠負擔的起修築這座燈塔的費用嗎?”

“對於海軍來說,錢不是什麼大事,而且材料就是附近的山石,並不需要在在材料上有所花費,主要的支出是工人的薪水和伙食。一千多人一年也就一萬多貫不到二萬貫,這點錢對於海軍來說不是問題。

最主要的還是工人不足,一千人看起來很多,實際用起來採石場分一部分,運輸分一部分,留給建築的人並不多。

最費事的其實還是採石,這些石材都需要進行一定的處理才能使用,所以最耗人力的並不是建築工地,而是採石場。”

弋謙點點頭,知道這個燈塔對於海軍意義重大,屬於優先專案,他們這些基地其實就是為海軍服務的。

“侯公公,這一次船隊又運來五千移民,有家室的移民派去屯田,沒有家室的可以安排到工地上!

這樣這些沒有家室的單身青壯,集中到一起也方便管理,在下從南洋一路過來,發現這移民中普遍男多女少,而且比例相差還非常的大。

這樣下去孤陰不長,孤陽不生,沒有陰陽調和非得出大亂子不可,不知公公可有辦法解決這女人的問題?”

侯顯沒想到弋謙剛一到來就給他出了一個難題,這女人問題若不是皇帝不準找昆侖奴,完全可以在本地土人中選擇。

可是這一條已經被皇帝定為鐵律,除非誰不想再做大明人,願意去跟這些土人廝混,否則誰也不敢去碰這條鐵律。

“這女人可不太好解決,咱家也沒辦法,出海移民者大多都是在國內不如意者,要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傻子才移民出來呢?

要解決移民的女人問題,咱家看來還得用商業的手段,皇帝不準與昆侖奴通婚,可沒說不準與倭國、朝鮮、南掌、真臘、暹羅這些國家的女人通婚。

咱們可以給皇帝上疏請陛下下旨在這些國家買年輕的女人,到時候再賣給移民做老婆,朝廷不但解決了移民的女人問題,還能增加一筆收入。”

弋謙一拍大腿哈哈大笑道:“咱們這也算是積德行善,咱們不買這些國家女人,她們很可能會被餓死,咱們買過來那就是救命的善事,這事值得一做。

等本官與於謙和王驥商量一下,一起研究出一個章程。只要陛下不反對,我們甚至都可以買西夷的女子!”

從燈塔工地返回海軍基地,弋謙視察了海軍基地的建設情況。這片區域氣候乾旱,根本不適合人類大規模生存,所以這裡的定位就是海軍軍港。

商港將會在以後另外選擇合適的地點進行建設,海軍基地並不屬於弋謙的管轄範圍之內,他的這個南平州總督是為海軍服務的。

在海軍港口基地休息了幾天,弋謙開始了他的正式上任,南平州的移民墾殖中心離海軍港口還有一百多裡。

那裡已經開始建設一座城池,也就是南平州州城。現在是夏季的農忙季節,建城工作已經停下來,移民們正在全力的投入到農業生產中。

總體來說南平州的氣候還是比較乾旱,跟移民的老家山西的氣候差不多,移民對於這裡的環境適應的很快。

弋謙到來的時候,移民們正在各自長官的帶領下進行新開墾土地上做著除草的工作,新到來的移民也已經安排到了附近河流兩旁未開墾的荒原上進行墾荒。

這一片區域已經聚集了七八萬人,中心地帶還未建成的南平州城已經形成了一個固的集市。在這裡負責軍屯的南平州都指揮使向大興將侯顯與弋謙迎進都指揮使司的臨時駐地,對弋謙歉意的說道:“弋大人見諒,南平州初創條件艱苦,沒有什麼好東西招待您的!

好在這兩年透過與土人交易,我們的牛羊漸漸的多了起來,肉食已經不缺了!”

弋謙哈哈大笑道:“有肉吃日子那是大明百姓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你們衛遷徙到南平州也算是享福了!”

向大興竟然對弋謙的話深表贊同,點點頭道:“大人說的不錯,剛開始聽說是把我等調往海外駐守屯墾,某家第一反應就是我等會被派到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喝風吃沙子。

可是到了地頭才發現南平州的氣候與老家山西差不多,不過與山西開發了幾千年,土地早已貧瘠不堪不同。

南平州這裡的土地是從來沒有開發過的原始土地,土地非常肥沃,在掌握了這裡的氣候農時以後,我們糧食獲得了大豐收,普通軍戶家裡哪一家沒有個幾千斤的餘糧,那都不敢出去見人,害怕別人笑話他懶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我們把土地中間的這條河流命名為新汾河,兩岸的土地依靠新汾河的灌溉產量頗豐,朝廷給移民過來的軍戶提供政策是每畝十稅一,沒有其他任何的雜稅和徭役。

就是南平州城的修築也是採取僱傭的方式,如此低廉的賦稅有一個條件就是每家必須要有一個青壯參加衛所軍的訓練。

衛所軍沒有軍餉,只有戰時補貼,這是每一個移民家庭的義務。百姓對此並無異議,他們本來就是軍戶,在南平州當軍戶可比在山西當軍戶的條件好多了。”

“徵收一成的賦稅能夠維持運轉嗎?”弋謙問出了最核心的問題。

“若是只依靠田稅只能維持各部官軍軍官的俸祿,以及訓練消耗,如今的南平州主要收入是依靠中轉貿易。

我們從海軍手裡拿到貨物,在轉手賣給不遠處的部落,從他們的手裡換取牛羊、黃金等財物。

這樣的中轉貿易是由都指揮使司與海軍共同主持,獲得的利潤也與海軍進行分成!”

弋謙敏銳的認識到這樣的經濟結構是不健康的,官府主導貿易不是不可以,不過卻不能以貿易盈餘做財政收入。

政府的財政收入必須要透過賦稅來完成,賦稅的合理徵收是考驗一個政府是否合格的基石。

若是一直依賴貿易盈餘為財政收入,時間一長必然會滋生貪腐,官商勾結之下,利用特權牟利便成了習以為常之事。

大明士紳士紳優待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本來指望士紳穩定鄉間,保證朝廷稅收能夠完成,可是士紳卻利用特權公然挖朝廷的牆角,把本該屬於朝廷的賦稅佔為己有。

弋謙已經想好,他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商稅釐清,官營經濟沒有問題,不過商業就是商業,稅賦就是稅賦,兩者必須分開!

“向將軍,現在南平州的主要種植什麼莊稼?”

“這裡氣候與山西老家差不多,經過種植試驗,發現南平州適合小麥與高粱生長。老百姓會在田間地頭,自家的院子裡種些雜糧。不過這些雜糧不過是一些點綴,主要還是小麥與高粱做為主要種植作物。”

“高粱與粟(小米)耐旱,不過產量並不高,不然也不會漸漸被小麥與水稻取代!而且高粱的口感並不是很好,不知百姓種植高粱是用來食用還是用做釀造?”

“剛開始老百姓還吃高粱米飯,現在都已經以麵食為主,高粱的主要用途已經是對牲畜貼膘和用來釀造酒醋!”

弋謙敏感的抓住了一條商機,這高粱酒口感清冽,回味甘醇,是非常完美的釀酒原料,或許釀酒會成為南平州的一大財源。

不過弋謙暫時並沒有表態,而是在向大興的陪同下繼續考察新汾河兩岸的農業情況,新汾河兩岸目前已經開墾出農田一百萬畝。

剛開始的時候,都指揮使司承諾,只要在一年之內,老百姓能開墾多少土地,這些土地都是他們自己的。

都指揮使司量地之後發放地契,老百姓墾荒的熱情很高,可是等到真正耕作的時候,老百姓們發現一個壯勞力的耕作極限也就三十畝地,再算上自家婆姨和孩子,五十畝地已經一個五口之家,一個壯勞力的家庭的極限。

除非家中勞力多的,否則根本就種不了那麼多地。就算多開墾土地也種不過來,到最後百姓都主動放棄了多開土地。

在山西老家的時候,由於人多地少,土地總是不夠用,從來就沒考慮過還有種不過來的時候,現在發現一個家庭的力量真的很有限。

都指揮使司發現這個情況之後,及時做了調整,對於一個家庭的開荒面積做了規定,每個人不得超過三十畝,也就是說一個五口之家的土地不得超過一百五十畝。

你開多少畝地就要繳納多少畝地的賦稅,都指揮使司不會管你有沒有耕種,這樣的政策遏制了百姓多吃多佔的思想。

有些百姓總想著不管我種不種得過來,先把地佔上那是沒錯的。可是這樣政策出來,老百姓就不敢再多佔土地,畢竟你能種五十畝地,卻佔了一百畝,那就等於比別人多交了一成的賦稅。

眼下的南平州地廣人稀,並不缺少土地,百姓又不是傻子,有了這樣的條件之後,自然是能種多少就種多少。

隨著新的移民到來,又會迎來一波墾荒潮,估計到明年的秋天,南平州能夠有一百五十萬畝的土地能夠耕種起來。

按照畝產一石的收成計算,也能收到十五萬石的糧稅,再加上收購百姓手中的餘糧,南平州官府手中至少能掌握五十萬石的糧食。

這樣一筆糧食,南平州基本上已經能夠做到自給自足,還有一些盈餘,這是弋謙考察過南平州農業之後做出的結論。

弋謙走馬上任之後,立刻與向大興進行了分工,向大興主要負責屯田百姓的軍事訓練,保證南平州不被土人襲擊。同時管理南平州對土人貿易事項,利用大明的手工業商品,換取土人的牛羊等初級農產品。

為此專門成立一家南平州官營貿易公司,負責對土人的貿易,公司共計股份一萬股南平州官府佔股七成,其中南平州官府三成、海軍兩成、都指揮使司代表的陸軍兩成,剩餘三成以每股十貫錢的價格向整個南平州招募股份。

南平州的老百姓可是親眼目睹了貿易公司的利潤情況,都知道這是一隻會下蛋的母雞,對於向整個社會募集的三千股資金,沒用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募集完成。

公司的賬面上一下子就多了三萬兩銀幣的資金,這筆資金貿易公司並沒有全部用來進貨與土人交易,而是拿出一萬兩開始在州城附近尋找適合燒磚的黏土,開始建設磚窯,紅磚在皇帝的默許下,現在已經成了大明的主要建築材料,這種紅磚比起青磚來優點是製作簡單,成本低廉,缺點是沒有青磚結實。

以前老百姓不敢使用紅磚是因為這個顏色容易被官府認定是僭越,搞不好不但房子沒修好,命搭進去了。

朱瞻基登基之後,對於大明百姓的衣食住行格外關心,老百姓吃糠咽菜住茅草屋那是對文官們口中的大明盛世的羞辱。

朱瞻基專門在邸報上宣傳鼓勵百姓使用紅磚建房,一座紅磚房屋不但比茅草土坯房外表美觀,而且更加的堅固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