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宣德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四十二章 考核

華夏大地本來是官吏一體的,官階的高低用石高來區分,比如縣令是秩六百石,縣丞可能就是四百石,縣尉可能就是三百石。

等到了最底層的裡正、父老、裡監門的時候,可能就只能是鬥食吏。這些鬥食吏理論上是可以升到最高級別的萬石大吏,當然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

就像現在的社會理論上所有人都有可能當上國家最高領導人,實際上那是不可能的,不過上升的通道是開啟的,所有秦漢時期是華夏民族戰鬥力最強悍的時代。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官吏分家呢?這就要從東漢的建立說起,劉秀依靠豪強打敗了王莽建立東漢,使得豪強尾大不掉,漸漸形成了門閥。這也是我們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常常聽到什麼四世三公,什麼郡望之家的說法。

這些大門閥左右了朝堂天下,就算是皇帝也不敢輕易得罪這些門閥。到了曹丕篡漢建立曹魏的時候,為了得到門閥的支援,採納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在這一制度下,高門大戶一片狂歡。

也就有了後來的上品無寒士、下品無庶人的說法,無論是上品還是下品都是官老爺,當官是為了享受的,而不是為了做事的。

那麼事總需要有人做吧,於是乎就有了做事打雜的吏,充當吏的都是庶民,什麼是庶民,就是普通的黔首百姓,與士相對。

從此官員就不再以石高來比較官階,而是以品級來比較。不管朝代如何變更小吏的地位卻越來越低,到了滿清時竟然與賤民同等,子孫都不得科舉。

能不能不用這些胥吏呢?根本就不可能,一個大縣:知縣、縣丞、典史、主簿,這是縣衙中的四個有品級的官老爺。主管教育的縣教諭,就是海瑞曾經當過的那個官。

縣有官倉就會有一個到幾個的倉大使,這跟縣城中的官倉數量有關,若是有官庫就會有一個庫大使頂多再算上一個關卡的巡檢司巡檢,滿打滿算十個人左右就已經是一個縣的全部有品級的官員。

指望這十個人能夠管理好幾萬人口的一個縣嗎?那是不可能的,只能用胥吏維持管理。沒有利益這些胥吏憑什麼要聽你官員的話,要知道除了少數幾個是戶部有編制的經制吏,其他的只能叫做白吏或者衙役。

甚至在這些白吏的身邊還會有幫閒,他們既沒有朝廷發給的薪水,又沒有知縣老爺私人掏腰包給的補貼,憑什麼給你幹活。

這就是胥吏為何熱衷盤剝百姓的原因所在,不盤剝百姓他們吃什麼喝什麼?這些胥吏都是本鄉本土的地頭蛇,這些人對本縣的事物門清,一個新來乍到的知縣老爺,一點兒施政經驗都沒有的情況下,不被這些胥吏坑那就怪了。

那麼要如何改變這種對朝廷非常不利的局面呢,要知道每一個州縣依附於官府吃飯的胥吏至少都有上百人,不解決這些人今後的生存問題,想要實施新政改革,非得出大亂子不可。

會議開到午時,會議室外‘全聚德’的掌櫃在門外詢問:“陛下!是否開宴?”

聽到門外的聲音,朱瞻基笑道:“沒想到時間這麼快,都中午了,先祭了五臟廟再說!”

“陛下聖明,臣也餓了!”王二拍著肚皮說道。

“哈!哈!哈!”朱瞻基哈哈大笑道:“朕記得你當年當兵就是為了能吃一頓飽飯,現在不至於吃不飽了吧?”

聽著皇帝的玩笑話,王二也笑著說道:“臣現在好歹也是五品的海關大使,每年的俸祿還是很客觀的,怎麼可能吃不飽?那也太瞧不起陛下給的俸祿了!”

“你們聽聽,這要是他吃不飽,還要怨朕給的俸祿不夠呢!”

眾臣知道皇帝這是跟自己的寵臣開玩笑呢,都附和著跟著笑了起來。

在朱瞻基的堅持下,皇帝的分餐制已經深入眾臣之心,一人一個小几。這種復古的宴飲方式受到文官的推崇,卻不受武臣喜歡,因為大家不坐到一張桌子上不熱鬧。

如今的烤鴨已經成了京城宴飲必上的主菜,下午還要開會,中午的宴會沒有酒,朱瞻基以茶代酒向他的這些核心大臣說道:“諸位愛卿!朕非常感謝諸位愛卿對大明的發展做出的努力,大家辛苦了!”

眾臣趕忙回禮:“這是臣等的本分!”

朱瞻基微笑道:“好一個本分,若是天下官員都能謹守本分,老百姓也不至於過的那麼苦。可見這知易行難,想要知行合一非常的不容易,朕與諸卿還需努力!”

“臣等遵旨!”

午飯後稍微休息了半個時辰,君臣眾人再次回到會議室繼續開會,眾臣都很清楚這一次的會議非比尋常,明年將是新政改革的關鍵一年,只要江南的土地改革能夠順利完成,新政推向全國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會議一開始朱瞻基便問道:“諸位可有解決胥吏的辦法?”

眾臣沉默了一會兒,房山知州況鍾站了起來,躬身行禮道:“臣是小吏出身,可以說最瞭解的心思,臣有大機緣,得到貴人的提攜進入官場,可是大多數人是沒有這個機緣的。

要想解決胥吏的問題,必須要給胥吏出身,只有解決了胥吏的身份問題,讓這些位卑權重的胥吏有上升的空間,才能對胥吏有更多的要求。

民間有句俗語叫‘想讓馬兒跑就得給馬兒吃草’,話糙理不糙,這天下之人大多數都是凡夫俗子,過上體面的日子,是每個人的追求。

臣建議給胥吏身份,取消官吏之分,只要幹得好就能得到升遷,就是升到內閣首輔也不是不可能!”

“諸卿覺得況愛卿的建議如何?”

“臣自身倒是沒有意見,不過改變官吏之分,未來科舉怎麼辦,一個不需要努力讀書的人也能進入衙門,這讓那些刻苦讀書的學子該如何自處。

十年寒窗苦讀出來發現,自己跟一個沒讀過幾本書的人竟然坐在同一位置上,讀書人怎麼可能心服!”楊士奇委婉的表達了反對的意見。

“楊閣老的話下官並不認可,什麼叫十年寒窗苦讀出來不能心服,想要當官你得有真本事,讀再多的書,只能證明你書讀的好,你可以去學堂做教書先生,不見得能當好官。

當官是要做事的,滿嘴的仁義道德,舌綻蓮花,落到實處一無是處,朝廷要這樣的官員何用?陛下!臣建議以後的官員升遷的標準應該是按照政績、操守、年齡進行考核。”唐三任硬邦邦的就給楊士奇頂了回去。

楊士奇尷尬的張了張嘴,終究還是沒有說話,心中哀嘆‘天變了’,以後的官員再想在衙門裡混事當老爺恐怕難了。

朱瞻基對唐三任提出的考核標準很感興趣,不過這標準太過籠統,要有具體的細則才能實施。

“季重!詳細說說!”

“是!”唐三任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陛下!諸位同僚,我大明現在也有京察和考滿制度,然而這些考核多流於形式,甚至還會淪為政敵互相攻擊的手段。

眼下這一套考核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大明官場,新政之後的大明必然會多出很多部門,也會多出大量的官員。

之所以會是這樣,是因為未來的大明官場將會把責任細分,明確各個部門的確切責任,不給各個部門之間互相推諉的機會。

首先要說的就是政績考核,以前的考滿制度,三年一考,評判官員的優劣大致就是三點:第一是賦稅;第二是教化;第三刑獄。

先說賦稅,大明之前的賦稅制度是包稅制,什麼叫做包稅制?比方說房山縣,朝廷給房山定的賦稅是十萬石,那麼只要地方官完成了這十萬石稅收,不管這十萬石是從誰的手上收取的,都算是完成了考核。

至於治下百姓是生是死跟地方官的關係真的不是很大,只要不鬧出官逼民反的事,朝廷才不管黔首百姓過的什麼日子。

再說教化,所謂的教化就是考量一個地方再地方官的任上出了多少秀才,出了幾個舉人,有沒有出一個進士。

至於他們是如何出的,官府從來不會管這些人有沒有錢讀書,所以黔首百姓家裡是很難出一個讀書人改變命運。知識學問依然還是被士紳大戶壟斷,與魏晉九品中正制區別不大,唯一的區別就是士人的劃分不再分什麼上品下品。

最後是刑獄,考核一個地方的刑獄,不是考核刑獄的破案率,而是考核地方官任上出了多少案子,案子越少越優秀,反之就是不合格。

真不知道這樣荒謬的結論是怎麼做出來的,正因為有這樣荒謬的考核制度,地方官非常不願意接手訴訟,甚至會對訴訟者進行各種刁難,造成多少冤案。

如此不為百姓解決切身問題,就造成了地方士紳宗族竊奪了本屬於官府的權力,他們竟然能夠私設公堂,對百姓進行處置,這是對《大明律》極大的挑釁。”

唐三任的話再次將話鋒指向了士紳,甚至還牽涉到了宗族,這一下的打擊面可就擴大到了整個文武的層面,只說士紳武臣覺得並不關自己的事,可以坐在一旁看熱鬧,可是涉及到宗族那就不光是文臣之事,任何都有家族,所謂宗族就是家族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小社會。

保定侯孟瑛打斷唐三任的話說道:“唐大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一個大家之中族長處置犯錯的族人怎麼就成了竊奪朝廷的權力?”

朱瞻基坐直了身子,他知道孟瑛的問話代表著整個大明所有的宗族。宗族問題已經成了家與國之間的較量,若是朝廷勝利,就能打破宗族對百姓的控制,若是失敗,以後再想改變大明宗族至少還要幾百年。

“保定侯!下官有個問題想請教一下,百姓犯了法應該由官府處置,還是由宗族處置?”

“當然是由官府處置!”

“那通姦是不是犯法?”

“當然是!”

“既然是犯法,理應歸官府處置,那為什麼各地都有抓住通姦者沉塘的私刑?《大明律》明確規定通姦者男女之間處以杖刑,犯婦由本夫處置,可以不計前嫌繼續過日子,也可以休妻另娶,可有那一條規定宗族可以草菅人命的,這難道不是侵奪官府權力嗎?”

“就算是宗族因為氣憤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那也是基於義憤,只要朝廷曉以利害,相信各地宗族都是通情達理之人,自然都會擁護朝廷的大政方針。”

唐三任剛想說話反駁,朱瞻基擺手攔住唐三任,說道:“保定侯所言有道理,所謂不能不教而誅,朕應該先曉諭天下,大明域內所有天下百姓有犯法者,必須由官府判處,各地百姓不論是何人,都不得私設刑堂!”

皇帝看似是阻攔唐三任,實際上卻是偏向了唐三任說法。什麼叫做曉諭天下百姓不得私設公堂,這不明擺著在說宗族私設公堂嗎?

不過皇帝既然給了文武臺階下,眾人就不能再糾纏不休,這不準宗族私設公堂提議就這般詭異的透過,再無人質疑,以後若是想要對付宗族,只要調查其有沒有私設公堂便可以進行拿捏。

在目前的大明,宗族還是起到了正面的作用,畢竟大明是一個小農社會,普通百姓抵禦風險的能力很差,國家又不能一下子解決所有百姓的生計問題,宗族透過報團取暖,能夠有效的抵禦天災人禍的風險。

只要宗族在新政中不給朝廷使絆子,對抗新政,朱瞻基並不打算使用暴力手段對付宗族,況且這種事太失民心,就算是再窮的老百姓也不會支援官府去對付他有錢的族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想要打破宗族社會,就得大力發展工業,當一個小家庭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就能很好的生存下去,並不用依託於宗族的庇護,宗族社會自然而然的就會慢慢的瓦解,畢竟宗族社會族長對於普通族人的盤剝也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