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宣德大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六十三章 宴請周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六十三章 宴請周忱

預算會議散會之後,朱瞻基將周忱留了下來,君臣二人在乾清宮擺了四個小菜,一壺京城富貴人家已經開始流行起來的南平州汾酒。

現在能喝上這南平州汾酒的都是非富即貴,畢竟從南平州漂洋過海過來,這麼遠的距離運過來運費就已經比大明一般的酒貴上幾分,更何況還要賺取利潤。

皇帝指著其中一道菜道:"這是京城烤鴨店的廚子新發明出的一道鴨子菜餚,京城周邊如今已經形成了養鴨的風氣,有了食材廚子們就開始琢磨這鴨子怎麼吃,各種新式的吃法就慢慢的發明出來。

這道菜叫江米釀鴨子,主要材料就是鴨子和江米,先把江米上鍋蒸熟,幹筍泡發切片備用,將宰殺好的鴨子,洗淨去除血水,加入黃酒去腥。做完這一切後,將蒸好的江米填入鴨腹之中,盛入一個大碗之中,再把蔥姜蒜這些調料湯汁在鴨身上均勻淋一遍,保證鴨肉入味。

做好這一切之後,便開始上鍋大火燜蒸,直到鴨肉軟爛,入口即化。把大碗中的湯汁去除,澆上高湯幹筍勾出的湯汁,在灑上一點綠色的蔥花或者其他的綠葉點綴,這道菜就做成了。

這樣一道菜做工繁複,差不多要一個多時辰才能做好,根本不適合在尋常百姓中推廣,這樣的一道菜不過是在滿足達官貴人的口腹之慾。"

"陛下仁慈之人臣萬分感佩,不過只要我們君臣一起努力,這樣的菜餚終有一天也能走進尋常百姓人家,即使不能自己做,也能花錢去酒樓裡吃上一頓。"

"恂如說的是!倒是朕著相了,來你我君臣喝一杯,這是弋謙從南平州給朕帶回來的酒,你嚐嚐怎麼樣?"

周忱抿了一口,感覺了一下說道:"入口綿柔,清香撲鼻,倒是有些類似山西的汾酒。"

"確實如此,沒想到恂如對酒還挺有研究的,南平州的移民大多數都是從山西過去的,南平州那個地方又與山西的氣候相仿,移民們就在南平州廣種高粱。

弋謙為了提高移民的收入,讓他們儘快的對南平州有歸屬感,就召集了懂得釀酒之人在南平州使用高粱釀酒,沒想到那地方的水土倒是非常適合釀酒,釀造出的酒不輸於山西的汾酒。

這酒經過來往船隊的宣傳,竟然就出名起來,到南平州的船隻別的不拉,也得拉上幾船這南平州的高粱酒。

南方人喝不慣這北方烈酒,這酒也就在京城周邊流行。京城周邊的有錢人開始追捧起了這南平州的高粱酒,並且還給起了個南平汾酒的名字。"

"臣在五六品的官位上蹉跎了二十年,心中報國之志無出施展,唯有這杯中之物能夠解憂,讓陛下見笑了。弋謙倒是好手段,想必南平州的百姓光是種高粱釀酒就能收穫頗豐了吧!"

"朕確實沒想到,三個派駐海外的官員朕沒想到的最先做出成績的竟然是弋謙,弋謙當初給朕的感覺就是投機分子,被朕壓服才替朕做事。

沒想到在地方上竟然展現出了如此的治政能力,再過五年,只要他一直能保證現有的水準,朕打算讓唐季重跟你搭班子,組建新的內閣,把他拉進內閣成為你們二人的助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皇帝的這話就是給周忱一個承諾,下一屆的中樞內閣必然有他周忱一席之地。能夠如此跟他推心置腹,怎能不讓周忱感動,周忱的眼眶紅了,舉起酒杯向皇帝敬酒道:"臣得陛下知遇之恩,敢不效忠陛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瞻基打斷周忱的話說道:"恂如!朕跟你還有其他近臣都說過,朕要的是你們能夠為大明的前途命運著想,而不是單單為了效忠朕,朕是皇帝,也是個凡人,只要是人就有七情六慾,人能犯的錯誤,朕都可能會犯。

朕希望你們這些近臣更應該指出朕的謬誤,匡扶朕的過失。朕要的是你我君臣攜手打下一個大大的盛世,為後世子孫鋪平邁向前方的道路,說句晦氣的話,就是後世子孫敗家,家底厚實一些,也能多敗幾年!"

"陛下何出此言?大明如今在陛下的引領下,國力蒸蒸日上,就連百姓的生活也是歷代最好的時刻,而且陛下才過而立之年,正是春秋正盛之時,相信陛下會找到一條大明萬世不易的大道。"

朱瞻基微笑道:"恂如不必安慰朕,這天下哪有萬世不易的王朝,朕從來不擔心朱家會不會滅亡,而是擔心華夏陷入三百年輪迴的怪圈出不來。"

周忱知道皇帝在擔心什麼,這個問題君臣二人以前討論過很多次,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天下太平之後,人口就會大量滋生,而土地卻不會變多。只要人口達到一個峰值之後,各種矛盾就會層出不窮,沒有人願意讓自己的子孫受苦,越是土地不夠用的時候,就越是土地兼併最嚴重的時候。

那個時候耕田的人比田多,手握大量土地的貴人就能繼續抬高土地的佃租價格,讓普通百姓一年辛苦到頭來還是勉強餬口。一旦有個天災人禍,要麼賣兒賣女,要麼就得背井離鄉選擇當流民乞活。

這個時候一些鄉下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能夠解決的辦法就只有自己餓死,或者揭竿而起去搶大戶求活。

君臣二人做過推演,即使朝廷一直保證清廉,土地兼併控制到最好水平,依然擋不住鄉村人口太多而造成的社會崩塌。

想要保證人口的增加而不會出現人地失衡,能走的路並不多,最好走的一步就是拓展百姓的生存空間,將人口多的地方的百姓遷徙一部分出來,遷徙到人少的地方。這需要大明有強大的國力,保證新拓展的土地能夠控制在大明的手中,不然一旦無法控制,遷徙過去的百姓有可能就會成為當地人屠殺的物件。

或者是讓更多的百姓從事非農業的營生,保證鄉村土地的足夠充裕,可是這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因為土地的產出並不會變多,從事非農業營生之人便成了單純的糧食消耗者。只要不能提高糧食的總產量,人地矛盾就始終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陛下!您是不是認為即使如我們現在這樣大力發展工商業、發展貿易、遷徙人口,依然擋不住有一天社會秩序的崩塌?"周忱感覺皇帝似乎有些悲觀。

"恂如!工業也不是萬能的,貿易更是如此,有些東西不是我們想買就能買得到的,比如糧食,現在是南洋各個小國糧食富裕,可以向我們出口,一旦他們自己的糧食都不夠用的時候,我們還能買到糧食嗎?

別忘了我們人口增長的同時,他們的人口也在不斷增長,在沒有戰爭消耗的情況下,人口總是會不斷增長的。土地兼併也是大勢所趨,就如太史公書說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逐利是人之本性。

儒家的虛偽就在於,既要逐利還要恥於言利,這樣矛盾扭曲的思想,才是儒家越來越僵化的根本原因。

想要改變興亡周期率,確保華夏一直能夠強盛下去,那就要不斷的超越自我,一方面超越我們儒家的理論基礎,儒家畢竟是存在於華夏兩千年經久不衰的學問,這麼長的時間屹立不倒,肯定是一種非常先進的學問,我們要做的是摒棄儒學中一些故步自封的理論,改良儒學使其能夠助力華夏的發展。

透過改良儒學,讓其他實學能夠在大明蓬勃發展,並給予實學更高的社會地位,這也是朕強調一些部門必須是專業學科出身。只有實學得到尊重,讓鑽研實學之人活的有尊嚴、有地位,社會的進步實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絕對不是儒家一句奇技淫巧就能概括的。

當工業和實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一定會催生一場農業大變革,機械取代人力耕作會是未來的大勢所趨。只有大農場形式才能催生這種機械耕作,小農經濟沒有機械耕作的土壤。

基於這一點,你在奏疏中所提到的將官田均分給普通百姓,朕是不同意的,均分土地只能是治標不治本,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用不了多少年,這土地該被兼併還是一樣被兼併,江南的官田同樣要按照千畝左右的規模進行拍賣,原本佃租土地的百姓,你那上海工業區不是缺人嗎?這可是現成的人手。

明年江南土地改革的擔子可就全壓在了你的肩上,一旦開始推行新政,江南不知道會有多少人想著要你的命。你南下的時候,朕會安排石亨率領一個協的羽林軍為你保駕護航。

到時候山東政務學堂的畢業生,也任你挑選。遇到阻力之後要想辦法找到他們的弱點,而不是跟他們對著強幹,這樣容易激化矛盾。

你要知道,一些投獻土地的百姓新政對他們也是造成損害的,這些人將是被士紳大戶推出來反對新政的主力,要想辦法分化這一批人。"

周忱靜靜的聽著皇帝的囑咐,這才明白自己的奏疏皇帝並沒有給自己回覆的原因。皇帝這樣當面給他解釋不同意分給百姓的原因,是給了最大的面子。

對於新政的要領,這些年周忱可沒閒著,皇帝在山東的推行新政的方法那也是看的明明白白,他也知道山東推行新政藉助了造反的推波助瀾,要比在江南各地容易的多。

不過皇帝在山東的新政那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有很多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發生。整個山東新政推行下來足足用了兩三年的時間,這才基本完成。

南北直隸與閩浙的新政推行肯定不能這麼慢的速度進行鋪開,如今已經是宣德八年底,周忱能夠感覺的到皇帝的迫切性,他不知道皇帝在擔心什麼。

可是朱瞻基卻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擔心什麼,明年就是宣德九年,再過一年的時間,按照歷史上的那個節點,自己已經距離死亡越來越近。

他要在自己'駕崩';之前將這一切佈置好,未來朱祁鈺登基之後,就能按部就班的按照既有的步調前進,即使有所反覆,新政條件下,新的利益集團已經慢慢崛起,肯定不會甘於就這樣被儒家欺壓。

可是這些話他卻不能跟任何人講,不然人家會認為他是神經病,登基之後為了控制自己的體重和提高自己的免疫能力,朱瞻基刻意加強了鍛鍊以及保證飲食健康。

雖然說皇帝的壽命普遍不高,但是三十多歲就掛掉的皇帝也算是短命鬼了。只要熬過宣德十年這個坎兒,自己就算改變了原本的歷史。

至於自己能活多少年已經不再重要,只要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儘量將大明的未來佈局好就好。明年開始,朱祁鈺的教育也應該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了。

君臣二人一頓飯吃了很長時間,談了很多關於新政的問題,朱瞻基本身就有很高的人格魅力,再配合著擁有後世平等的思想,讓與皇帝長時間沒有見面的周忱絲毫沒有感覺到拘束的感覺,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相識時的那個茶樓。

天色不早,帶著幾分酒意的周忱起身告退,出宮之後回到自己落腳的客棧,斜靠在榻上想著與皇帝相談甚歡的過程,嘴角不由輕輕向上,一抹笑容掛在了臉上。

這時候門外傳來了腳步聲,就聽一個聲音喊道:"周恂如,趕緊出來迎接貴客!"

周忱一聽聲音便知道這是唐三任,趕緊開啟房門出來迎接,只見門外唐三任、王仲義、李擎、郭宜林,還有胡元澄和兒子黎叔林都站在門外。

頓時驚喜萬分,趕緊招呼著眾人進門,卻被唐三任一把扯住袖子說道:"你周恂如在皇帝那裡吃了酒,我等兄弟為了等你可是水米未進呢,你說怎麼辦吧?"

"諸位稍等片刻,某收拾一下,今天忱做東,我們兄弟不醉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