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從零開始的星球開拓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零五章 自體複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零五章 自體複製

攻關註定是漫長的,幸好外部環境給他們留了不少時間,除去自體復制技術,剩餘的技術要麼是有所突破的,要麼是有跡可循的,實際上沒有那麼的虛無縹緲,全部有機會在短時間內解決。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按照曹川的推算,最多三個月時間,他們將把一系列的技術整合完畢,弄出一批原型。不知道自己這邊進展如何?起碼按照規則模擬進度看,他發現,想要徹底完成還是相當花時間的。

“差不多過去10天時間了嗎?這是迄今為止最長的一次規則模擬吧。”曹川自言自語,在他面前繪製有好幾張圖紙,都是一些概念產物,能給予他一定的思路,可想要達成他的期望還有距離。”

實際上,他那天的言論還是有所保留的,什麼製造一臺母機來生產全部的無人單位,如果真的有的話,顯然的,母機的擴展性會受到制約,萬一存在問題,更有可能得徹底推翻原有設計。

是的,擴展性可能是母機設計思路的唯一缺陷,好像是人類永遠只能生下人類,不可能生下別的,這算是一種保護的需要,不能完全說是錯的,但是在第二世代無人單位尚未成熟的條件下,這樣鎖死自己無疑是自尋死路。

所以他真正要的是藉助自體復制技術,亦或說是自體複製概念,製造一個高精尖的聯合生產車間,包含具備多種功能的生產裝置,彼此獨立,保持無人單位生產效率的同時,也能應對變化,提供可調整空間。

至於聯合生產車間的自體複製顯然暫時是不需要的,就好像是蜂群當中的女王蜂,女王蜂足以存在足夠長的時間,為什麼不讓人類自己來生產聯合生產車間?

在面積近千平方米的工廠內,擺放了大批量裝置,功能涉及到傳感器製造,資源熔鍊,晶圓製造,晶片濁刻,彈藥製造,引擎製造,裝配機械臂,還有機器人等等..實際上,光是這麼一個綜合體,已經算是滿足自體複製的基本條件,他顯然要的不是這樣粗糙的拼湊玩意,只會帶來更大的成本,風險進而人為的參與,根本跟自體複製沒有關係。

曹川之所以把這些東西擺在這,只因為他相信,透過對這些裝置進行自動化與整合,將達成自己的目標。

比較好做的是自動化,之所以生產裝置依舊需要人參與的緣故,大部分是外部環境不穩定導致的,如果有辦法提升裝置的工藝水準,包括真空無塵,使用更加堅固耐用的生產材料,更加高的工藝級別就能解決問題。

經過規則模擬,曹川腦海中多出幾張新的裝置圖紙,確信這些生產裝置有辦法保持連續幾個月生產製造,甚至是連續幾年都不出問題。

一臺永遠不會壞的機器,就用不到人的參與,從而達成自動化的目標。

然後,他考慮的是對裝置整合,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節省空間,降低成本,因為有兼顧擴展性的原因存在,這個過程一下子變得難做起來。

這也是人類工業化程序中,從來沒有誕生出一個製造出一切的萬能機器的原因,許多生產裝置分分合合,因為分有分的好處,可以保持足夠高的擴展性,合有合的好處,可以提升效率,節省空間,降低成本,好在維持住一個完整的無人單位生產體系,過程中究竟什麼生產裝置能分開,什麼生產裝置得整合,都是隨意的根據實際的需要。

拿過來幾樣研究部門給出的第二世代無人單位的樣品,曹川進行規則模擬不是沒有方法論,按照領域,生產流程進行劃分是最為簡單直接的,不過得對照現實的無人單位才可以具體確定。

不過這裡也存在一個新的問題,哪怕是現實的無人單位,如果不具備典型性,則是同樣沒有意義,因為一旦無人單位的設計改變,聯合生產車間也得改。

事情又回到要怎麼弄出成熟的第二世代無人單位方面,但是,第二世代無人單位肯定又得兼顧聯合生產車間的設計,要是弄出的無人單位聯合生產車間完全沒法造怎麼辦?

得首先知道聯合生產車間的設計才好設計第二世代無人單位。

這種矛盾的互為前置條件的關係,在生命範疇是透過不斷的迭代解決的,現在,曹川是透過一次次的最佳化完成的。

不管怎麼樣,先按照當前已有的無人單位圖紙來,再設計出相應的聯合生產車間圖紙,反正沒有量產化,永遠不用擔心成本。

有了這樣一套思路的指導,後面的規則模擬順利的多,根本是一項項小而雜的專案,每次持續幾分鐘,幾小時,累積起來便佔用他大量的時間。

“材料生產階段,熔鍊,研磨,篩選,催化,加工,塑形的裝置是非常有必要進行整合的。組合起來,將解決大部分材料的加工問題,算是一個突破,不光是用在無人單位製造,稍加改造還可以用在飛船,建築,武器裝備的生產。”

“晶片製造的流程同樣可以進行整合,像是intel,英偉達,高通等等公司內部,聯合晶片製造解決方案也是相當的成熟,如果產品成熟,10年,20年內不會被淘汰,為什麼不整合在一起呢?”

“傳感器製造…”

“人工智慧植入…”

就這樣,沒多久,偌大的工廠就變得空曠許多,幾十種裝置經過不斷整合,終於變為幾個功能區分更為明顯的多功能生產裝置。

初步的聯合生產車間被弄了出來,規模大約是500平方米,具備生產21種無人單位的能力,可以採集超過100種的常規礦物,還支援一定程度軟體,硬體層面的升級改造,在零下100攝氏度到正100攝氏度的環境下穩定運作超過100年,產能大致為500臺無人攻擊機/月。

除去聯合生產車間,作為搭配,還有初始的5臺第二世代的工程車與5臺第二世代的採礦,一套組合才算是初步達到的自體複製的要求。

“像是在玩即時戰略遊戲,比如《紅色警戒》,《星際爭霸》嗎?”曹川暗想著,再跟攻關團隊們製造出的樣品進行相互印證,他很快又發現了不少新問題,接著進行最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