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四回蔣尋求中蘇再結盟宋假意華北行自治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四回蔣尋求中蘇再結盟宋假意華北行自治

第十四回蔣尋求中蘇再結盟

宋假意華北行自治

19年長城抗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將觸角伸到華北,滅亡中國的野心昭然若揭,蔣介石便開始從國際大局勢上謀劃對日戰略。在他認為,一旦與日本展開全面戰爭,可能的盟友只有蘇聯,因此恢復和加強與蘇聯的關係顯得十分重要,當然這裡面必然會牽涉到中共問題。194年月1日,蔣介石在江西指揮大軍進攻中央蘇區紅軍之時,國民黨北平分會參謀長楊傑率軍官考察團抵達莫斯科。

0年代後期,國際形勢十分險惡,爆發新的世界大戰的危險日益明顯。從194年到196年,日本的軍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比例從4.4%增加至70%;德國的軍費從1%增加到67%;義大利的軍費也從0%增加至5%。面對這種情況,斯大林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他相信戰爭已經迫在眉睫,蘇聯在東西兩方面受到威脅,而且很可能在它還未來得及準備好之前,大戰就爆發了。19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中國東北,在遠東給蘇聯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此時蘇日兩國關係非常緊張,兩國都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蘇聯調兵遣將,制訂計劃在遠東發展工業以加強國防。斯大林雖然固守中立,拒絕同英國和美國合作反對日本。但真心話是希望中國強硬起來,頂住日本的侵略,最終將日本拖在中國戰場上,使其無法也無力向蘇聯攻擊。因此,楊傑的到訪,正是斯大林所需要的,他必須支援中國,支援蔣介石對日強硬,堅持抗戰。客觀地說,中國的抗日也是為蘇聯的安全提供保障。

月7日結束訪問,蘇聯副外交部長索科尼柯夫告訴楊傑,蘇對日作戰有把握,擊敗日本後必將東北歸還中國;中國對日態度應堅決,中蘇應合作。楊傑回國後,將蘇聯的態度向蔣介石報告。

194年10月16日,蔣介石的私人代表蔣廷黻到達莫斯科,開始尋求恢復與蘇聯中斷的關係。他帶去蔣介石提出的兩個問題:

一是中蘇之間有一系列共同利益,如果蘇聯的利益和地位受到打擊,也就是對中國利益和地位的打擊,不知蘇聯政府是否抱有同感?

二是197年至199年間,中蘇關系破裂時,蔣介石是中國領導,這個事實,是否會影響到中蘇關系的發展?

蘇聯方面的回答令蔣介石感到寬慰:蘇聯對發展同中國的關係,沒有任何懷疑。蘇聯在同中國起領導作用的蔣介石的關係方面,“不是從回憶過去的感情出發”,蘇聯“也像尊敬其他對我們友好的領導人一樣尊敬他,任何個人因素,任何成見都不能影響我們的這個立場”。

蔣介石伸出橄欖枝,中蘇迅速恢復大使關係,鄧文儀為駐蘇武官,當駐蘇大使顏惠慶到達莫斯科時,國際媒體這樣評論:他真是一個策略專家。派去恢復正常外交關係的大使竟然由一個京劇團陪同。他先讓張學良開槍叫蘇聯人品嚐中國子彈,然後又請梅蘭芳唱戲叫蘇聯人領略中國藝術。

共產國際和蘇聯此時也在變。共產國際的主要工作,由反對社會民主黨轉變為結成反法西斯統一戰線。194年9月,蘇聯參加了國際聯盟。在這種情況下,蘇聯政府不得不採取非常靈活的外交政策,以擺脫其孤立地位。同時不僅在道義上支援已經成為侵略犧牲的愛好和平的國家,而且給予它們實際援助。

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也在變,他在尋求國際上的支援和國內的統一。10月18日,蔣介石在孔祥熙官邸會見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提出希望同蘇聯簽訂“真正促成中蘇間的真誠關係和能夠保障遠東和平”的協定。鮑格莫洛夫得出結論,蔣介石指的是秘密軍事協定。

11月,孔祥熙根據蔣的旨意,向鮑格莫洛夫詢問:如果中國政府被迫武裝抗日,透過海路無法獲得軍需物資,能否經新疆從蘇聯方面得到軍需品?

蘇聯副外長斯托莫尼雅科夫,於11月19日通知鮑格莫洛夫,蘇聯政府同意賣給中國軍用品,請他就此通知中國政府。

195年5月,蔣介石又指示顏惠慶向蘇方表示,一旦蘇日戰爭爆發,中國軍隊支援蘇聯。197年4月,孫科與鮑格莫洛夫就蘇聯援華方式進行會談,會談結果,蘇聯答應以戰爭貸款方式向中國提供軍事裝備,且利息率優惠。

中蘇關系的改善,為中國抗日戰爭創造了一個極為有利的周邊國際環境。蘇聯以武器貸款的方式向中國提供軍事援助,對中國的抗戰是個巨大的支援。

謀取歐美國家的經濟援助也是中國外交的重要方面。中國經濟落後,國民政府難以進行充分有效的戰爭準備。蔣介石曾坦誠說:“就是日本人讓我們來儘量準備國防,我們人力和財力哪裡趕得上呢?”於是國民黨政府便利用帝國主義在華矛盾衝突,多方尋求歐美國家的經濟援助。

長城抗戰失敗後,國民黨政府開始與歐美主要國家加緊聯絡,195年,宋子文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會談,試探美國的態度。華北事變後,中國銀行董事長陳甫等人再次抵美,希望取得美國對中國幣制改革的支援,其結果簽訂了“中美白銀協定”。

195年1月,蔣介石派鐵道部長張家傲,赴歐洲各國進行鐵路投資談判,從196年起,先後與德、英、比、捷、法等國,簽訂了數筆鐵路貸款協定,據統計,從196年到19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國民政府與歐洲各國簽訂的鐵路貸款高達1.57億美元,對中華民族的抗日是有利的。

此外還與歐洲各國達成多筆其他各種借款協定:197年春,孔祥熙訪問歐洲,與荷蘭孟德宋公司達成中國銀行信用貸款100萬荷幣;從法國銀行團分別取得中央銀行調整金融借款億法郎,購置軍用飛機貸款1.億法郎;與捷克司各達公司達成購買飛機、工業原料借款1000萬鎊等多筆借款協定。後因抗戰全面爆發,這些和約未能全部兌現。

197年春,日本極力與英、美拉近關係。由於日德簽訂**條約,使英國擔心日本利用這一條約既對付蘇聯,也對付英國。故而幻想透過談判“重開遠東新政”,與日本協調關係。

日英接近,引起了國民政府的不安。國民政府為加強中英關系,孤立日本,先後派出中國參加英國國王加冕特使孔祥熙、翁文灝等赴英,商洽中英關系。

美國在中國的競爭,此時處於劣勢地位,對日本企圖限制其在中國的發展表示不滿。一再警告日本,不得危害美國在華利益,強調尊重中國的主權,保障門戶開放政策的實行。國民政府為爭取英、美援助,也進一步密切與美國的關係。

5月19日,中美無線電話開通典禮在上海舉行,兩國關係向前發展。

對日本侵華勢力採取拖延政策,是國民政府的應對政策之一。這是一項十分艱難的工作,一方面國內民眾抗日激情高漲;另一方面中國抗日的各項準備工作,沒有實質方面的進展。

日本侵華勢力露骨地宣稱,“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便是建立一個新的華北政權”,195年1月4日,日本關東軍召開大連會議,決定華北問題必須整個解決,要扶植能夠忠實貫徹日本要求的誠實的政權,意圖扶持傀儡。

最初,日方曾希望扶植一些失意軍閥,如段祺瑞、吳佩孚、孫傳芳之流。但均未奏效。接著,把目標對準了華北地方實力派人物,他們首先看中的是閻錫山和韓復榘。蔣介石為了拉攏他們,尤其是穩住閻錫山,在由成都返回南京出席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時,特意繞道太原,向閻錫山表示慰問和安撫。閻錫山決定到南京出席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表示服從中央。

195年上半年,在中日“親善”、“提攜”的幌子下,日本加速了分離華北的行動,先後製造了張北事件、察東事件等,迫使國民政府察哈爾省民政廳長秦德純,與日軍代表土肥原簽訂了《秦土協定》。7月,國民政府代表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梅津美治郎訂立了《何梅協定》,喪失了中國在河北和察哈爾的大部分主權。

195年10月,日本駐天津領事致函宋哲元,要求其迅速取締妨礙“自治”的機構,拘捕“反日分子”,在施加壓力的同時,又許以“華北自治政府首腦”的職位,對宋哲元進行試探和引誘。11月,土肥原要求宋哲元於11月0日前宣佈“自治”,否則日軍將採取武力行動。

此前,蔣介石迭電宋哲元,軟硬兼施,既鼓勵宋忍辱負重,無論如何要頂住壓力與日方周旋;又警告宋不得“自生異動”,一切聽從中央。但卻不提任何具體有效辦法,讓宋哲元自己想辦法。

11日,精明的宋哲元發出“直電”,公開要求國民政府“當機立斷,實施憲政”,流露出對中央的不滿。與此同時,關東軍第1混成旅團迅速集中,準備動用武力進攻華北,時局十分危急。蔣在16日電示宋哲元,應堅忍鎮定,以申正氣,認為“國家興亡,吾人成敗,皆在此一舉”,希望宋哲元以不撓之精神,不卑不亢地與日周旋。

緊接著,蔣介石派出對日私人顧問張季鸞赴華北探聽虛實,觀察動向。同時,國民政府借在南京附近舉行大演習,向江蘇、安徽、河南等地增派軍隊,集中了幾個師的中央軍,緩緩北調。

日軍不吃蔣介石這一套,立即做出強烈反應,集結了6個空軍中隊,擺出迎戰姿態。

期間,宋哲元致電蔣介石表示,由於日本方面的壓迫,他將不得不在11月0日至日之間宣佈自治。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事實上蔣介石已於19日透過秘密途徑獲悉,日本內部對於華北自治方案存在爭議,有傾向於“自治運動”應循序漸進,“避免要求過高”的意見存在。蔣感覺事有所圖,當晚便電示宋哲元,要求宋詳察敵情,堅忍主持,以救黨國。

此時平津形勢岌岌可危,9日晚,宋哲元又電告蔣介石平津危迫情勢,請求中央速速採取行動。

眼看華北局勢惡化,已呈朝不保夕之勢,蔣急忙於6日密派劉健群北上,防止宋哲元危難關頭勢力不支,立場有變。11月0日,蔣不顧日方反對,又派出何應欽北上“體察情勢,負責處理”。

日方唯恐何應欽來了之後,宋哲元會因此而靠近南京政府,力加排斥。宋哲元等人因地盤、權力因素,對何的到來反應冷淡。何應欽權衡之下,採取了中央在何出發前所設計方案,允許宋哲元組織冀察政務委員會。1月1日,國民政府明令由宋哲元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同一天,又正式宣佈宋哲元兼任河北省主席。

冀察政務委員會,是日本侵略勢力與國民黨政府方面,在彼此都無法實現自身目的的情況下,相互妥協的產物。國民政府方面既不甘心拱手將華北五省讓出,又不能對該地區實行有效控制,無奈之下做出的選擇。

駐華北的第9軍,軍長宋哲元及其將領們處於中日矛盾最尖銳的焦點上,同時成了南京、日本、以及中共同時關注的焦點。

第9軍走了一段兩邊取得利益的道路。對日本表示友好,給日本政治、經濟、軍事活動一些方便條件,日本給了他們一些武器,並派軍官充當顧問。對南京一再表示服從,以受日軍壓迫為名,向中央要編制、要裝備、要軍餉、要修築國防工事經費等等。經南京政府批准,第9軍擴編了4個混成旅,得到一些裝備,領到了50萬元國防事業費。9軍的動向直接影響華北的安全,全國抗日浪潮的不斷高漲,限制了宋哲元與日本關係的過分密切。9軍是有抗日傳統的部隊,面對日本侵略,南京政府也絕對不容許他們倒向日本。

197年春,日軍在天津一帶頻頻演習,第9軍在天津民眾的強烈要求下,也分別在北平紅山口地區、保定地區舉行軍事演習,並邀請北平學生參加。在南苑舉辦暑期學生軍訓,有1000多名女學生參加,共X黨員張克俠、馮洪國等,都參加了軍訓的領導或訓練工作。“七.七”事變前,第7師駐守北平,師長馮治安任河北省主席;第1師主力駐紮任丘、保定之間,一部駐南苑,師長趙登禹兼任河北省保安司令;第8師駐天津附近,師長張自忠兼任天津市長;第14師駐防察哈爾,師長劉汝明兼任省主席。

宋哲元這個左右受制的地方實力派,在抗拒日本分離行徑,維護中國領土的過程中,頂住了各方面的壓力,保持了民族氣節,使得日本透過誘降宋哲元來控制華北的企圖落空。從而使蔣介石拖延時間以進行抗戰準備得以實現。客觀上延緩了日本對華侵略,也延緩了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大規模戰爭的時間,對後來的盟國蘇聯及英美都產生了有利的影響。

其後開始的全面抗戰中,宋哲元部出現了許多優秀將領:如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馮治安等。

就在宋哲元與日本侵略勢力周旋的同時,中國國內的局勢也在發生著急劇變化,這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