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回挾溥儀建偽滿洲國侵上海遭堅決抵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回挾溥儀建偽滿洲國侵上海遭堅決抵抗

第三回挾溥儀建偽滿洲國侵上海遭堅決抵抗

從日本近代歷史看,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成立,即實行“強兵為富國之本”國策。首先著手全面的兵制改革,政府認為開設軍校培養軍官為當務之急。日本是帝制國家,故對德國甚為欣賞,決計在軍事上以德為師,改取德式體制。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對國民強制進行軍國主義教育,企圖把全國變成一個大兵營,把國民變成“肉彈”,甚至把日俄戰爭中,因沉船堵塞旅順口而喪生的廣瀨武夫捧為“軍神”,把一味蠻幹,強迫士兵實行“肉彈”攻擊,驅使眾多日本軍人,以鮮血和白骨填平天皇制軍國主義慾望,造成巨大傷亡的屠夫乃木希典捧為“聖將”。

在日本侵略擴張活動中,日本法西斯勢力起了極大的作用。各種法西斯組織在經濟危機中紛紛出籠,他們在煽動侵略擴張的同時,竭力在日本建立法西斯獨裁,不惜製造一系列暗殺、政變等流血事件,來推動日本國家的法西斯化。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得逞後,法西斯軍人身價倍增,法西斯勢力空前增強。19年初,法西斯組織“血盟團”和少壯軍官勾結,刺殺了前藏相井上準之助和三井財閥的最高負責人團琢磨。同年5月15日,一批法西斯軍官發動政變,刺殺首相犬養毅,襲擊了政府、政黨和重要機關以及重要的金融機構。他們搞政變,是為在日本建立法西斯**、推行戰爭政策掃清道路。

日本侵佔中國東三省後,面對國際和中國人民的反對,它開始在東北尋找其傀儡,達到完全佔領並從中國分裂出去的目的。191年1月至19年1月間,日寇板垣徵四郎、土肥原、本莊繁等要人紛紛出動,網羅了漢奸趙仲仁、韓雲階、張景惠等,倡道“聯省自治。”同時,以這些漢奸牽線、合謀,對黑龍江省馬占山進行種種誘降活動。

19年月16日,馬占山飛瀋陽參加所謂“聯省自治”會議,即東北四巨頭張景惠、藏式毅、熙洽、馬占山會議,會議在日本帝國主義授意下,決定成立偽東北行政委員會。張景惠任偽委員長,馬占山任偽黑龍江省省長,藏式毅任偽奉天省省長,熙洽任偽吉林省省長,湯玉麟任偽熱河省省主席。並在當天起草了所謂《獨立宣言》,馬占山託病沒有在上面簽字。

在拼湊漢奸成立所謂的“聯省自治”的同時,日本帝國主義為控制東北,開始籌劃在東北建立偽政權組織。他們設想建立一個受日本支援的“以東北四省與蒙古為領域,以宣統皇帝為首領”的忠於日本的傀儡政權。為此,在關東軍特務頭子土肥原的策劃下,191年11月,日本人將前清廢帝溥儀從天津挾持到旅順。

18日,關東軍利用偽東北行政委員會,發表了“滿蒙新國家獨立宣言”。宣言稱“從此與黨國政府脫離關係,東北省區完全獨立”。5日,正式改名為“滿洲國”。年號“大同”,改用新五色“國旗”。以長春為“首都”,改名新京。以溥儀為執政。

月1日,發表所謂《滿洲建國宣言》,偽滿洲政府公佈了《中央政府組織法》及《維持公安律》。8日,溥儀在日本人的保護下,由旅順到達長春,次日便舉行就職典禮。隨後,根據日本關東軍的提名,任命鄭孝胥等一批軍閥和漢奸,充任政府各級官吏。日本人井德三任國務總務廳總務長官,凡有命令,必須經該廳簽字蓋章方能生效,否則不能執行。坂谷喜一任財政部總務司長,大橋忠一任外交總務司長,三谷清任奉天省警務廳長。日本人實際掌握了偽滿洲國的全部權力。偽滿洲國還宣佈所謂的鹽稅獨立,並接管大連、營口、安東、哈爾濱、琿春等海關。

9月9日,日本內閣正式透過承認偽滿洲國。1日,日本樞密院透過承認偽滿洲國案。15日,偽滿洲國與日本政府簽訂《日滿議定書》,日本政府發表聲明,正式承認偽滿洲國。

194年月1日,“滿洲國”改稱“滿洲帝國”,年號改為“康德”。溥儀改稱皇帝。鄭孝胥由國務總理改稱總理大臣,中央行政體制改稱君主立憲制,地方行政體制繼續採取“分治”政策。

日本帝國主義吞併東三省以後,野心大增,緊接著開始在上海制造事端,挑起衝突,企圖侵佔上海,形成南北夾擊之勢,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19年1月間,日本帝國主義部署了以上海為中心,壓制抗日運動和進行軍事侵略的陰謀,派遣軍艦0餘艘和登陸部隊數千人,進佔上海。透過駐軍唆使所謂“居留民”集會遊行,搗毀了虹口北四川路的一些中國商店。閘北區還發生5名日本僧人和三友實業社工人歐打衝突事件。日方便藉此尋釁。

在製造藉口的同時,日本領事村井向上海市政府提出了道歉、懲兇、賠償、取締抗日運動等四項無理要求。並於1月6日,發出所謂《哀的美敦書》,限令中國方面48小時內作出圓滿的答覆,否則日軍就要自由行動。

上海市長吳鐵城在向蔣、汪請示後,向日方屈服,完全接受了日方條件。然而,日本野心並非只此,6日晚,日本艦隊司令鹽澤幸一,發出了另一個以保護日僑為名的通牒,限令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立即退出閘北,將此地讓與日軍進駐。

在戰爭烏雲籠罩著黃埔江畔的嚴峻形勢下,國民政府對日一味投降退讓,告誡第十九路軍“不得擅自行動”。但蔡光鼐總指揮、蔡廷鍇軍長及十九路軍全體官兵,面對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義憤填膺。他們在全國民眾的聲援下,決心為保國土,與日寇血戰到底。

正當十九路軍將士準備應付事變之際,6日下午1時,軍政部長何應欽抵達上海,約蔡廷鍇在張靜江的公館相會。何對蔡說:“近日上海日方無理要求,要我十九路軍撤退0公里,政府本應拒絕,可如此勢必引起日方戰火。現國力未充,為儲存國力起見,只好忍辱負重,以外交途徑解決。擬令十九路軍於最短的時間內,撤防到南翔以西地區,重新佈防,望兄遵照中央旨意,下令執行。”

蔡廷鍇對政府的軟弱態度甚為不滿,如今聽了何應欽的話,更是憤悶。但又不能不服從軍令,便回答說:“敬公,自本軍到滬之後,軍紀甚嚴,滬上各界,均反映甚好。今中央下令後撤,我軍當然要執行,但最好不要在日方威脅之下動作,中央可否將我軍調往他處,我等絕對服從。”

何應欽未置可否,授完旨意,便匆匆離開。

此時,蔣介石雖被迫下野,實際上仍然操縱南京政府的重大政策。他授意張靜江找蔡廷鍇談話,以阻止抗日,張的勸說遭到蔡廷鍇的嚴詞拒絕。蔣即密令憲兵第6團於8日趕到上海,準備接替閘北防務。

8日晚,敵情非常嚴重,情報表明,日軍已決心發動進攻。駐防閘北的第78師張君崇團官兵,接到移防命令時,群情難扼,不肯交防,而接防部隊也僅到達一營兵力。鑑於這一危急情況,蔡廷鍇軍長請示蔣光鼐總指揮,他們斷然改變了上鋒的命令,決定推遲交防。

當晚時0分,日本侵略軍在裝甲車掩護下,悍然向閘北中國駐軍發起進攻。蔡廷鍇接報後,立即下令:“堅決抵抗!”

頓時,閘北方向槍聲大作,“一.二八”抗戰開始了。

當閘北槍聲響起後,蔣光鼐來到軍部,同蔡廷鍇一起抵龍華司令部,找上海警備司令戴戢共商防禦日寇進攻之策。當即,這三位上海的最高指揮官連夜步行,急至真茹車站,設立了臨時指揮部。並電令駐鎮江、蘇州、常州的後方部隊,火速向上海開進。

整整一夜,上海市區各處槍聲不斷。十九路軍各級指揮官,紛紛表現出特殊的勇敢,指揮戰士們衝鋒陷陣,沉著應戰,炸燬了日軍鐵甲車5輛。天明之時,日軍出動飛機,低飛到1000米低空,向十九路軍陣地狂轟濫炸,企圖突破閘北防線。十九路軍英勇抗擊,日軍連連受挫,損失嚴重。

日軍進攻沒有得手,9日晚8點,透過英、法、美各國領事,向中方提出停戰要求。這是日本的緩兵之計,蔣、蔡二位將軍想到,自己的軍隊也需要調整,便接受了這個要求。隨即命令前線各部隊停止戰鬥,嚴密戒備。同時將原駐鎮江以東的第60師調到南翔、真茹一帶,將第61師調到上海,原在上海的第78師全部投入前線,加強防禦,隨時準備消滅敵人。

就在這天,十九路軍向全國各界發出通電,電雲:

“暴日佔我東三省,版圖變色,國族垂之!最近更在上海殺人放火,浪人四出,世界卑劣兇暴之舉動,無所不至。而炮艦紛來,陸戰隊全數登岸,竟於二十八日夜11時0分,公然在上海閘北侵我防線,業已接火。光鼐等分屬軍人,惟知正當防衛,捍患守土,是其天職,尺土寸草,不能放棄。為救國保種而抗日,雖犧牲至一卒一彈,絕不退縮,不喪中華民國軍人之人格。此志此心,可質天日而昭世界。炎黃祖宗在天之靈,實式憑之!”

十九路軍將士抗擊日寇的壯舉,鼓舞了上海和全國人民。上海各界紛紛派代表前往十九路軍各部隊慰問。1月0日上午,宋慶齡、何香凝到真茹進行勞軍。時天降大雪,二位夫人見士兵仍穿單衣、夾衣,在寒風中發抖,當即回滬發動捐制棉衣運動,5天時間捐制棉衣萬套,同時籌設了幾十個傷兵醫院。許多青年愛國學生,投筆從戎,與十九路軍官兵並肩作戰。在愛國民眾支援下,十九路軍士氣大增。

0日,日本艘巡洋艦、4艘驅逐艦、艘航空母艦及陸戰隊5千人到達上海。日軍增援後,置停火諾言於不顧,於1日晚再次向閘北十九路軍防地發動猛攻,雙方再次激戰。月1日,蔣光鼐親臨閘北前線指揮作戰,打退日寇的多次進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日軍自1月8日發動進攻後,整整一個星期,沒能突破閘北範圍。月4日,日軍開始第一次總攻,戰火蔓延到江灣、吳淞一帶,各線均展開了激戰。在閘北方面進攻的日軍被擊退,吳淞屹然無恙,江灣一個聯隊的日軍被我包圍殲滅。我軍乘勝反攻,各線激戰達9小時之久,完全粉碎了日寇的這次總攻。日軍司令鹽澤幸一,因失敗而被免職,調回日本國內。

接替鹽澤幸一到上海的是日本海軍第三艦隊司令野村。野村到上海後,日軍陸續增援,海陸空軍增兵萬餘。月11日,野村對西方記者說:“日軍在吳淞踏平華軍之日,為時不遠,請諸君拭目以待。屆時即可結束華軍之抵抗。”

野村的口氣雖然狂妄,但與鹽澤幸一在戰前所說的“一旦發生戰事,4小時即可了事”的傲慢態度相比,卻較為圓滑一點。反映出日軍指揮官在遭到堅決抵抗後,不再敢那麼狂妄了。

鑑於閘北方向日軍受挫,野村上任後,把進攻重點轉向吳淞。月7日,日軍集中大批戰艦、飛機向吳淞炮臺輪番轟炸後,日寇陸戰隊便蜂湧而上,強行登陸。我步兵堅守陣地,浴血狙擊,待日軍進至射程範圍內,步槍、機槍、手榴彈一齊向敵開火,日寇死傷枕籍,無法登陸。

然而,南京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不僅不支援十九路軍的抗戰,反而指責蔣光鼐、蔡廷鍇“強出風頭,目無軍紀,給政府製造麻煩”。不給十九路軍一槍一彈的支援,致使十九路軍連手榴彈都不夠用,一些部隊,只好使用上海總工會用罐頭盒趕製的土炸彈來打擊日寇。

為此,日軍宣佈:上海戰事只是專對十九路軍,不與南京政府以及其他軍隊為敵。

何應欽則嚴令各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阻止各軍將士援助十九路軍。

更令人奇怪的是,十九路軍接防前,原吳淞要塞司令任憑日艦自由出入,增兵支援,卻不放一槍一炮,當日軍進攻要塞時則倉皇而逃。中國海軍在淞滬抗戰爆發後,仍然供應日本海軍淡水、魚肉。並且與日軍達成協議:“此次行動,並非交戰,如中國海軍不攻擊日軍,日本艦隊也不攻擊中國艦隊,以維友誼。”

第十九路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憑藉清一色的陸軍步兵,與陸海空軍編隊的日軍作戰的。

1日清晨,日軍發動新的總攻,野村一面向閘北、八字橋、江灣進攻;一面以主力從蘊藻浜架橋偷渡,企圖包抄吳淞後路。當天上午,雨雪紛飛,天氣驟冷,戰鬥打得異常激烈。中日雙方幾次展開殘酷的白刃肉搏,死傷均極慘烈。這次戰鬥,向蘊藻浜南端淞滬鐵路橋出擊的日軍,被第78師守軍擊退。向北端紀家橋出擊的日軍,被第61師守軍擊退,日軍進攻計劃再次被粉碎。

月中旬,野村的職務由日本陸軍中將植田謙吉替代。14日,植田率部抵達上海,陸軍及海軍陸戰隊兵力增至萬餘人。植田以總司令身份發表談話,他說:“要迫使十九路軍撤退。”月18日,植田向蔡廷鍇提出《哀的美敦書》,提出數條無理要求,企圖“謀和”。

蔡廷鍇把它交給蔣光鼐,並召集高級將領會議。會上全體將領無比憤慨,決心奮戰到底。

這時,日軍全部兵力已達萬多人,野炮70門,陸戰隊分佈主要戰線;日本軍艦數十艘集中於吳淞口,飛機增加到60餘架。

和議未果,剛好蔣介石到浦鎮,張治中到浦鎮迎蔣。張時為國民革命軍第5軍軍長,遂向蔣報道:“十九路軍打得很艱難,應派軍隊支援,中央若無兵可派,治中願往。”

已經下野的蔣介石,此時為各方輿論的壓力而煩惱,聽了張治中的話便說:“既然文白願往,第5軍是我們唯一可以拿出作戰的部隊。現在實在無法可想,只有把你的這個衛戍部隊抽出去作戰。”蔣當即向何應欽打招呼,要何應欽下令張治中率第5軍之兩個師參戰。第5軍的臂章符號,一律換成十九路軍的臂章符號。

第5軍的增援,使蔣光鼐等甚為高興。又值閻錫山派人送來重迫擊炮15門,炮彈600發。遂下令集中炮火,向日軍陣地狂轟,作為對植田謙吉通諜的覆文。

0日晨,惱怒急燥的日寇發動了第三次總攻,日軍的這次進攻,是企圖突破中方防線南端地域,然後以主力向南席捲,將十九路軍殲滅於江灣、閘北地區。再以主力向北,殲滅第5軍於吳淞地區,這就是植田的所謂“中央突破”計劃。至日,植田親率日軍傾巢出動,攻勢兇猛,十九路軍與其激戰5晝夜,至5日,日軍在我軍三面包抄中,倉皇潰逃,傷亡慘重,中國軍隊又一次取得重大勝利。

此間,十九路軍敢死隊員,潛水炸傷日軍旗艦“楚雲號”。日本國內震動,且因勞師動眾,戰事無速決,引起反戰浪潮。為了挽救敗局,日軍一面在東北加緊拼湊偽滿洲國,一面再度整頓隊伍,派遣前田中內閣的陸相白川大將,接替植田。增調飛機00架,兵力增至近10萬人。

而我軍防守的戰線綿延百餘里,戰鬥1個月,人員武器消耗極多,且補給又無望。全軍十九路軍和第5軍共計不足4萬人,敵眾我寡,處境十分艱難。

月9日,日軍在白川指揮下,發動第四次總攻。日寇在大炮、飛機的掩護下,乘勢進襲,敵我短兵相接,血肉橫飛,雙方死傷慘重。月1日清晨,日軍萬餘人在瀏河登陸,由於十九路軍預備隊已全部用盡,無以應付登陸之敵,致使十九路軍中央陣地被突破。但十九路軍仍然拼死抵抗,希望受蔣介石指揮的上官雲相師能即刻投入援助,驅逐日軍登陸部隊,以使正面戰線仍能維持。然而,上官雲相師始終按兵不動,下午,我方終因援絕兵盡,全線動搖。

在此不得已的情況下,蔣光鼐將軍只好召集蔡廷鍇、張治中等會商,張治中沉痛之極,一言不發。蔡廷鍇怒目圓瞪,對賣國媚外之流大罵不已。戴戢司令捶胸頓足,悲痛欲絕。當晚11時,蔣光鼐懷著沉痛的心情含淚下達命令:向嘉定、黃渡第二道防線撤退。

月日,十九路軍向各界發出退守待援的通電:

我軍抵抗暴日,苦戰月餘,以敵軍械之犀利,運輸之敏捷,賴我民眾援助,士兵忠勇,肉搏奮戰,傷亡枕籍,猶能屢挫敵頑。日寇粹增兩師,而我以後援不繼。自月11日起,我軍日有重大傷亡,以致力於正面戰線,而日寇以數師之眾。自瀏河方面登陸,我無兵增援,側面後方,均受危險,不得已於月1日夜,將全軍撤退至第二道防線,從事抵禦。本軍決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

月日,國際聯盟開會決定,要求中日雙方停止戰爭,堅持1個多月的淞滬抗戰宣告結束。5月5日,國民政府與日方簽訂了《淞滬停戰協定》,將上海變為自由市,不設防,不駐軍,不抵制日貨。

淞滬抗戰,十九路軍陣亡軍官115名,士兵400餘人,受傷約7000餘人。5月8日,在蘇州舉行淞滬抗戰陣亡將士追悼會。4萬群眾懷著悲痛之情參加追悼會。大會會場莊嚴肅穆,花圈如海,輓聯如林。廖仲愷夫人何香凝在演說中放聲大哭,感人至深。在場民眾無不悲痛萬分。

什麼時候中華民族才能改變這種悲慘、被日寇任意侵略的局面呢?!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在南京為十九路軍抗戰陣亡將士,修建了專祠紀念。

就在日寇不斷侵略中國的時候,歐洲法西斯國家也正在興起,由此在西方挑起了新的波瀾。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