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四回荷比兩國同時陷落英法軍隊敦克撤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十四回荷比兩國同時陷落英法軍隊敦克撤退

第三十四回荷比兩國同時陷落

英法雙雄敦克撤退

夾在英法與德國之間的中歐小國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特別害怕招致希特勒的懲罰。一有機會就鄭重聲明,“本國置身於戰爭之外的堅定決心”,幻想透過嚴守“中立”來消災避難。因此,在開戰之前,它們一直頑固地拒絕與英法進行任何有關聯合防禦的商談。

荷蘭的主要城市、工業中心和大部分人口都集中在馬斯河、伐爾河與萊茵河條大河之間。荷蘭軍隊有5萬人,編為8個步兵師、1個輕裝師和一個特別師,部隊總體裝備較差,缺少訓練。早在199年以前,荷蘭便做出決定:一旦遭到德國的入侵,就放棄東部、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國土,退守蓋爾德與烏德勒兩省交界的格萊伯一線阻擊敵人,然後退到老荷蘭-“荷蘭要塞”去。用傳統的放水氾濫的辦法,阻擋德軍的進攻。

1940年5月10日,德國不宣而戰,發動進攻之前,荷蘭已經透過駐柏林武官,獲得了德軍即將入侵的訊息。估計到德軍可能空投傘兵,便提前在機場和公路上設定了障礙物。然而,荷蘭的防禦準備遠遠不足。德軍傘兵雖然未能一舉佔領荷蘭王宮,但卻輕而易舉地奪取了海牙近郊的個機場,並在鹿特丹、穆爾傑依克、多爾雷德赫特等地,成功地構築了工事。

馬斯河上的兩座橋樑也輕易易手,落入身穿荷蘭軍裝的德國傘兵手中。滑翔機、運輸機和降落在伐爾河上的水上飛機,不斷運來德軍增援部隊。大兵壓境之際,荷蘭軍隊一觸即潰,倉皇放棄江河障礙,退往“荷蘭要塞”。

5月1日,德國第18集團軍的裝甲師開始向“荷蘭要塞”發起進攻。當日,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授權荷軍司令,在適當的時機宣佈投降。然後便攜同大臣們登上一艘英國驅逐艦,去了英國。

5月14日,德軍要求鹿特丹投降,荷蘭軍隊拒絕了德軍的最後通牒。隨後,鹿特丹遭到德軍轟炸,風助火勢,整個城市中心陷入一片火海,5000多棟房屋被毀,上千人死亡。

儘管荷蘭政府大聲呼救,然而,戰前盟軍方面沒有預案,突然間受到德軍的猛烈攻擊,英法聯軍的援軍一時難以趕到,至5月15日上午,荷軍指揮部下令停止抵抗。

比利時的情況也很危急。5月10日,德軍進攻前夕,比利時軍隊有65萬人,編有18個步兵師,其中6個正規師,另有個摩托化騎兵師、1個重炮師、個阿登山區獵兵師和個戰鬥機團,186架飛機。但沒有坦克和防空裝置。

自190年起,比利時已經做好打算,一遇戰事便撤退到安特衛普至那慕爾一線。因為這裡是最短的防禦線,可以保衛“國家堡壘”。比利時人稱這條防線為“KW線”,名字取自防線兩端的兩個村莊克林斯霍特和瓦福。

5月10日,比利時投入1個師扼守阿爾貝運河,6個師保衛“KW線”。阿爾貝運河寬60米,兩岸陡峭,是一道天然外圍防線,可以掩護整個比利時國土。如果阿爾貝運河防線突破,比軍將全部撤到“KW線”和“國家堡壘”中去。

在比利時防禦計劃中,另外分出1個騎兵師和1個輕步兵師組成“K分遣隊”,負責炸燬阿登山區的道路和橋樑,然後撤回馬斯河,進入“KW線”上的陣地。而阿登山區正是德軍預定的主攻地段。

5月10日,比利時的“K分遣隊”執行了爆炸任務之後,不等法軍趕來接管陣地,便匆忙撤退了。當法軍開到這裡時,發現他們前來增援的友軍已經走掉了,士氣受到很大影響。比利時軍和法軍不僅高估了阿登山脈的防禦價值,友軍之間缺乏有效合作,也為德軍創造了輕鬆突破的便利條件。

比利時自以為固若金湯的阿爾貝運河防線,也被德軍空降兵輕鬆突破。阿爾貝運河上有座重要的橋樑,比軍設定了嚴密的防禦,預先埋設了地雷,橋樑附近還有一座高出運河10米的鋼筋混凝土炮臺。該炮臺配備有4個裝甲炮塔、4個暗炮塔、1個反坦克炮陣地和大量機槍巢,守軍100人,炮臺內儲備了可供0個晝夜使用的糧食和彈藥。

5月10日拂曉,00名德國傘兵冷不防從天而降,居然將阿爾貝運河上的兩座橋樑毫髮無損地佔領了。火力威猛的炮臺也同時受到85名德軍傘兵的突然襲擊。原來,這些德軍傘兵事先早已採用大小相同的模型演習過多次,無怪乎他們幹得如此準確和迅速。事後,比軍又被德軍在戰線後面投下的假傘兵所迷惑,既沒有去收復橋樑,也沒有去救援炮臺。到5月11日清晨,阿爾貝運河上的橋樑和附近的炮臺都落入德軍手中。

5月1日,按照預案,前方比軍放棄馬斯河沿岸陣地,冒著德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撤入“KW線”陣地。法國第7集團軍的幾個機械化師也匆忙趕到,進入了比軍左側陣地。英國遠征軍也佔領了比軍右側的野戰陣地。

5月1日,盟軍與德軍在日昂布魯打響。法軍遠道而來,在坦克方面又處於劣勢,情報不靈,空軍支援也不足,因此戰鬥打得十分吃力,但還是頑強地堅守了陣地。直到5月15日,德國仍被阻於盧萬和日昂布魯兩地。

然而,就在同一天下午,盟軍接到了脫離戰鬥的命令。因為德軍主攻部隊,已經在色當隘口突破了法軍防線,先頭部隊正向英吉利海岸方向撲去,在比利時作戰的盟軍有被德軍從南面包圍的危險。

此時,法國總參謀部才如夢初醒,終於明白了德軍的主攻方向並不是比利時,而是色當地區。於是急令進入比利時的盟軍火速撤回法國。

5月16日,當新上任的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聽到戰局不利的訊息,急忙趕到巴黎,詢問甘末林將軍:“你們的預備隊呢?”

甘末林將軍回答說:“沒有。”

接著,甘末林將軍狠狠攻擊東北方面軍司令喬治將軍,認為後者應該為這一失職負責:“我萬萬了沒有料到,一個防守500英里戰線的總司令,手裡竟然會沒有一支主要突擊部隊!”

在法國諾爾省有一座港口小鎮敦刻爾克,瀕臨多佛爾海峽,是歐洲大陸去英國本土最短海路。公元4世紀初,敦刻爾克是濱依沙灘的漁村。7世紀傳教士在此建起聖埃盧瓦教堂,漸成市鎮。由於敦刻爾克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在歷史上曾是西方列強爭奪的一個主要地區,然而真正使這座瀕海小鎮著名於世的,卻是正在進行的這場戰役。

5月15日,德軍突破馬斯河之後,法國政府驚恐萬狀,在被突破的地域,法軍第9集團軍向西潰退。古德裡安指揮德軍先頭部隊,不顧上峰要求等待步兵跟進的命令,繼續快速向西推進,直赴英吉利海峽。

5月16日,古德裡安的部隊抵達馬爾和蒙科內,遭遇倉促編成的法國第4裝甲師的阻擊。該師師長是前一天才上任的夏爾.戴高樂上校。其實這個裝甲師只有個坦克營,缺乏運輸工具,步兵也沒有跟上來,昨夜剛摸進陣地,有些坦克因為不明地形陷入泥沼。激戰到傍晚時分,第4裝甲師兩側受到威脅,被迫退出戰鬥,撤往拉昂以北集結點。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1集團軍,只能退守埃斯考河防線,那兒有9個英國師中的7個師層層把守。德軍進入布魯塞爾和康布雷,並且繞過聖康坦。5月18日,德國裝甲師包圍了亞眠。

潰退中的法軍第9集團軍,在5月18日晚落入德軍虎口,全軍覆沒,司令被俘。德軍在聖康坦附近擊潰了法軍的幾支掩護部隊,再往西就沒有盟軍的主力部隊。至此,德軍越過阿登山脈、突破色當隘口、馬斯河防線,一路向南、向西,進逼英吉利海峽,已將盟軍在比利時的部隊與法國南部的部隊攔腰切斷。

德軍裝甲部隊的矛頭,威脅到英國遠征軍交通線。很明顯,他們的目標不是巴黎,而是英吉利海峽各港口。此時,法國最高統帥部已喪失了決策能力,同時也缺乏後備力量,對迅速擴大的德軍楔入陣地展開反攻。

5月1日,德軍快速部隊到達英吉利海峽沿岸,分割了英法聯軍的戰略正面,並以荷蘭、比利時兩國作為空軍和潛艇基地,封鎖了加來海峽,阻止英軍的增援。英法盟軍近40萬大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地區。

退守敦刻爾克的盟軍三面受敵,一面瀕海,處境極為危急。盟軍最高統帥部為此召開緊急會議,英國首相丘吉爾提出,被圍困的數十萬盟軍向南、向北向東,都不可能了,堅守防禦陣地的結局也只能全軍覆沒,現在只有一條生路,就是迅速集結一切能調動的船隻,開赴敦刻爾克港口一帶,透過英吉利海峽,撤出陷入重圍的將士們。

被圍盟軍指揮官是英國遠征軍總司令戈特勳爵,他第一次撥動向海岸撤退的心思,是在5月18日午夜。19日,戈特在高階軍官會議上,開始規劃退卻事宜。初步計劃把整個英國遠征軍組成一個方陣,全部向最近的法國港口敦刻爾克調動。

戈特堅信法軍將被打垮,而他的當務之急是,把數十萬英國弟兄帶回去,他們是英國唯一訓練有素的部隊,也是贏得最後勝利的本錢。在這方面,戈特甚至比英國戰時內閣想得早。

5月0日晨,英國內閣舉行秘密會議,討論遠征軍從大陸撤退計劃。首相認為,作為預防措施,海軍部必須收集大量小型船隻,並使其作好出航進入法國海岸港口的準備。這是在對盟友法國人保密的情況下,英國著手準備的。

當法國軍隊在索姆河一帶浴血奮戰,並準備在法國北部康布雷方向實施反突擊的時候,戈特竟把幾個英國師撤至格拉沃利訥-聖奧梅爾一線,其目的是掩護預定從那裡撤退的英國遠征軍。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5月日清晨,丘吉爾由副總參謀長迪爾將軍陪同,再次飛抵巴黎,在萬塞訥城堡舉行秘密會。

法國總理雷諾仍然指望“怪事”拯救法國。但沒有發生類似1914年“馬恩河怪事”(當時俄軍在東普魯士的進攻拯救了巴黎)。在萬塞訥會議上,雷諾主張批准伊珀爾會議透過的“魏剛計劃”,但這裡充分暴露了丘吉爾的偽善面目。5月日,當戈特的軍隊向敦刻爾克撤退時,丘吉爾致信雷諾,堅定地正式表示,要求雷諾“立即執行魏剛計劃,以便轉敗為勝”。“時間就是生命!”丘吉爾喊道。

丘吉爾將其致雷諾的這封信的復印件給戈特將軍。戈特非常理解丘吉爾的外交手腕,他要求倫敦給予解釋,結果得到毫無疑問的回答:英國總參謀部沒考慮什麼反攻。

所謂“魏剛計劃”,是在魏剛取代甘末林成為法軍總司令之後,5月1日在伊珀爾舉行盟軍代表會議上,透過的英法軍隊突破和匯合計劃。其宗旨是從南、北實施兩面突擊,以擊潰突入之敵,促使盟軍被切斷的兩個集團軍會師。按照計劃,英法盟軍以0-40個師的兵力,由北面對巴波姆和康布雷實施突擊,他們必須以戰鬥開啟向南的通道,並擊破德軍突入的坦克部隊後,同經過亞眠向他們方向衝擊的弗雷爾將軍的法國集團軍群會師。

5月4日,丘吉爾收到雷諾的密碼電報,電報抱怨說:“您來電稱,您給戈特將軍發出指示,要求繼續執行魏剛計劃,但現在魏剛通知我說,當我們由南運動的軍隊順利向北推進的時候,英國軍隊卻自作主張,從本應向自己的盟友匯合的地方,轉向港口方面退卻40公里,英軍此舉,是對魏剛將軍今晨批准的正式命令的直接破壞。”

英軍在敦刻爾克的撤退,破壞了恢復間斷戰線的計劃。後退的英國遠征軍的處境非常嚴峻,在5月4日前,英國遠征軍得救的希望是非常小的。

英國遠征軍和法國第1集團軍,被擠進從大海伸展進來的一條內陸走廊裡,縱深100公里,寬只有4-0公里左右。大部分英軍集中在離敦刻爾克70公里的里爾,法軍在其南面。在走廊東面,落入陷阱的盟軍,面對博克龐大的B集團軍群;在西面,他們面對龍德施泰特的A集團軍群的坦克。“現在唯有奇蹟才能拯救英國遠征軍。”這是英國遠征軍第軍軍長布魯克上將在日記中的記載。

但奇蹟真的發生了,5月4日,希特勒在德軍A集團軍群司令部,聽取戰區司令龍德施泰特將軍彙報,緊急命令德軍“停止前進”,原地待命。

希特勒為什麼會在關鍵時刻“叫停”,一直是歷史上的一個謎團。各種解釋都有,歷史學家們分析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說希特勒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擔心坦克部隊陷入佛蘭德的沼澤地,有必要儲存坦克師的實力,以備隨後用於法國南部的戰役;二是說一向喜歡吹牛的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單獨解決敦刻爾克和加萊港。

本人認為,希特勒突然“叫停”,應該與魏剛計劃有關,當天,魏剛計劃正式實施,英法兩國百萬軍隊集結在這一狹小區域,雖然被擊潰,但對於訓練有素的英法兩國軍隊來說,其集結能力和戰鬥力還是令希特勒不敢輕視。尤其是德軍機械化部隊迅速突破,其後方和側翼都處於不安全狀態,應該說到處都存在著隱患。因此,應該認為魏剛計劃是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突破德軍包圍圈,在偏南重新組成新防禦體系是有可能的。當然,正如斯大林所說的名言:勝利者是不應該受到指責的!

希特勒的“叫停”,使得德軍坦克部隊將領十分沮喪和失望,古德裡安不禁失聲長嘆:“敦刻爾克已經在望,我們卻被命令停止前進!德國空軍在進攻,我們卻袖手旁觀著。我們眼睜睜看著由各種大小船隻組成的艦隊,把英國軍隊撤走。”

5月5日,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放棄了魏剛計劃,與代替比約特指揮的第1集團軍群的法軍司令布朗夏爾,共同擬定了一個防守敦刻爾克計劃,徹夜趕修灘頭陣地上的工事。英國陸軍部同意戈特的行動,批准他“與法軍和比軍協力向海岸行動”,並且緊急集中大大小小的海軍船隻,隨後告訴他說,今後的任務是“儘可能撤出最大數目的軍隊”。

5月6日,希特勒發現海岸附近運輸船隻活動頻繁,連忙下令德軍從西面和南面恢復進攻。但是已經遲了三天。進攻遇到了困難,英軍利用這段時間,加強了防禦力量,佈置了三個步兵師和大炮,擋住了德軍進攻。在包圍圈的南端,據守加萊港的英軍在斷壁殘垣中拼命抵抗,讓援軍及時趕到格拉夫林的水堤陣地,利用河渠縱橫,洪水泛濫擋住了德軍的坦克。

5月6日,英國海軍部發出通知,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這是敦刻爾克撤退計劃的代號,數以百計的業餘水手和遊艇主人駕船從英國南部、東南部的江河和海灣趕來,拖輪、駁輪、貨輪、汽艇、快艇、漁船、客輪,形形色色,大小不一。

從敦刻爾克到多佛爾最短Z航線,位於德軍大炮射程內,另一條較短,只有88公里長的X線為英國布雷區,只有折返的Y航線可用,全程至少140公里,每次需要5個半小時,而不是Z線的小時。

5月7日,比利時投降。盟軍處境更加不利,駛入敦刻爾克的船隻必須與海岸平行一段時間,這一段水流湍急,暗礁四伏。戈林的飛機整天在敦刻爾克上空呼嘯,地上火光衝天。德空軍投下了1.5萬枚炸彈,萬枚燃燒彈。碼頭被炸成亂石堆,只有100米長的東堤可供救援船只用,堤面狹窄得只能供人並排透過。

英國空軍將每一架可用的戰鬥機,都投入到敦刻爾克上空的戰鬥。驅逐艦在這次行動中正式作為運兵船使用,在槍炮、彈藥、深水炸彈中間擠滿兵員,壓得船身傾斜,高速駛過彈雨如注的海面,同時還要開炮還擊德軍。

在陸地上,最吃緊的是北面,德軍穿過比軍潰敗後留下的缺口壓過來,蒙哥馬利將軍命令,將600輛軍車外殼塗上發光油漆,用小燈照著,在拐彎處留有憲兵指揮,迅速完成了58公里夜路撤退。

5月7日,僅僅撤走了7669名英軍,5月8日,撤走了1.78萬人,原定這兩天撤走4.5萬人,結果只有.4萬人撤走。

5月9日,仍有0萬英軍堅守防禦圈。這天英海軍部採取緊急措施,將倫敦泰晤河口所有船隻調集參加搶運,東堤個人一排以每小時1000人的速度向前蠕動,下午,德施圖卡轟炸機前來,因無戰鬥機掩護,不得不只留下15艘驅逐艦繼續作撤退用。當天共營救出4.7萬人。

這天,丘吉爾電告雷諾總理:希望法軍在可能範圍內分享撤退機會,法軍不計其數的車輛一齊湧入防禦圈,戈特撥了梅洛沙灘和艘大船供法軍使用。

到5月0日,英國遠征軍已經全部撤退到環形灘頭,而陣地則完全由法軍負責保衛。此時,已經有1萬英軍回到了英國,法軍僅僅撤走了6000人。5月1日,戈特將軍也離開了法國,留在敦刻爾克的英軍只剩下個師,6月日深夜最後一批英軍也登船撤走了。

6月4日清晨,德軍攻佔敦刻爾克,4萬法軍被俘。在6月4日下午時分,英國海軍部在法國同意下,宣佈“發電機”作戰計劃完成。經過8天8夜的渡海撤退,總共有.86萬名英法士兵(其中有少量波蘭軍隊)逃離虎口。其中包括英軍萬人、法軍11萬餘人。

在這次撤退中,英國有40艘船隻被擊沉,106架飛機被擊落,遠征軍丟下了100門大炮、150門高射炮和反坦克炮、6400支反坦克槍、1000挺機槍、75000輛摩托車輛、6000輛汽車和700輛坦克,7000噸軍火和全部軍械裝備拋棄在海灘上。

敦刻爾克的陷落,結束了德軍旨在擊潰比利時境內和法國北部盟軍的第一個戰略性戰役。荷蘭和比利時軍隊全部被俘。8個法軍師和許多駐守要塞的部隊被擊潰。法軍輕型和重型坦克損失1/,中型坦克損失/4。在戰鬥期間,英國遠征軍陣亡、失蹤和被俘而損失6.8萬人。在敦刻爾克撤退期間,德軍損失飛機140架。德軍在“黃色方案”戰役中取得重大勝利,但預定殲滅和俘虜敵軍的主要戰略任務沒有完成。曼施坦因計劃打了折扣。英國撤出了它的遠征軍基本兵力,法軍也有10多萬人撤出。

敦刻爾克突圍和撤退,挽救了英國軍隊。丘吉爾6月4日在下院提醒議員們說:“我們必須非常慎重,不要把這次援救說成是勝利。戰爭不是靠撤退贏得的。”

丘吉爾隨即向全世界表明,繼續與德國法西斯戰鬥的決心和重要理由,在他的著名講話中說:“儘管歐洲的大片土地和許多古老的有名的國家,已經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納粹統治的各種罪惡機關的魔掌,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具有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防衛本土,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的地點作戰;我們決不投降,即便我們這個島嶼或這個島嶼的大部分被征服並陷於飢餓之中,我從來不相信會發生這種情況;我們在海上的帝國臣民,在英國艦隊的武裝和保護之下,也將繼續戰鬥,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拿出它所有的一切力量,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

與英國不同,法國此時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面對全面戰敗的局勢,將如何生存和戰鬥,已經擺在所有法國人面前。那麼,法國將怎麼辦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