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三回奪主動兩強死相爭捕戰機蘇德大算計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三回奪主動兩強死相爭捕戰機蘇德大算計

第七十三回奪主動兩強死相爭捕戰機蘇德大算計

在莫斯科會戰和蘇軍冬季反攻勝利後,蘇德雙方都急需休整。隨著泥濘季節的到來,漫長的蘇德戰線相對沉寂下來,雙方都在秣馬厲兵,準備更大規模的戰鬥,以爭取戰略主動權。

194年春末,蘇聯的國際和國內形勢都有所改善。反法西斯陣線1月份簽訂了6國宣言。籤字國一致同意全力反對進行侵略的國家,不和這些國家單獨媾和或簽訂停戰協定,並與美英兩國達成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協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但此時蘇聯還無力全面反攻。自從西部國土淪陷後,蘇聯的工業生產減少了1/,耕地面積減少了47%,牲畜頭數減少一半。燃料電力都感缺乏,鐵路運輸極其緊張,人力更感不足。但到194年春天,蘇聯的軍工生產已恢復到戰前水平。

在莫斯科地區獲得重大勝利的鼓舞下,蘇聯政府實現了把國民經濟納入戰時軌道的轉變。在蘇軍的裝備中開始越來越多地補充新式坦克、飛機、火炮和火箭炮。在發動冬季攻勢時,蘇聯武裝力量在數量和技術裝備上還遠不及德軍。當時,還沒有訓練有素的預備隊和足夠的物資資源。如今,隨著坦克工業和火炮工業的發展,斯大林已經能夠開始組建由當時最新式的技術兵器裝備的坦克軍和坦克集團軍了。

為了有效對抗德軍的坦克,部隊裝備了改裝了的45毫米反坦克炮和新式76毫米加農炮。組建了新的炮兵部隊和兵團。在軍隊防空和國土防空組織方面,斯大林採納了很多措施。到6月份,已建立了8個空軍集團軍,遠端空軍兵團也開始得到大規模補充。

這時蘇軍作戰部隊的兵力增至560萬人,坦克達到88輛,火炮和迫擊炮達到4.9萬多門,尚不包括50毫米以下的迫擊炮;作戰飛機達到1架。在北海、波羅的海和黑海的艦隊中,共有140艘基本型別的戰艦:兩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艘魚雷驅逐艦、100艘潛艇。

依然將東線作為主要戰場的納粹德國統帥部,也在進行夏季作戰的準備。希特勒統帥部不斷將精銳部隊派往東線。到194年5月,在蘇德戰場上,德軍約有619萬人(其中包括僕從國軍隊81萬),00多輛坦克和強擊火炮,5.7萬門大炮和迫擊炮,95架飛機。德軍在數量上仍佔據優勢,蘇方在坦克方面稍佔優勢,但在質量方面,相當大的一部分坦克仍然落後於德軍。

此時雙方的戰略計劃都是奪取主動權。德軍在莫斯科受挫後,已無力在蘇聯戰場上發動全線進攻,被迫把兵力集中在戰線的南翼,以發動區域性攻勢。

這位身兼武裝部隊最高統帥和陸軍總司令的希特勒,雖然早已謀劃夏季攻勢,但這次計劃不如去年那樣野心勃勃。他開始明白,要想經過一次戰役摧毀紅軍的全部力量是不可能的。194年夏天,希特勒企圖把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南線,征服高加索油田、頓尼茨盆地工業區、庫班的小麥產區,並拿下伏爾加河上的斯大林格勒。拿下這些地方,可以達到幾個重要目標:使蘇聯失去繼續進行戰爭所迫切需要的石油、大量糧食和工業;另一方面卻可以使德國得到幾乎同樣急需的石油和糧食的來源。希特勒對第6軍團司令保羅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末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希特勒不僅需要石油來發動飛機、坦克和汽車,還需要人來補充他的兵員日減的部隊。冬季作戰結束時,德軍傷亡總數是116.785萬人,後備兵員不足以彌補這樣的損失。德國最高統帥部向德國的僕從國家要求提供更多的部隊。墨索里尼向戈林表示,只要德國給大炮,就在月份派兩師義大利軍隊到蘇聯去。但他對盟邦在東線的失敗憂心忡忡。經過希特勒與他會晤打氣後,墨索里尼答應向蘇聯前線派出更多的軍隊。

經過希特勒、凱特爾、戈林等納粹首腦的奔走,德國從各僕從國那裡得到了很大收穫:據德國最高統帥部統計,盟邦將有5個師可供夏季作戰之用,其中包括羅馬尼亞7個師、匈牙利1個師、義大利9個師、斯洛伐克個師還有西班牙1個師。在德軍進攻的重點所在的南部,將要增援41個師,其中一半即1個師是匈牙利、義大利和羅馬尼亞軍隊。

哈爾德等絕大多數將領,並不贊成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這麼多外國師上。他們認為,這些部隊的作戰素質是靠不住的。但由於自己的人力不足,也只有接受這些援兵。

德軍統帥部的具體作戰方案是,從奧廖爾南部發動進攻,奪取沃羅涅什;從哈爾科夫地區發起攻勢,向東方突破;然後,這些軍隊將與從塔甘羅格一帶發動攻勢的德軍會師於斯大林格勒地區。

希特勒如此重視斯大林格勒,是由它的戰略地位決定的。該城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原名察裡津。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城市,戰前的居民近60萬人。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和庫班河流域,是蘇聯的糧食、石油和煤炭的主要產區。1941年德軍侵佔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便是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線上的咽喉,戰略地位極其重要。此外,斯大林格勒含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它的得失會產生巨大的政治影響。

蘇聯方面,斯大林根據所得情報,認為194年夏季德軍能在兩個戰略方向同時實施大規模進攻戰役,這兩個方向很可能莫斯科和蘇聯南方。至於北方和西北方,斯大林說,預計德寇會實施規模不大的進攻行動。令斯大林最擔心的是莫斯科方向,該方向的德軍有70個師,100多萬人。

關於194年春季和夏初的蘇軍行動,斯大林認為,目前蘇軍還沒有足夠的兵力和兵器展開大規模的進攻戰役。在近期內,他認為應限於進行積極的戰略防御,但同時必須在克里木、哈爾科夫地區、利戈夫-庫爾斯克方向、斯摩稜斯克方向以及列寧格勒和傑米揚斯克地域實施一系列進攻戰役。

冬季戰役結束後,蘇德雙方戰線犬牙交錯,敵我陣地互有楔入,突出地段最深處達幾十公裡。經過積極準備後,於194年5月相繼展開軍事行動,為各自的大規模攻勢創造條件。

5月1日,西南方面軍奉斯大林之命,在哈爾科夫方向轉入進攻,計劃實施兩個突擊:一是在沃爾昌斯克實施;一個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實施。進攻開始發展順利,蘇軍突破敵人的防禦,並於晝夜內前進了5至50公里。斯大林對此很滿意,但不久局勢發生逆轉。

為解哈爾科夫之圍,在克里米亞的德軍第11集團軍,隨即對克里米亞東部刻赤半島上的蘇軍發起進攻。5月15日,德軍佔領刻赤半島。蘇軍損失慘重,德軍共俘獲蘇軍15萬人,繳獲了大量坦克和大炮,奪取了蘇軍幾乎全部戰鬥裝備和重兵器。隨後,德軍又用它們來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蘇聯守軍。

這時,曼施泰因的集團軍已解除了後顧之憂,能夠全力攻佔塞瓦斯托波爾。刻赤半島陷落後,克里米亞的德軍稍事休整,於6月日集中0.4萬人,進攻軍事要塞塞瓦斯托波爾。蘇聯守軍10餘萬奮勇抵抗。蘇聯紅軍在市民協助下,同德軍拼殺一個月後,於6月0日奉命撤退,7月4日,歷時8個月的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結束。克里米亞遂全部落入德國人手中。希特勒非常感激,晉升曼施泰因為陸軍元帥。

在進攻塞瓦斯托波爾的同時,駐守在克臘馬託爾斯克地區的德軍,乘勢進行反擊。他們的目的是摧毀蘇軍的攻勢,佔領重要地區,為實施希特勒41號作戰指令,奪取有利的出發基地。

德軍第6集團軍司令保羅斯稱:“這次戰役的目的,首先是消除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地區德軍南翼交通線上的直接危險。保證守住哈爾科夫以及第6集團軍設在那裡的很多倉庫和醫院。其次是在北頓涅茨河以西和哈爾科夫東南佔領地盤,以便渡過這條河流向東進攻。”

戰鬥進行得十分激烈,5月日,從克臘馬託爾斯克進攻的德軍,同哈爾科夫向東進攻的德軍在巴拉克列雅以南10公里處會師。包圍了南路蘇軍。5月9日戰鬥結束,蘇軍損失慘重,第6、第57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只有部分突圍。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等幾位高級將領壯烈犧牲。

在此期間,蘇聯在列寧格勒、沃爾霍夫和西方方面軍都發動了區域性攻勢,企圖配合和改善哈爾科夫戰役的勢態,但都相繼失利,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失。

德軍在哈爾科夫和克里米亞的勝利,把蘇軍來之不易的預備隊消耗殆盡,削弱了它的南翼。這樣一來,德軍就能夠將其攻勢轉向頓河方面,從而為即將發動的攻勢佔據了有利的進攻陣地。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轉入防禦,以便阻止德軍向東推進。

希特勒步步進逼。6月8日,德軍兩個集團軍群一百數十萬大軍,先後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科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一帶發動進攻,企圖在頓河西岸包圍並消滅蘇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主力。蘇軍為避免陷入包圍,在將近一個月的戰鬥中,被迫後撤了150至400公里。

在此緊急形勢下,7月1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建立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其編制包括第6、64、6和第1集團軍。依次佈置在巴甫洛夫斯克、克列茨卡亞、蘇羅夫基諾,直到上庫莫雅爾斯卡亞,部署在長50公里的頓河防線上。在頓河至伏爾加河之間,蘇聯動員了18.萬人,修建了工程浩大的防禦工事。

8月8日,德軍佔領了年產石油50萬噸的邁科普油田,雖然德國人發現油田已幾乎全部遭到破壞。8月日,德軍第6集團軍抵達斯大林格勒正北的伏爾加河一帶。兩天以前,德軍旗幟已插上了18481英尺的厄爾布魯斯山,這是高加索山脈最高峰。5日,克萊施特的坦克部隊已進駐莫茲多克,距離格羅茲尼四周蘇聯最大產油中心只有50英里,距裡海也只有100英里。

1日,希特勒催促高加索方面的司令李斯特陸軍元帥,集中所有可以調集的力量,向格羅茲尼作最後的進攻。以便他能夠拿到油田。

此時的希特勒又讓勝利衝昏了頭腦,妄圖一箭雙鵰。他命令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軍團在攻佔斯大林格勒以後,沿伏爾加河北進,形成一個大規模的包圍行動,從東西兩面進逼俄羅斯中部和莫斯科。他認為蘇聯人已經完了,決定性的勝利已經在握。據哈爾德說,元首當時曾談到分兵越過伊朗進駐波斯灣的問題。他眼看便可以與日本在印度洋會師了。

德國情報部門9月9日的一份報告說,蘇聯在整個前線的後備力量都已消耗殆盡。希特勒對這份報告深信不疑。他在8月底與雷德爾海軍元帥舉行會談時,心思已從蘇聯轉移到英美方面。他確信不用多久便可迫使英美達到“可以和談的程度了”。

與希特勒的看法相反,差不多所有戰地將領和總參謀部的將領們一樣,看出了這副美麗圖畫上的破綻。首要的問題是,德國缺乏人力、槍炮、坦克、飛機和運輸手段等種種資源,來實現希特勒執意要達到的目標。

雖說在德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蘇軍處境十分困難。但紅軍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的抵抗日益頑強,秋雨季節又日益臨近,這時就連外行的戰略家也會看出,德軍在蘇聯南部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危險。第6軍團的北翼戰線極長,從斯大林格勒沿頓河上溯到沃羅涅什共長50英里,毫無掩護。希特勒在這一線部署了僕從國家的個軍團,這些軍團的戰鬥力都不可靠不說,他們的裝備不足,缺乏裝甲、重炮和機動能力。而且他們兵力十分分散,羅馬尼亞第軍團只有69個營,卻守衛著一條105英里長的戰線。德軍自己騰不出足夠的兵力來填補這個缺口。

正如希特勒對哈爾德所說,他認為蘇聯人已經完了,因此他並不為頓河側翼這條暴露在敵人面前漫長戰線過分操心。但這條戰線,正是掩護斯大林格勒的第6軍團和第4裝甲軍團,以及高加索戰線上的“A”集團軍群的關鍵。如果頓河側翼垮下來,不僅斯大林格勒方面的德軍有受到包圍的危險,而且高加索方面的德軍,也有被切斷的危險。

194年7月日,正當德軍攻勢進入高峰,希特勒再次進行賭博。當時蘇軍正在頓尼茨盆地和頓河上游之間全線後撤,一路迅速向東撤退到斯大林格勒,一路向南退守頓河下游。德軍必須當機立斷:是集中力量拿下斯大林格勒、封鎖伏爾加河;還是把主要矛頭指向高加索,以奪取蘇聯的石油。但希特勒一時拿不定主意。

最初,石油氣味的引誘讓希特勒把“B”集團軍群所屬第4裝甲軍團本來已經推進到頓河河曲一帶,離斯大林格勒已經不遠,但他卻於7月1日抽調出來,派到南方去幫助克萊施特的第1裝甲軍團越過羅斯托夫附近的頓河下游,繼續向高加索油田推進。這時,第4裝甲軍團本來可以奔襲來不及設防的斯大林格勒。

但是,等到希特勒發覺時已經晚了。接著他一錯再錯,兩個星期以後,當第4裝甲軍團回師北上,向斯大林格勒進發時,蘇聯人已經充分利用這一期間,加強了防禦。而第4裝甲軍團撤離高加索前線,又使得克萊施特的力量受到削弱,無法完成向格羅茲尼油田進軍的任務。

為此,德國大本營出現了一場激烈的爭吵。總參謀長哈爾德極力主張集中力量打下斯大林格勒,並試圖解釋說,德國陸軍根本沒有力量在兩個不同方向同時進行兩場強大的攻勢。希特勒反駁說,蘇聯人已經完了。哈爾德便竭力使他相信,根據陸軍的情報遠非如此。報告上說,斯大林於194年在斯大林格勒以北、伏爾加河以西地區仍能集結100萬到15萬生力軍,在高加索的50萬人還不包括在內。這份報告證實了蘇聯為前線生產的坦克每月至少達100輛。

希特勒未等聽完,便攥著拳頭,嘴角上掛著白沫,把念報告的人大罵了一頓,不許他今後再念這種愚蠢的廢話。

哈爾德說:“用不著有未卜先知的天才,也能預見到,一旦斯大林把這150萬大軍用於斯大林格勒和頓河側翼,將會出現怎樣的局面。”哈爾德十分清楚地向希特勒指出這一點,但結果卻是解除了哈爾德陸軍總參謀長職務。這裡映證了中國的一句名言:天要讓他滅亡,首先讓他瘋狂!

那麼,希特勒的瘋狂豪賭,會產生那些影響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