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七回盟國爭執第二戰場美軍首戰北非得勝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七回盟國爭執第二戰場美軍首戰北非得勝

第七十七回盟國爭執第二戰場美軍首戰北非得勝

194年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莫斯科被擊退,蘇軍發動冬季攻勢,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在這種形勢下,在西歐展開積極的軍事行動與蘇軍協同作戰,開闢第二戰場,從東西兩線打擊德軍的必要性顯現出來。英美兩國也廣泛流傳“194年是開闢第二戰場的一年”之說。

應該說英美出兵西歐,是必然趨勢,羅斯福和丘吉爾作為兩個偉大的戰略家,其實早已開始謀劃戰勝納粹德國後的歐洲及世界局勢,要建立新的世界佈局,那麼,出兵西歐,進攻德國是既定方針。只是時機的選擇,而時機方面的主要因素,仍是蘇聯與德國的戰局變化。蘇軍勝利快,那麼,英美開闢第二戰場的時間就會提前,否則將會無限期地推遲。這就是國際戰略的精髓。

194年5月0日,應英美兩國政府邀請,由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託夫和伊薩耶夫少將組成的蘇聯代表團,穿越前線和丹麥上空,在倫敦著陸。代表團受到熱烈歡迎。丘吉爾甚至提議把自己的官邸讓給代表團居住。

蘇聯代表團來訪的主要任務,是討論在194年開闢第二戰場、鞏固反法西斯同盟等重要問題,並就統一的同盟戰略達成協議。莫洛託夫和丘吉爾的會談於5月1日上午開始,會談的焦點是開闢第二戰場的時間問題。從蘇德戰場的形勢看,希特勒將幾乎全部精力投放在蘇聯戰場上,明顯佔有對蘇的優勢。因此,蘇聯政府非常希望英美在194年夏秋開闢第二戰場,把德軍40個師從蘇德戰場上引開。把它們牽制在西歐。

此時,丘吉爾已經知道蘇軍在克里米亞戰敗,數十萬蘇軍被俘。並不十分強大的英國怎麼有力量去救援呢?但精明的丘吉爾並不正面明確回答,時而提出登陸船隻不夠,交通有問題,時而說法西斯空軍力量強大,極力證明194年開闢第二戰場是不可能的。但他說英國將盡一切可能“給英勇的俄國軍隊以必要的援助”。丘吉爾也的確這麼做了,對此蘇聯方面無有話說。

194年5月6日,在英國外交部大樓,雙方簽署了蘇英關於在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歐洲同夥的戰爭中的同盟關係和戰後合作與互助條約。

條約簽署後,蘇聯代表團於8日飛往華盛頓。其實,在蘇聯要求開闢第二戰場之前,丘吉爾於1941年1月乘“約克公爵”號前往美國,就攻佔北非問題向羅斯福提出了“體操家”計劃。丘吉爾把莫洛託夫一行送走後,便立即電告羅斯福,通報情況。在電告中,他又一次提醒總統“我們一定不要忘記‘體操家’計劃”。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莫洛託夫一行5月9日到達華盛頓,一下飛機,代表團便風塵僕僕趕往白宮,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舉行了4個小時的會談。莫洛託夫直截了當地提出開闢第二戰場問題。羅斯福早有準備,他回答說:“我們想在194年開闢第二戰場,這是我們的希望,也是我們的意願。”但接下來又說在軍隊運輸上存在的各種困難。其後馬歇爾將軍也附和總統的口吻,不肯明確回答問題。

莫洛託夫再次要求羅斯福,給他一個簡明坦率的答覆。羅斯福沉思片刻後答覆說:(1)美國盼望開闢第二戰場。()假如蘇聯政府能讓美國騰出更多的船隻派往英國,美國就有加快速度的條件。

這就將問題推向了蘇聯一方,因為美國有不少船隻在向蘇聯運輸援助的軍火物資,如果停止這一援助,那麼你會同意嗎?對此莫洛託夫無法決定:一方面是已經在執行的援助,另一方面只是在計劃中的第二戰場。

會談繼續進行,6月日,就蘇方提出的蘇美聯合公報草案達成協議。6月11日,美國國務卿和蘇聯駐美大使簽署了美蘇關於“在反侵略戰爭中互相援助的原則”議定書。

隨後,蘇聯代表團返回倫敦。羅斯福送走蘇聯代表團後,立即給丘吉爾來電,將會談的情況作了通報。這份電報讓丘吉爾心煩意亂,從電報中丘吉爾看出,羅斯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急於實施橫渡海峽作戰的“大鐵錘”計劃。

蘇聯代表團第二次訪問倫敦時,丘吉爾給莫洛託夫準備好的東西是一份備忘錄。其中第5點簡單地講“我們準備於8月或9月在大陸登陸”,進而又有“我們不可能作出任何許諾”的語言,公開拒絕承擔任何明確的義務。

194年5月6日英蘇同盟條約,和6月11日的蘇美議定書的簽訂,是蘇聯對外政策的巨大勝利,對整個反法西斯同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加上中國與英、美間簽訂的同盟條約,奠定了美英蘇中四國人民反法西斯同盟的法律基礎。

194年6月,英國情報機構向丘吉爾報告:東線戰場的局勢可能出現各種結局,蘇軍近期受到重大挫折,數十萬蘇軍被俘,大部蘇軍被擊潰,誰勝誰負尚難以預料。

對於蘇德戰場上的這一變化,丘吉爾十分敏感地覺得,在大陸開闢第二戰場時機尚未成熟。他必須親自與羅斯福面商,以協調英美間的戰略關係。6月17日,丘吉爾和英國總參謀長布魯克等乘丘吉爾專列離開倫敦,前往蘇格蘭斯特蘭拉爾湖,從那裡乘水上飛機,飛越新斯科會省,直抵美國東海岸。19日丘吉爾飛往海德公園,羅斯福總統正在那裡恭候他。

當天,英美兩國首腦撇開軍方人員,開始了不同尋常的秘密協商。第二天,丘吉爾交給羅斯福一份備忘錄,主要陳述的是194年不能開闢第二戰場的理由。他認為,194年應進行什麼樣的戰役,應從北非登陸計劃上來考慮。丘吉爾的戰略目標是,英美軍隊在北非登陸,首先擊敗德意非洲軍團,然後橫掃地中海,將英國的傳統勢力範圍收入囊中。他計劃打通中東與亞洲太平洋戰場上的聯絡,然後再從義大利半島登陸歐洲大陸,從歐洲南部向中心挺進。

丘吉爾對此方案還有更深層次的考慮,如果英美聯軍在地中海區域登陸歐洲大陸,就可以直插巴爾幹地區,從那裡向中東歐地區攻擊,從側翼切斷蘇軍可能向中東歐和巴爾幹地區滲透。

就在英美首腦會談期間,英軍在利比亞的數萬守備部隊投降的訊息傳來。這一來自北非的壞消息,把入會者的思路轉到了地中海。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丘吉爾幾乎沒費什麼氣力,便說服了霍普金斯和馬歇爾,讓他們取消了在歐洲登陸的計劃,代之而來的是執行進攻北非的“火炬”計劃。

羅斯福即日電告霍普金斯,並指示馬歇爾:立即實施在北非的計劃。此後,英美聯合參謀部開始詳細制定進攻西北非的計劃。代號“火炬”的這一計劃,首相建議由一名美國人來具體指揮實施。

英美兩國終於點燃了北非的“火炬”。兩國將制定實施“火炬”戰役計劃的任務,交給了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並在登陸地點、進攻部隊部署多少等問題上,給艾森豪威爾施加影響。

中國有句名言叫得隴望蜀,丘吉爾正是這樣,他一方面控制著“火炬”計劃,同時又發展他的另一個戰略主張,即巴爾幹或地中海戰略主張。根據這項主張,在地中海,“英國捍衛埃及和所有阿拉伯國家,如在塞普勒斯、馬耳他、直布羅陀已保有的陣地,還打算在利比亞、敘利亞、希臘、南斯拉夫奪佔新的陣地”。此外,他力主“巴爾幹方案”,企圖擋住蘇軍通往巴爾幹的道路,鞏固英國在地中海的陣地,保住其對近東的控制。丘吉爾毫不掩飾地說,他打算在巴爾幹,打進一個“把歐洲和蘇俄隔開的盟軍楔子”。

丘吉爾把歐洲與蘇聯完全割裂開的思想,他在194年給內閣成員分發的一份秘密備忘錄中寫道:“我的思想首先集中在歐洲,即振興作為現代民族和文明搖籃的歐洲的強大。如果讓俄國的殘暴行徑踐踏古老歐洲國家的文明與獨立的話,那就是莫大的災難。”

英美兩國軍隊在法屬北非的登陸戰役,是在194年11月8日開始的。這時英軍第8集團軍已在埃及取得勝利,並向西追擊德意部隊。

登陸戰役計劃預定在三個大港:阿爾及爾、歐蘭、卡薩布蘭卡實施。戰役的頭幾天,就有英軍4個步兵師、個裝甲師,美軍的1個步兵師,總共7個師,約11萬人的兵力登上了岸。為了佔領敵境內縱深的機場和重要據點,還有幾個空降營參加了戰鬥。

為運輸部隊登陸,海軍共出動了650艘戰鬥艦艇和大型運輸船隻。護航運輸隊的一部分是從英國港口出發的,另一部分從美國出發。登陸戰役的空中保障,幾乎完全由駐守在直布羅陀的英國空軍擔任。

這支遠征北非的軍隊總司令,由美國四星上將艾森豪威爾擔任。還是11月5日,艾森豪威爾及其隨員就飛抵直布羅陀,他把辦公室設在岩石深處的隧道裡。

11月8日,運輸船隻在戰鬥艦艇的掩護下,駛抵阿爾及利亞。登陸部隊在這裡幾乎沒有遇到維希法國軍隊的抵抗。在歐蘭,只遇到法軍小規模的抵抗。只有卡薩布蘭卡登陸的美軍遇到了麻煩,法國一艘戰列艦和海岸炮射擊了登陸部隊,使美軍受到了一定的損失。但美軍憑藉數倍於敵的優勢,很快壓制了岸防火力點,擊沉了法國戰列艦,順利登陸。

11月11日,阿爾及利亞的法國維希政府副元首兼法軍總司令達爾朗海軍上將,命令北非法軍對盟軍停止任何抵抗。這樣一來,英美軍隊就能毫無阻礙地向東推進,至11月底,已佔領了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進入突尼西亞境內,直逼比塞大和突尼西亞城。

納粹德國統帥部得到盟軍登陸北非的訊息,決定扼守法屬北非。希特勒立即將西歐的部分兵力從海空兩路調往突尼西亞。到1月初,德國在突尼西亞已集中了5個師的兵力,組成了坦克第5集團軍,由阿爾尼姆將軍指揮。德軍頑強抵抗著盟軍的攻勢,不但阻止了英美軍隊的前進,而且還多次進行反衝擊,迫使英美軍隊從突尼西亞城和比塞大向西退卻。

希特勒一方面調兵突尼西亞,另一方面企圖調遣法國在土倫的艦隊。但深受希特勒欺侮的法國人,不願再與希特勒朋比為奸,覺醒的法國海軍官兵把土倫的60多艘戰艦全部炸沉了。

194年1月初至194年月中旬,英美軍隊經過補充,做好了轉入進攻的準備。目的是要粉碎敵軍的抵抗,佔領整個突尼西亞。

德意軍隊總部根據情報和英美軍隊行動跡象,證實了英美軍隊準備進攻的訊息,他們迅速部署反擊對策,以便擊破英美軍隊的進攻。狡猾的德軍在突尼西亞南部集結了個裝甲師,並於月中旬突然向駐守在突尼西亞南部的美軍發起進攻。

美軍事前雖得到訊息,知道德軍組織了這次進攻,但至於德軍以哪裡為突破口發動攻勢,卻沒有得到證實的情報。因此在德軍進攻的突破口防禦部署薄弱,德軍乘勢長驅直入,一直向北推進,穿入縱深達150公里。英美盟軍總部見狀,不得不採取緊急措施來消除面臨的危險,急忙將陸軍一個加強裝甲師的補充兵力調往被突破地段,並利用空中的絕對優勢,出動大量空軍,配合地面攻勢,迫使進攻的德軍退卻。終於在月5日,英美軍隊在戰場上取得了主導權。為此,英美軍隊原計劃佔領整個突尼西亞的時間推遲至月下旬。

此時,在隆美爾指揮下,德意軍隊共有14個師又兩個旅,其中包括個坦克師和個摩托化師。但各部隊人員、武器缺額較大,後勤供給相當困難,每個師的實際人數平均不超過5千人。

由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英美盟軍第18集團軍群,此時至少有0個師又4個獨立旅,其中包括6個裝甲師和個裝甲旅,且部隊配備齊全,後勤供給充足。從整個情況看,英美步兵佔有倍於敵的優勢,炮兵佔有倍於敵的優勢,坦克佔有4倍於敵的優勢,而飛機的數量遠遠超過德軍,佔有絕對優勢。

英軍第8集團軍計劃從南面突擊駐守馬雷斯防線的敵軍;美軍一個軍的各兵團,則計劃從馬克納西以北地域向東進攻,威脅突尼西亞南部德意軍隊的右翼和後方。

194年月1日,突破馬雷斯防線的戰鬥打響。英軍第8集團軍在蒙哥馬利將軍的率領下,敢打敢衝。德意軍隊的抵抗也比預期要頑強得多。蒙哥馬利的個步兵師和個裝甲師不得不停止前進。在僵持中,蒙哥馬利派出紐西蘭軍從西南做深遠迂迴,進攻敵軍的後方陣地。這樣,迫使隆美爾不得不北撤馬雷斯防線守軍,馬雷斯防線就這樣被英軍摧毀。

德意軍隊從馬雷斯防線後撤之後,一面進行後衛戰,一面有組織地向北後退。4月中旬,已退到恩菲達維耳、哲比賓納一帶。此時,德意軍隊的腳下只剩下突尼西亞東北部的一小塊土地了。局勢越來越明朗,突尼西亞戰役已近尾聲,是發起總攻,徹底肅清德意軍隊的時刻了。

4月0日,英美法三國軍隊發起總攻,決心將德意軍隊趕出北非。英軍第8集團軍自南向北突擊,美法軍隊則從西向東發起進攻。在最初的個星期裡,從突尼西亞南撤下來的敵軍雖然寸步難行,但準備殊死一戰。因此,進攻未能取得顯著戰果。

為了打破僵局,盟軍在梅傑茲-巴布地域的狹窄地段上集中了重兵集團。在5月6日、7日,終於突破了德意軍隊的防禦,向沿海地區挺進,並佔領了突尼西亞城。同時,美軍第軍及自由法國非洲軍團也攻佔了比塞大。德意軍隊逼得無路可走,終於在5月1日全部投降。

從整個戰局看,法西斯軸心國家的敗象已經顯現。清算法西斯罪行的時機已經來臨。那麼,法西斯暴徒們,除了日本法西斯暴徒在中國及亞太地區所製造的一系列殘忍暴行之外,納粹德國的法西斯暴行應該說同樣殘忍、同樣令人髮指、同樣罄竹難書。(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