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新戰國策——二戰風雲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九回希特勒飛彈襲英倫戴高樂帶兵回巴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九回希特勒飛彈襲英倫戴高樂帶兵回巴黎

第九十九回希特勒飛彈襲英倫戴高樂帶兵回巴黎

雖然諾曼底登陸取得了成功,但戰場之外的事件,也在影響著局勢。6月1至1日夜間,第一批飛彈落到倫敦。它們是從法國北部遠離登陸部隊的一些地方發射的。

飛彈也就是現在所稱導彈的前身,戰爭中的重要武器。溯其源還要從德國人研製的V-1、V-飛彈說起。190年,在火箭專家布勞恩博士主持下,開始了把火箭應用於軍事方面的秘密研究。大戰爆發後,各國都在發展新武器,力爭取得戰爭主動權。希特勒深知戰爭持久進行下去對德國不利,為了在短期內取勝,他一方面集中兵力重點打擊;另一方面又加速研製新武器。

在不列顛空戰期間,英國藉助當時只有英國擁有雷達預警手段,連續升空作戰,致使德國空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這也迫使希特勒考慮使用新式武器來實現其目的。為此,有關部門催促布勞恩,把研製飛彈的工作再加快。

隨著諾曼底登陸,德軍陷入四面楚歌,為了扭轉戰局,希特勒急忙讓尚未完善的新武器V-1飛彈投入工業生產,企圖用這種武器來阻止或推遲盟軍向法國北部的進攻。

“V”是德語“復仇”一詞的首字母,其意義是十分明顯的。V-1飛彈裝有自動駕駛儀,能按預先規定的彈道控制飛行路線達到目標。它類似現代的巡航導彈,全重有兩噸多,長7米多,翼展近5米,最大時速約為600公里,最大飛行高度為000多米。其彈頭重1噸,但航程僅80公里。

為了報復諾曼底登陸,在希特勒的命令下,6月1日,第一批V-1飛彈倉促從發射臺發射,由於組織不善,只有10枚發射出去,而射到倫敦的又只有5枚。希特勒面對敗局十分煩燥,把一肚子火發到製造者身上。當新聞釋出官給他讀了一些倫敦新聞界對V-1效果所作的聳人聽聞的報道後,希特勒轉怒為喜,要求增加V-1的生產量。

1944年6月至9月,德國向英國西南部共發射了8000多枚V-1飛彈,這種導彈開始出現時,曾在英國人心理上造成嚴重威脅,聽到它“嗡嗡”尖叫聲,許多人失魂落魄。其實V-1飛彈效能極差,只與活塞式發動機戰鬥機的速度差不多。因此,佔德國發射總量46%的V-1飛彈,被英國戰鬥機和高射炮擊落,到達目標區的只有9%。就是這些到達目標區的飛彈,準確性很差,據統計,在射程為80公里時,只有其中一半擊中目標中心點5公里的圓圈內。

V-1飛彈採用脈動式噴氣發動機,無需其它發動機幫助,在原地就可以啟動。這種發動機構造簡單,造價低,重量輕,它只適宜於低速飛行,高度也有限,工作壽命較短,振動劇烈,燃燒消耗率太大。加之英國的防空裝置完善以及飛彈命中率低,V-1飛彈所取得的實際殺傷和破壞效果並不太大。為此,德國一方面繼續製造和使用V-1,一方面進一步研製出V-飛彈,來彌補V-1之不足。

194年6月1日,在德國佩內明德的一塊空地上,一枚四層樓高的V-豎立在發射架上,一會兒,發動機冒出縷縷煙霧,飛彈開始晃動,然後一聲巨響,從發射臺徐徐升起,伴隨著發動機的怒吼聲猛然升入天空。一分鐘後,飛彈嘈聲突然增大,緊接著一聲巨響,它掉到1公里外的地方。在場的人員嚇懵了,他們傻呆呆地盯著遠處升起的一股巨大的煙柱,沒有一個人能發出聲來。

經過專家檢查,發現第一枚試射的V-飛彈,是制導系統出了毛病。於是在一番精心準備之後,當年10月14日,第二枚V-飛彈試射成功。它按照規定的路線飛行了190公里,並擊中了目標區,距正中的誤差為4公里。

希特勒對此表示出強烈的興趣,為了彌補命中精度差的弱點,他要求這種飛彈第一次使用時,就要準備5千枚,“供叢集發射之用”。這次試彈後,V-飛彈開始大規模生產,希特勒要求每月生產900枚,每枚當時價值14萬4千馬克。

V-飛彈改進較大,它沒有翅膀,外貌很象現代的彈道式導彈。彈長14米,總重約為1噸,裝有750公斤高爆烈性炸藥。它採用液體燃料火箭噴氣式發動機,既能在大氣層中飛行,也能在大氣層外飛行,飛行高度可達100多公裡,速度為每小時570公里。超過音速5倍多,射程達00多公裡。

1944年9月8日,納粹德國使用第一批V-襲擊英國。不過這次襲擊沒有象希特勒設想的那樣,一舉發射5千枚,而僅有5枚。就是這區區5枚,也是在10天之內發射的。整個戰爭期間,一共向英國發射了1115枚V-飛彈,向歐洲大陸的美英軍事目標發射了000多枚。由於這種導彈速度快,飛得高,高射炮對它奈何不得。

V-良好的飛行效能,使英國嚴密的防空體系失去效力。對付它的唯一辦法就是破壞其發射場、供給基地和生產飛彈的工業企業。於是,194年8月18日,英國轟炸航空兵對佩內明德導彈試驗中心進行了大規模空襲,500多架四發動機轟炸機投下了1874噸爆破彈和燃燒彈,結果炸死了75名技術人員,破壞了設計實驗室,炸燬了大量技術資料。英國的這次空襲,使德國研製飛彈工作至少中斷了兩個月,從而為自己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希特勒想透過新式武器出奇制勝,至少要達到在心理上壓倒主要對手英國人。然而事與願違,雖然整個戰爭期間,納粹德國向英國發射的V-1和V-飛彈炸死了近萬人,重傷500人,但英國人剛毅不屈的精神,經受了這種轟炸所造成的損失和痛苦。

無論V-1還是V-,命中率都不高,它們只能攻打象城市那樣的大面積目標,而且只能裝載幾百公斤常規炸藥,所以價值並不太大。就在納粹德國準備從制導系統方面加以改進的時候,同盟國的軍隊已經攻入德國本土。從西邊打來的美軍俘虜了以布勞恩為首的一批德國火箭專家;從東邊打來的蘇軍繳獲了一批尚未發射的V-飛彈。這就為美蘇兩國戰後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戰後美蘇兩國大力開展對導彈的研製工作,成效卓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6月17日,希特勒與龍德施泰特和隆美爾在蘇瓦松附近的馬吉瓦爾舉行會議,兩位將領向他力陳讓德軍在諾曼底流血送死的不智。他們主張把第7軍向塞納河方面撤退,在塞納河會同第15集團軍打一場雖屬防禦、卻是機動性的戰鬥,至少會有一些成功的希望。在這裡,希特勒與在蘇聯和義大利一樣,要求他的部下不得放棄寸土。

6月的最後一週,英軍越過卡昂城南面的奧東河,建立了橋頭陣地。他們企圖從這個橋頭陣地向東南兩方伸展,但越過奧恩河的努力,遭到了德軍的猛烈抗擊。至7月8日,盟軍由北方和西北方朝卡昂發動了一次猛烈進攻,盟軍重型轟炸機的第一次戰術轟炸,為這次進攻準備了條件,從這以後,戰術轟炸就成為盟軍作戰的一個顯著特色。皇家空軍重型轟炸機,在德軍防禦工事上投下炸彈000噸以上。拂曉時分,英軍步兵沿著到處是彈坑以及倒塌的建築物,曲折前行,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到10日,英軍攻佔了整個卡昂城。

到7月中旬,登陸的盟軍已有0個師。與盟軍對抗的德軍集結了7個師,但他們傷亡人數已達16萬人,據艾森豪威爾估計,敵方的戰鬥力量不會在16個師以上。

就在這時,發生了一樁重要事件,17日,隆美爾身受重傷。他所乘汽車被盟軍低飛的戰鬥機擊中,他被送進了醫院。7月初,馮.克盧格接替龍德施泰特,擔任西線的總司令。

7月18日,英軍統帥蒙哥馬利發動總攻勢。英軍用個軍進攻,目標在於擴大各個橋頭堡,使部隊越過奧恩河。作戰行動開始前,盟軍空軍進行了一番規模很大的轟炸,此時德軍已經完全喪失了制空權。盟軍在卡昂城以東,進展順利。

就在這時,德軍撤銷了原來把第15集團軍留駐在塞納河後面的命令,同時派遣了幾師生力軍,增援處於困境的第7集團軍。他們利用鐵路、公路、或用擺渡代替被毀橋樑渡過塞納河,因受到盟軍空襲而耽擱了,並受到重創。這支援軍在只需兩天路程上,艱難地走了十幾天,除了空襲之外,法國抵抗組織十幾萬游擊隊的阻擊,也是重要因素。等到這支援軍開到戰場已為時太晚了,以致無法挽回局勢。

7月0日。正當諾曼底方面戰事間歇之時,又發生了一次謀殺希特勒未遂事件。根據報道,施陶芬貝格上校在一次參謀會議上,把一隻藏有一枚定時炸彈的皮包,放在希特勒的桌子下面。由於桌面厚實,桌下又有一些橫檔,使得希特勒免於受到爆炸的全部威力的影響,僥倖保住了性命。在場有幾個軍官被炸身亡。這位元首雖然受到極大的震驚並受了傷,卻站了起來,叫嚷說:“誰說我沒有上帝的格外保護?”

這一密謀事激發了他窮兇極惡的本性。他對與該案有關的一干嫌犯,實施了瘋狂的報復。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對參與者隆美爾,只是讓他自決,並保留他元帥的榮譽。

應該說這一事件對整個西線作戰產生了重大影響。諾曼底登陸盟軍終於迎來了大規模推進的機會。

在奧馬爾.布雷德利將軍指揮下,美軍大規模突擊開始了。7月5日,美軍第7軍從聖洛向南攻,翌日,在該軍右側的第8軍也加入作戰。美英軍的極盡摧毀之能事,致使步兵進攻獲得成功。之後,裝甲部隊疾速衝鋒,掃蕩到關鍵據點庫湯斯。

德軍逃往諾曼底海岸的退路被切斷了,而在維爾河以西的德軍整個防線陷入混亂狀態。退卻中的軍隊在各條公路上擠得水洩不通,盟軍轟炸機和戰鬥機,使敵方士兵和車輛傷亡損失慘重。

美軍先頭部隊長驅直入,7月1日攻克阿弗朗什,之後不久,就拐過通到布列塔尼半島的海角。

克里勒將軍指揮下的加拿大部隊從卡昂城出發,沿法萊茲公路下行,同時發動攻擊。這一出擊受到德軍4個裝甲師有力的抵抗。負責指揮全部戰線的蒙哥馬利,於是將英軍進攻的重心移到其他戰線,並下令登普西將軍手下的英國第集團軍,從科蒙向維爾方面作一次新的衝擊。行動於0日開始,數日後到達維爾。

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國第集團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才編成。此時已經跨越海峽,並開始作戰了。他以慣常的迅猛作風,調遣兩個裝甲師和個步兵師,朝西面和南面迅速推進,以肅清布列塔尼半島。被截斷去路的德軍立刻朝著設防的幾個港口撤退。法國抵抗運動在該處有萬兵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這個半島很快就被佔領了。到8月的第一個週末,德軍駐防軍隊和4個師殘部約4.5萬人,被迫撤入他們在聖馬洛、布雷斯特和聖納澤爾的環形防線。該處德軍於9月19日,在美軍個師的猛烈攻擊下投降了。

正當盟軍肅清或圍困布列塔尼半島的時候,巴頓領導下第集團軍其餘部隊朝東作“大彎”式推進。他率部直奔盧瓦爾河和巴黎之間的空隙地帶,並沿塞納河下行到魯昂。8月6日攻入拉瓦爾城,9日又佔領了勒芒。在這整個寬廣地區內,只發現少數德軍。在這漫長而又日見延伸的征途上,向前進中的美軍供應給養,成了盟軍的主要困難。除了有限的空運之外,一切物資仍然要經由登陸時的幾個海灘運過來,再從諾曼底西邊經阿弗朗什轉運到前線。

因此,阿弗朗什就變成了像瓶頸似的交通狹窄地段。因而為德軍提供了對盟軍攻擊的一個吸引人的機會。這個主意正投合希特勒的幻想,他下令用最大可能的兵力攻襲莫坦,然後竄到阿弗朗什,從而切斷巴頓的交通線。

但德國的司令官們對於這個計劃,一致認為不妥。他們瞭解到諾曼底之戰已經是失敗了,因此希望利用剛從北方第15集團軍中調遣到的4個師,執行有秩序地向塞納河方面退卻。他們認為把生力軍投入西面,簡直是“伸長了自己的脖子”,總有一天要被人家割斷。希特勒堅持照他的意旨行事,於是德軍5個裝甲師和兩個步兵師於8月7日,從東面發動了對莫坦的一次猛烈攻擊。

德軍向一個單獨的美軍師發動攻擊,但該師堅守住了,嗣後又得到了急速開來個師的增援。經過5天激烈戰鬥和空軍的集中轟炸之後,德軍這一大膽襲擊被盟軍擊潰。而且就像德軍的那些將領們所預料的那樣,從法萊茲到莫坦的整個凸出地帶,擠滿了德軍隊伍,在盟軍三面夾攻之下,只有聽憑擺佈了。

在這一地區南面,巴頓指揮美軍第集團軍所屬一個軍轉向北進,經過阿朗松,於1日抵達阿爾讓當。

霍奇將軍指揮下的美軍第1集團軍從維爾向南推進。同時英軍第集團軍則向孔代推進。加拿大集團軍再度在重型轟炸機的支援下,由卡昂城沿公路下行,繼續進迫法萊茲,這次進攻取得較大成績,他們在17日就到達了目的地。

盟國空軍對於麋集在這一狹長袋形地區內的德軍進行轟炸掃射,大炮轟擊也予以非常厲害的殺傷。德軍頑強固守法萊茲與阿爾讓當之間空隙地帶的咽喉,並想盡一切方法盡先撤出裝甲部隊。可是,在17日,他們的指揮和控制就垮臺了,戰場也變成了死亡枕藉的場所。盟軍於0日堵塞了這個咽喉口,儘管有相當部分德軍奪路跳脫,但被殲滅的還是不下8個師。

巴頓的第集團軍除肅清布列塔尼半島,並用“小拐彎”側襲,在法萊茲大獲全勝外,又從勒芒用個軍向東及東北方挺進。17日到達奧爾良、夏特勒和德勒。再從那裡向西北方向沿河左岸前進,與朝魯昂方面挺進中的英軍會合。

英軍第集團軍當時遇到一些滯阻,因為法萊茲一戰後,這支隊伍須要整編。而德軍卻乘機臨時搞起了一個後衛陣地。然而,經盟軍窮追猛打後,塞納河以南德軍,開始拼命逃竄,在毀滅性的空襲下,企圖渡河後退。在魯昂以南,德軍大量運輸工具丟棄了,所能保全的車輛極其有限。

這時已經接掌最高指揮權的艾森豪威爾,決心避免為爭奪巴黎而戰。斯大林格勒和華沙兩地之戰,都證明正面攻擊和愛國主義者起義的可怕情景,因此,他決定包圍這個法國首都,迫使駐防軍隊投降或逃遁。8月0日,巴頓率部已在芒特附近渡過了塞納河,他的右翼部隊也到達楓丹白露。法國的地下軍隊起義了。警察也罷工了。警察總局已為愛國分子所佔領。法國抵抗運動的一名軍官帶了一些關係重大的報告,來到巴頓的總部。

日早晨,這些報告已經送到勒芒,遞交艾森豪威爾。

勒克萊爾將軍率領的法國第裝甲師隸屬於巴頓麾下,於8月1日在諾曼底登陸,並在進攻中發揮了很重要而光榮的作用。戴高樂於當日抵達,盟軍最高統帥向他作了保證,說只要時候到了,就像早已協商同意的那樣,勒克萊爾的部隊是會首先開進巴黎的。

當天傍晚,巴黎發生巷戰的訊息,促使艾森豪威爾決定行動,勒克萊爾奉命進軍。布雷德利於晚間7時15分,將這些指示交給這位法國司令官。當時勒克萊爾這一師人駐紮在阿爾讓當。8月日的作戰命令開門見山地用了這樣幾個字:任務(1)攻佔巴黎……

勒克萊爾致戴高樂的報告說:“我得到了這樣的印象,1940年的局面正倒過來重演著,敵方情況十分紛亂,各部隊無不驚惶失措。”

這位將軍決定大膽行動,與其征服德軍的集中力量,不如直接面對它。第一批幾個分遣隊於4日從朗布依埃出發,向巴黎推進。當晚,一支坦克先頭部隊就到達奧爾良門了,9時分,開進市政府前面的廣場。這一師的主力隊伍準備好在次日開入首都。第二天一早,比約特率領的幾個裝甲縱隊佔領了巴黎城對面的塞納河兩岸。到了下午,德軍司令官馮.肖利茨設在默裡斯大廈的總部被包圍了,肖利茨向一位法國中尉投降後,解交比約特。

正在此時,勒克萊爾趕到了,並在蒙特巴拉斯車站建立指揮部。當日下午,又移至警察總局所在地。4時左右,肖利茨被押解到他的面前。勒克萊爾以低沉的語調說出了他的思想,他說:“這回可行啦!”然後,他用德語向這個手下敗將揭示了自己的身份。經過一段簡短、不客氣的談話之後,就簽訂了駐防軍投降書。接著,由抵抗運動所屬部隊和正規軍逐一佔領敵軍其餘的一些支撐點。

巴黎城到處沉浸在狂歡的示威遊行中,人們向德國戰俘啐唾沫,把通敵的奸細拖著遊街,而解放隊伍則備受款待,戴高樂將軍就在這時,出現在這一勝利場面上。

戴高樂將軍下午5時抵達聖多米尼克道,並在陸軍部設立了總部。兩小時之後,他在抵抗運動的一些主要人物暨勒克萊爾將軍和朱安將軍的陪同下,以自由法國領導人的身份,在市政府首次出現於興高采烈的群眾面前。到處充滿著自發的狂熱的熱情。翌日下午,即8月6日,戴高樂舉行了正式入城式,徒步從愛麗舍田園大街走到協和廣場。之後,又在一長列汽車隨從下,到了聖母院。

到8月0日,盟軍分頭從許多地點渡過了塞納河。德軍損失極大:士兵40萬人,其中一半是俘虜;坦克100輛、車輛萬輛、野戰炮1500門。德軍第7集團軍以及所有奉調前往支援的幾個師全部被盟軍打得潰不成軍。

在前面我們知道,希特勒在諾曼底登陸作戰最關鍵時刻,遭到未遂謀殺,由此對戰役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