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貞觀天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七章 必要為萬萬人之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七章 必要為萬萬人之上

殿內陷入死寂。

陳叔達所請,理由雖然不充分,但是卻直指人心,他彷彿看透聖人心中的猶疑不定。

太子、齊王,有心反駁,可卻沒法自證。而且因為李淵先前的敲打,李建成覺得父皇已經在懷疑他,他實在不敢說什麼‘我是清白的,願意接受調查’。

竇抗已經拒絕陳叔達提議,這個時候也不好不知羞恥的直接站在太子那一邊。

他還是要臉的。

裴寂則是很聰明,直接反對。因為他很清楚聖人現在不想去追究這件事情,當初能穩定出征歸來的三軍將士,已經讓聖人提心吊膽了一陣,現在又怎會舊事重提,再掀波瀾呢。

至於裴矩、蕭瑀,彷彿局外人,不贊同也不反對。他們都是聰明人,對於太子和秦王之間的恩怨心知肚明,雖然心中懷疑,但是聖人不想追究的態度,他們還是能夠覺察的,因此也不想附和陳叔達。

更關鍵的是,他們也清楚,秦王已死,若是得罪太子, 實在太過不智。

而且,他們又不是秦王的人, 何必給自己找麻煩。

楊恭仁則完全以楚王馬首是瞻, 楚王不表態, 他自然也不會跟著說廢話。

其他的柴紹、趙慈景等人自然也不敢在這件事情上發表意見。他們又不傻,不會為了給死人討公道, 得罪太子。

李淵看向太子,“陳相所言,你有什麼話說?”

“父皇, 兒臣雖然以往和二弟多有爭執,但是後來已然幡然醒悟,豈敢謀害手足兄弟,兒臣比誰都想救下二弟,還請父皇相信兒臣嗚嗚嗚........”

李建成一邊說, 一邊哭訴自己的忠心, 聲淚俱下。

竇抗默默低頭, 他作為當時隨軍支援幷州的人, 自然非常清楚太子當時的態度。

可是, 秦王已死, 他要為竇氏考慮。

雖然竇威讓他靜觀其變嚴陣以待, 可是他卻覺得時不我待。就算能給秦王討回公道,那又如何?

失去秦王, 竇氏的支援毫無意義。得罪太子, 是給竇氏未來找麻煩。

秦王已死, 聖人難道還會殺了太子?

“夠了, 別哭了。”李淵被李建成哭的心煩,更是鬱悶不已, 還有難受痛苦。

他想徹查, 但是理智告訴他不能那麼做。

真要是查出來什麼, 他要怎麼處理?

旋即,他看向李智雲, “楚王, 陳相所言,你以為如何?”

李智雲知道自己跑不掉, 老李懷疑太子和齊王他是清楚的,現在二哥又死了, 自己必然會被老李問計。

他一直在揣摩老李的態度, 現在已經有了頭緒。如果老李真的怒不可遏, 非常想要找到秦王戰敗原因, 甚至是篤定太子害死秦王,那麼他早就動手徹查,不會等到現在,由陳叔達提起。

再加上那日返回長安時,李叔良的意思,以及後來杜如晦告訴自己李道玄來到大營的目的,他已明白。

老李是想要穩定,並不想剷除太子和齊王,為秦王報仇。

換而言之,老李心裡懷疑太子和齊王,但是他卻不想要真相,他想要穩定。

想到這裡,李智雲拱手悲愴道:“昔年,兒臣幼時,乃太子大哥與平陽阿姊照顧,二哥、三哥、四哥,教導兒臣習武練箭。三哥早夭,二哥故去,兒臣半夜做夢,淚溼雙頰。”

這是一句完全和現在所議之事毫無關系的回答。

但是老李卻渾身一震,整個人彷彿蒼老幾歲。

楚王的意思,他已經明白。

不管秦王是不是太子害死的,可秦王已經死了,難道還要太子再去死嗎?

如此一來,兄弟幾個,還能剩下誰?

楚王, 到底是最顧念兄弟之情的那個。

李建成也聽明白了,他心裡既感動, 又覺得五郎過於執著兄弟之情。

聯想過往楚王的表現, 李建成心裡暗歎,他和同胞弟弟爭鬥的你死我活,沒想到只有這個庶出的弟弟一直在乎手足之情。

想到這些, 他有些羞愧,又有些高興。

若能拉攏老五,著實令人放心。

裴寂想從李智雲臉上看出來表演的痕跡,但是李智雲演技爆表,豈會讓裴寂看出來什麼。

於是,裴寂等人紛紛覺得,楚王慧心,但是又過於固執兄弟之情。不過轉念又想,於庶出皇子而言,未必不是好事。有才而無野心,堪稱賢王。

李元吉則撇嘴不屑,他沒有相通其中關鍵,只覺得老五還活在過去的唐國公府。

李淵想了想,對著陳叔達道:“幷州戰報,朕早已看過,太子確有支援不力之過。這樣罷,太子罰俸一年,一年內不準參贊朝事,禁其府中思過。”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就這樣?

陳叔達難以置信的看著李淵,太子有可能害死秦王,就這麼輕描淡寫的帶過了?

李建成則是大喜,父皇這是不打算追究他了!

“兒臣願意接受懲罰,父皇,兒臣支援不力,致使秦王兵敗,兒臣願意在府一年,抄寫經書,祭拜二弟,向他賠罪。”

李淵頷首,“你有此贖罪之心,很好。”

贖罪?

李建成臉色變了變,低頭不敢搭腔。

父皇,果然還是懷疑他的。

雖然他不知道父皇為什麼會放過他,但是不妨礙他高興。雖然一年內不能參贊朝政,但是秦王已死,只要他還是太子,他遲早會重歸朝堂!

陳叔達還想說什麼,但是裴寂卻高呼,“臣附議!”

“臣附議!”竇抗高呼。

蕭瑀和裴矩也跟著附議。

其後,楊恭仁也附議。

看著其他人紛紛附議,陳叔達覺得自己像溺水的人,那些人站在幹岸上看著他,冷眼旁觀,就是不救他。

他還想繼續為秦王討公道,但是他很清楚,沒人支援他,聖人也不想繼續調查此事。

他註定是無能狂怒。

秦王,老臣對不起你啊!

或許李世民也不會想到,竇氏就這麼輕而易舉的拋棄了他。而他的父皇,也為了穩定,放棄了他。

而李智雲則是無比心寒,甚至於還有一絲絲的恐懼。

回想當初,李淵待秦王如視太子,現在秦王身死,李淵明知道其中有問題,但還是選擇淡化處理。

這就是皇帝,為了權勢,什麼都可以放棄,什麼都可以不在乎。

哪怕,那個人是他兒子。

李智雲很清楚,如果有朝一日,他也落得這樣的下場,李淵只怕會更加無視。

大丈夫不可一日無權。

大丈夫,只能為萬人上,否則,命數握於他人之手,一朝死,無人問津。

至此,他篤定,自己必要為萬萬人之上,自己的命,只能自己做主!

略過秦王這件事情,李淵自己也彷彿放下一件心事。他的內心矛盾而糾結,但最終穩定大於一切。

二郎之死,或許真的和大郎有關係。

可為了朝局,為了江山社稷,他只能這麼做。

希望二郎能理解他。

這麼一想,李淵心裡略微安慰。

第四十七章 必要為萬萬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