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橫明最新章節列表 > 444 表面搶手的學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444 表面搶手的學生

更如此火爆,也是有著特殊的原因在其中。

根據學院的說法,學生們實習的費用都有學院來負擔,不管是他們的生活費、工資等等,都由學院來承擔,不需要相關部門來負責。

當然,各部門願意給出些費用,學院也不會拒絕。

而且,具體內容並不限制,由用人部門自行安排。

先不說學生的水平怎樣,各部門缺人可是實打實的事情。

哪個部門沒有資料統計或者處理的需求?

他們已有的吏員或者是年輕官員,大多數都是傳統的教育,對於數理統計方面,在學院學生年前的劣勢十分明顯。

所以,能找到一些學生來實習一段時間,將積壓的資料進行處理,那也是十分划算的事情。

反正也是缺人手,幹的也是不太有技術含量的事情,找什麼人不是幹?

學院的都沒有職位負擔,不用擔心他們搶走自己位置,不用白不用,用了也白用!

老劉和徐光啟兩人因為分配問題,忙的焦頭爛額,多給誰,少給誰,都是問題。

而且,這不僅僅是關係遠近,還要結合國家的政策,以及真正的用途。

有些部門要過去,純粹是為了打下手,而有些地方就是真的有強烈的需求。

按照規律,自然是優先滿足那些有真正需求,而且還能對口的部門。

如此熱鬧,看上去學生們的未來一片大好。

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這說到底是不花朝廷錢的實習,而且也不佔用各衙門的名額,換作是誰都樂意,多找幾個不花錢的辦事之人。

等到真正學生們出去需要去工作時候,那就是另外一種光景了。

大明的官員都是科考出身,他們大部分沒有功名,想要成為部門主官還是問題。

而作為吏員,就有些委屈了,大明的吏員或許不需要是科班出身,但是他們的上限同樣明顯,很快就遇到職業生涯天花板,再往上就沒有路子。

當然如果執意要做官,再去考試也是不錯的選擇,或者說,朝廷到時候有什麼政策,也未可知。

畢竟,這是一條前人不曾走過的路。

有他們在前邊頂著,方書安就稍微能安靜一些。

而在他獨處的時候,大多是不開心。

雖然說在別人面前要表現的充滿希望,但是他知道,大明實在已經爛到了骨頭裡,很多時候,他雖有心卻無力。

所以,學院學生,算是最後的希望。

緊緊依靠方書安一個人就想改變大明,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再者說,現在他自己的位置也十分尷尬。

雖然說有很多發明或者是措施意義重大,卻並未得到相符的獎賞。

萬曆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沒有重用方書安,這很正常,也符合他對自己定位。

如果鋒芒畢露的改革,下一個張居正或許就是他。

而朱常洛對於方書安的態度,現在也是不清不楚,或許他真正的機會,是在朱由校羽翼豐滿之後。

再說擺在眼前的事情,明末的“繁華“,後人常津津樂道的,不管是富庶熱鬧的江南,或是貿易繁榮、“資本主義萌芽“蒸蒸日上的福建廣東等地。但是常被很多“精英“無視的,卻是北方的民生。

以山西陝西等西北省份來說,這些地區的商品經濟原本就不發達,推行“計畝徵銀“的一條鞭法,本身風險極大。加上張居正病故後,明朝官場越發人浮於事,好經也終於念歪。

單是萬曆二十二年,以明末顧炎武《肇域志》裡的統計,陝西一省百姓的負擔,竟然因為“計畝徵銀“暴漲了三倍。百姓生活到了“民用困倍“的地步,但這畢竟還是風調雨順的年景。

說起明末的官場,後人常習慣哀嘆“明末政治腐敗“,但是放在明代,與腐敗一樣嚴重的問題是懶政。

拜萬曆皇帝多年如一日歇班怠政所賜,明朝官場上行下效,別看黨爭的時候精神抖擻,日常政務卻紛紛甩手。

萬曆三十八年,明朝內閣大學士葉向高,就曾說過大明官場兩大毛病,一是“上下隔絕“,二是“士大夫好勝喜爭“。說白了,就是什麼都折騰,就不好好工作。

在這種風氣下,早在萬曆皇帝在位的中晚期時,明朝官場的怪事,也是一撥接一撥:萬曆三十二年時,就有男子單槍匹馬持刀闖入周王府,大咧咧搶掠一番後離開。

為什麼能搶的這麼輕鬆?因為當地的巡撫和知府,都已經缺了三年,根本就沒有主管官員,因此也就沒人管。

藩王都這個遭遇,普通老百姓自然可以想:比如當時的京城周圍,就是盜賊橫行。

萬曆中葉時的“慣賊“左文俊,一度在京城周邊聚集數千人,打劫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氣的萬曆皇帝連連頒下嚴旨,但各級官員置若罔聞,一個賽一個混日子,全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承平年間尚且如此,一旦國家出現大亂,後果也可以想。

劉綎到京城後玩命的折騰京營是因為與方書安的一番深談,堂堂大明中樞,武裝廢弛若此,無怪乎被一場農民起義輕易掀翻維持了兩百多年的國祚。

老朱若活過來,大概後繼的皇帝們得一個個撅著屁股捱揍。

原本在京營混資歷的勳貴子弟受不了,平日裡喝著兵血,隔三差五再去青樓和三五個紅倌人聊聊人生,多痛快,如今不僅得經歷地獄式訓練,軍餉的發放也不如以前那般容易插手,新君上位,東廠清洗,監軍太監也換了新面孔。

既受不了,便紛紛動用家裡關係調離京營,劉綎也沒有難為他們,走了也好。

不過麼,那些膏梁子弟也不是省油的燈,裡邊多少人都是在燕王掃北時候留下的根基。

即使大部分在土木堡之後,家道衰落,但是能維持到現在,也是有兩百年傳承的家族。

可以說,老朱搞的軍戶,在這些時代為軍的京營身上更能體現。

因為衛所軍的廢弛,很多邊軍混的不如叫花子。

但是在拱衛京師的京營面前,從軍的待遇還是不錯。

畢竟,虧待誰都不能虧待京營,甚至於在和遼東作戰的精銳,待遇上也比不過京營。

因為有著兩百年的積累,所以他們也有著手眼通天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