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橫明最新章節列表 > 573 大事三件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573 大事三件

“爺爺高興還是不高興?”方書安一邊整理自己衣服,一邊問著。

“奴婢也說不上來,好像是高興,又好像不高興?”

既然婢女也說不清楚,方書安就不再亂琢磨了,一會看看時機是不是合適,再決定是否要將那些話說出來。

畢竟在討論國家大事的時候,不適合現提出這樣的問題。

“來了,坐吧。”老方正在拿著一本書信看,看見孫子來了,示意他坐到對面。

“孫兒坐到下邊即可。”老方招呼著他。

方書安也不客氣,自己爺爺邀請,自然要離近點。

“爺爺,有何大事?”

老方說著,豎起三根指頭,“還真有,三件,你想聽哪個?”

三件,老方這是不幹則以,一幹就要幹個漂亮啊。

“都是好事?”方書安問道。

“你想什麼呢,怎麼可能都是好事?”老方吹胡子瞪眼,似乎要生氣的樣子。

見他如此,方書安趕緊笑道,“我這不是開小玩笑麼,看著您這麼嚴肅。”

“好了好了,別說有的沒的,咱們來說正事,這第一件啊,是朝廷要新升官,詹事府左中允。”

“左中允?”方書安翻過味來,此前孫承宗掛著詹事府的官,現在他走了,空缺出來,自然要加上一個。

“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麼?”方書安呵呵笑道。

“正常,那你聽聽是誰再說正常。錢謙益,怎麼,你還覺得正常麼?”

錢謙益,方書安可就坐不住了,這廝是死硬東林黨不說,還是歷史上有名的軟骨頭。‘’

讓他做詹事府太子的屬官,泰昌的用意很深啊。

看著自己孫子突然站起來,老方知道那是觸動到他。“你現在覺的異常了。”

“是有些異常啊,我還以為前些日子和東林黨人的那些鬥爭,已經讓陛下意識到,那些人雖然小有才能,但是大多都是嘴上強者。現在看來,並非如此,陛下還是被他們的花言巧語騙了。”

說這些,方書安也有些違心的元素在其中,那些人雖然不是什麼忠君愛國之人,但是才能上很多時候並不差勁。

不過,那並非和方書安比較,而是他其他的青年才俊,要跟方書安比起來,那肯定個頂個要扔掉的。

“錢謙益已經是他們當中最能拿出手的存在,你也看出來了,當今聖上對東林黨的防備並不像從前。反而是你們做的太好,可能給陛下造成一些壓力,不得不再選擇一些與你不同的人上來,將來也算是一種牽制吧。”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老方試著分析著皇帝的意思。

從七品官到六品,和方書安的級別一致,確實有著要制衡的意思。

“您是說,我們崛起的太快,讓陛下感覺到不安了?”方書安有些納悶,他們現在並沒有一家獨大,至少清流和東林黨人都有自己的發言空間。

而泰昌在此時就要培養對手,究竟是幾個意思?

“這哪裡說得準,古往今來,有些皇帝辦事情的時候,就喜歡有人來分權,防止一個大臣獨斷專行。當年張居正儘管有馮保制衡,不仍舊是一個人說了算。或許是擔心依然會有此事發生,未雨綢繆吧。”

是不是未雨綢繆,方書安不清楚,但是真要讓錢謙益去影響朱由校的思想,以後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他也說不準。

錢謙益雖然骨頭軟,但是在做官這件事上,十分有本事,否則也不可能成為閣臣,還是內閣重臣。

他本身就有天賦之外,錢家更是累世豪門,從五代錢鏐開始,經歷數百年屹立不倒,自然有著他們家為官的訣竅。

針對這樣一個對手,方書安並不擔心他在實務上造成多少損失。他更擔心的是在實際過程當中,會用各種方法,影響改革的進行,進而在背後玩弄陰謀詭計,影響事情推進。

“孫承宗去往遼東,還以為朝廷暫時會缺少一個能算數的東林黨人,想不到,他們又有了新上來的錢謙益。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和孫承宗相處啊。”方書安無奈的說著自己的想法,孫承宗雖然也是東林黨人,但是在處理大部分事情的時候,他還是個能臣,比如說對朝局之事,雖然他有時候會站在東林黨的角度考慮問題,但是如果利國利民,他也會支援。

例如跟朱由校上課,也會介紹一些真正有用的學習內容,而非是以為的灌輸東林黨的那些理論。

“走一步看一步吧,現在決定如此,你們還想怎樣?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事情,現在的情況,已經超出你們的理解,等到將那些事情處理的都差不多,有沒有他們也沒有多大區別。”

老方說的自然方書安整個計劃的進展,他有那麼多專案要求實施,如果真的能達到,到時候方書安的地位,那就是海內第一人。現在的這些問題,到時候就根本就不能算是問題了。

“既然爺爺您這樣說,那孫子就不糾結了,先將事情幹好吧,誰上臺與否,那是朝廷的事情,不是我們能插手就插手得了。”

兩個人討論完第一個問題,都有些無奈。

皇帝啊,不管是誰,都喜歡玩制衡,不管此人有沒有能力,能讓他們去制約那些能臣也是不錯的選擇。

“再一個問題,就是前幾日你提到的,但是一直沒有回覆你,現在陛下也在猶豫是否要開始。”

“是否要開始?難道說,陛下要查稅?”

方書安瞬間就精神煥發了,監稅在下邊,現在一直都是收集資訊,引而不發。他們就是要等著機會,等著朝廷說可以開始,那些曾經短缺的稅銀,都能在最短時間內籌集完畢。

“陛下繼位以來,已經連續辦好幾件大事,要說現在聲名正隆,是動手的好時候。雖然說此時對西北用兵,但是按照目前的預計規模來看,應當不會動用多少銀兩。”

此去西北,在方書安的計劃裡,有兩三萬人馬就行。

此前打建奴,兵馬足足前前後後調動二十萬,那樣的花費都是百萬級,現在人數少了一個零,花費控制在幾十萬兩,問題不大。

而且,按照現在的用兵計劃,那幾萬人馬,到時候會駐紮在西域,用來震懾各方力量,到時候也能在西域自給自足。

所以說,此番打仗,花費有限,也就是這樣,大人們才透過他們第一次資源之戰,棉花戰爭。

“你的意思是,監稅司也可以動了?”

方書安點點頭,此前朝廷組建監稅司,人們都知道是做準備,不見得什麼時候就會執行。

此前他也悄悄問過他們,剛開始的時候,下邊人準備的很充分,基本都不給他們機會。後來,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發現那些稅官們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拿著他們所謂的掃盲教材,去下邊的村鎮裡當教書先生。

開始的幾個月,人們都以為他們是在打掩護,但是將近一年時間過去,人們發現,那些人仍舊是在熱火朝天的辦著掃盲班。

這樣的情況,讓地方官們松一口氣,漸漸的回覆到以前的狀態。

管它是稅官還是教務官呢,反正查稅的那些人,頂多也只有一年銳氣,一年之後,他們已經習慣於掃盲和其他的工作,恐早就將自己的本職工作忘記的一乾二淨。

此類思潮的氾濫下,人們似乎都忘記,朝廷還有個監稅司,而監稅司下邊,還有一堆稅官。

他們還以為,那些稅官們不過就是換個名義,在民間當掃盲教員。

稅是個十分龐大的事情,稍微有些能力不足,就會將此事弄巧成拙,那時候,全國的稅收都有可能亂套。

“要動,就快些,讓那些人都以為,我們今年不可能動用監稅。”

在這一點上,祖孫倆保持著相當的樂趣,越是下邊人覺得不可能的時候,越是要有大動作,只有這樣,才能將事情儘可能的辦成功。

如果是正兒八經的昭告天下之後再行動,事情會打上不知道多少藉口,到最後難以成行。越是這樣的節骨眼,越是保持能讓人們出其不意,才有可能看到事情的真相。

“好,既然咱們都達成一致,我就和陛下說此事,早日爭取開工,早日完成!”

原來按照方書安的計劃,是要連同官紳一體納糧的事情提出來,但是經過思考,還是想著在監察完成之後再進行。

那時候,他們手上的資料基本是最接近現實際情況,在其基礎上,下一步的改革更加方便開展。

監稅司是他們的重中之重,官紳一體納糧簡直就是下一階段的發動機。改成那般稅制,能多出來多少銀子,方書安不知道。但是整體辦稅效率,將會大幅度提高。

“官紳一體納糧就是第三個事情麼?”方書安想了想,剛才的事情,監稅司動手是一個,而官紳一體納糧就是另外一個事情。

果然,老方搖搖頭,“非也,那件事你知道還沒有時間去執行,所以是另一件事情。”

方書安頗為無奈,他一個六品官,現在很多時候都要充當爺爺的顧問啊。難道是傳說中的院外實力?

那樣看起來,似乎是自己虧了,用一個六品官員的俸祿,幫著朝廷拿著內閣等一品大員的主意。

不用學會算賬,是一個小孩子都能感覺出來,那些事情是虧本的買賣。

“西北主將,你可有合適的人選?”

“啊?”

剛剛還在心裡說,自己是院外內閣,現在看的話,還真沒有胡說八道。你看看,一個統軍大將的職位,都要諮詢他的意見,這究竟是要鬧哪樣?

“爺爺,此事也要我出主意麼……”方書安長出一口涼氣。

“也不是,主要是我想聽聽你的意見,陛下也沒有特別好的人選,讓我找到合適。”

“這……”

方書安也陷入沉思當中,他對大明官員的瞭解,還沒有到十分熟悉的程度。

其實最合適人選,他有,就是熊廷弼。

只是,於理來說,有些虧。

畢竟他已經節制過二十萬大軍,現在再帶著兩萬三大軍出去,多少有點大材小用的意思。

而且,泰昌又打算重用,短時間內,確實沒有出去的檔期。

熊大不算,還有什麼人合適?

“爺爺,李懷信如何?由他統領軍隊。”

“李懷信?此時他還在遼東作戰,孫承宗是否願意放人都說不定。”老方想想,遼東有三人,有了他們,才能成功拿下。

熊廷弼現在已經回到朝廷,而李懷信和賀世賢仍舊在遼東統兵。

也是正是因為這兩個在遼東真正帶兵的將軍在,所以朝廷才十分放心,

“爺爺,李懷信是能攻的矛啊,如今孫大人在遼東休養生息,鞏固現有的地盤,那可不是李總兵喜歡的事情。再說有賀將軍在,定然沒有問題。其他經歷過戰爭的將領們,也該向上提拔了。”

李懷信作為一個代理總兵,是時候扶正了,而賀世賢是副總兵,也應該官升一級。

那樣,西北作戰就有了指揮大將。

有李懷信在,朝廷那是一百個放心,他在屢次和建奴的作戰當中都能夠不落下風,更不要說和西北那些蒙古部落的作戰,如果拿不下,只能說明……

那恐怕就是上天的意思了,李懷信還沒有錘不開的城門,至於和蒙古人在草原上追逐,他在和黃太吉捉迷藏的一年多時間,早已經習慣火器和新式火槍與騎兵的搭配,可以說解決他們簡直是輕鬆的緊。

“好吧,帶兵的武將有了,那麼文臣呢?總要有一個吧。”明制雖然不和宋制一樣,但是一文一武的搭配還是常事。

“文官的話,就地挑選可好?”方書安說到,

“就地挑選?那也不是不可以,陝西布政使高第,是個能臣。”老方想了想,說出一個名字。

高第?

此人方書安還有些印象,歷史長河中,能留下定名的布政使可不算多。當年他也是經略薊遼,打過勝仗還被陷害的人物。

這樣的能臣,自然要用。

“爺爺能想到的人選,那自然是極好的。”方書安順便也誇了一邊爺爺。

“好啊,你個孫子,油嘴滑舌的本事也是厲害,那就先這樣,等我向陛下奏明。”

“嗯……爺爺,我突然想到另一個事情,熊大人是要入閣,還是會做六部的主官?朝廷一直沒說法,應該怎麼辦?”

熊廷弼的去處,現在是個問題。

“嗯……容我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