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重生抗戰之軍工強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國航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一十三章 中國航空

光是將人才和裝置有機地組合起來,就需要耗費不少時間。但即便如此,訪蘇歸來的胡衛東還是錯過了邊區第一架飛機的首飛意義更大的第一個風洞在他訪蘇之前就建好了,儘管這架飛機幾乎毫無實用價值,但正所謂萬事開頭難,這一步邁出去之後,飛機制造工業以後的發展便一天快似一天,畢竟活塞式飛機的技術門檻遠不如後來噴氣式那麼高,而且即使某些方面達不到設計要求,也往往能夠想到取巧的辦法進行彌補。

38年3月份,洛陽飛機製造廠生產出第一種定型的飛機初教1,隨著這種初級教練機的批次投產,中國終於可以開始大批量地培養飛行員了,而到了38年6月份,初教1的改進型初教2和中國自產的第一種高階教練機高教1也相繼定型。

38年8月份,胡衛東以記憶中的蘇聯拉5戰鬥機與英國蚊子轟炸機兩者都是木結構,但卻同為二戰名機。為原型提出設計思路,並經王助等多位中外飛機設計師最佳化後初步設計完成的兩款飛機幾乎同時造出了原型機並完成了首次試飛。雖然此時距離真正定型和大批量投產還差了很遠,但由此開始,中國人第一次看到了中國航空工業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飛機的心臟,即使是活塞發動機,技術含量也是相當高的。要不然歷史上二戰中後期的美國和蘇聯也就不必向英國的羅羅公司訂購了。但是即便是胡衛東當初出國的時候購買了不少目前還算先進的機械設備,還挖到了部分羅羅公司解聘的工程師和技術工人,胡衛東本人又懂得一些後世內燃機的先進設計,目前邊區自主生產的航空發動機也最多達到國際上36年的水準,而拉5與蚊子卻都是歷史上40年之後才定型裝備部隊的先進飛機,尤其是蚊子所用的乃是xg能優異的梅林發動機,即使是其中最早期的型號。功率也達到了1250馬力兩臺發動機,而中原邊區直到38年6月份才剛剛試制成功900馬力的飛機發動機尺寸合適的前提下,這差距實在是太大了。

但胡衛東卻並未同意降低飛機設計標準來低就。而是抽出時間與設計人員一起集思廣益,想出了很多歪門邪道,從其他方面彌補了發動機的不足。首先。是飛機所用的材料,胡衛東選擇了中原邊區此時雖然還不似後世河南那樣到處種植但數量卻也不少的泡桐木,這種木材雖然比歷史上英國原版蚊子轟炸機所用的輕木稍重一些,但比強度即強度密度卻更大,因此相同強度的構件使用泡桐木來製造的話要比輕木更小更薄,整重反而要稍輕一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胡衛東還利用中國目前世界第一注1的環氧樹脂技術,在這款新式轟炸機上使用了

遠遠超越了這個時代至早也是20世紀末才發明的的環氧樹脂表面強化技術,使得泡桐木的表面硬度甚至超過了普通的鋼材。而且必須說明的是,在世界上所有種類的輕質木材當中。只有泡桐木不會吸收環氧樹脂而浸潤變形,因此才能應用這種新技術,而泡桐目前雖然已經有些國家引種,但其中成材的比例很小,而且即便是那少數成材的泡桐。在數量還是質量上也遠遠無法與原產地河南相比,所以這種飛機別的國家就算想要仿製都仿製不了......

有了如此輕而堅固的機體材料,發動機推力的要求自然也就相對降低了,再加上較歷史同期提前應用到飛機上的渦輪增壓技術明顯改善了飛機發動機的xg能,總算是沒拖太大的後腿。而在ri益深入人心的並行工程學原理指導下,邊區飛機試驗改進的同時。發動機的改進得到了更大的重視,結果到39年兩型飛機正式定型並開始批量生產的時候,飛機整體xg能竟然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那兩款原型機早期型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中國工業基礎薄弱,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巨大的進步,除了研發人員的殫jg竭慮和胡衛東這個穿越者的正確引導,積極學習消化歐美蘇聯乃至ri本發動機技術的長處也是至關重要的。其中ri式發動機與蘇式發動機在一開始根本不受重視,因為兩者的xg能確實較歐美產品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一個名叫吳仲華的中原大學工學院航空系發動機專業本科生在學習了之前不久剛剛出版的矛盾論與實踐論之後心有明悟,發現ri式發動機與蘇式發動機雖然較歐美落後一些,但也有著各自的長處,一樣值得中國航空人認真學習。ri式發動機的優點是節省材料油耗也低,這對於人口眾多資源相對匱乏胡衛東一直在努力宣傳這個觀點的中國來說,有著很大的現實意義;而蘇式發動機對於工業基礎的較低要求,也與中國工業化剛剛起步的現狀十分貼近......

胡衛東聽到吳仲華這個名字不禁一驚,當即要來他的資料看了看,原來此子原先是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十五軍攻克北平後才來到中原邊區,隨即考入中原大學改成了現在的專業。胡衛東仔細回憶了一陣後,不禁面露喜sè道,就是吳老,不會錯的,他早年就讀的學校太多太雜,我沒法專門去找,想不到卻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吳仲華可以說是二十世紀後半段世界上最傑出的航空發動機專家之一,他的很多理論成果被國外採用,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發動機尤其是航空發動機技術的進步。但是新中國的發動機工業卻由於一連串的變故而一次又一次地走回頭路,以致於整整浪費了三十年時間,吳仲華空有一肚子的學問,最後還是鬱鬱而終,畢竟航空發動機工業所需的投資實在太大,如果沒有國家力量的支援,個人再有本事也是做不出什麼實績來的......

注1:雖然瑞士那位環氧樹脂專家才能不遜於胡衛東挖來的李格林,但是這兩年裡李格林一直得到邊區zhèng 給予的海量人財物力支援,同時胡衛東還給他指明了環氧樹脂技術的正確發展方向,而那一位卻一直得不到有力支援,要資金沒資金,要交流沒交流,差距一下子就拉開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