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無限之開荒者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一卷 第一百四十章 劉備之所以風生水起 皆因重用趙雲之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一卷 第一百四十章 劉備之所以風生水起 皆因重用趙雲之故

逍遙谷。

此時南瞻部洲東土三國戰火連綿,肖鵬等人也看得是大呼過癮,當然,不是因為各武將的勇冠三軍,凡人打架在他們看來,不過小孩耍鬧罷了。

他們看的是各方謀士的奇謀妙計,不消多說,其中最出彩的便是諸葛亮、賈詡、龐統等一干肖鵬耳熟能詳的頂級謀士。

讓肖鵬驚喜的是,這一世的諸葛亮採取了魏延的建議,偷度子午谷,奇襲長安成功,讓肖鵬是大呼痛快。

原史中由於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建議,兵出子午谷,而採取了避堅攻瑕的策略,北出天水,東出祁山,結果六出祁山不建其功,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這是肖鵬一直以來的遺憾。

可結合如今的局勢,肖鵬終於明白,原史中不是諸葛亮不知道兵出子午谷的好處,而是那時候他們荊襄已失,隴坻無援,不敢冒此奇險。

諸葛亮本就是採取的以攻為守之策,既不敢冒險以徼不可必之功,又不敢徑犯長安重兵之地,只好定下了守成之策,這也是“諸葛一生惟謹慎”的由來。

而此時荊襄之地尚在自己手中,隨時可得到增援,自然敢發奇兵以度子午谷,直取長安。

隨即黃忠在定軍山陣斬夏侯淵後,率軍趕到,發動了閃電戰,乘魏兵新敗,前敵未知,令部卒穿了曹兵衣甲,充作敗兵,直到了潼關賺過徐晃,順利奪下關隘。

在漢魏之戰中,漢軍節節大勝,曹操損兵折將,頹勢立顯,這一世的漢國與原史的蜀國可不同,此時劉備麾下文有諸葛亮、龐士元、徐元直等一眾頂級謀臣。

武有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馬岱、魏延、姜維、趙雲夫婦等世之猛將,後勤軍備還有諸葛夫人黃月英所造之機關獸與諸葛連弩,且挾荊益二洲資源,焉有不勝之理?

便在魏國節節敗退之時,賈詡向曹操討令,親赴東吳,以一條三寸不爛說服了孫權出兵攻荊州。

呂蒙並陸遜定下了“白衣渡江”之計,卻被趙雲識破,遭致大敗,損兵折將,這又讓肖鵬浮了一大白,對董仲舒轉世之趙雲的表現滿意無比。

肖鵬認為,劉備這一世之所以風生水起,徹底改變了原史中的局面,最大的原因便是因為重用了趙雲,原史中趙雲雖文武雙全,一身是膽,但終究沒能得到重用,一直是作為劉備保鏢存在。

而這一世,幾次歷史的重大改變皆是因為趙雲,首先趙雲識破了曹操以徐母誆徐庶入許都之計,並親身赴險救出了徐母,令劉備不至失了一個頂級謀士。

其次,因為徐庶的存在,令諸葛亮與龐統得以和睦,使龐統沒有如原史中一樣身亡落鳳坡。

第三因趙雲與馬雲祿婚姻之故,使得荊州軍與西涼軍順利融合,不分彼此,馬超亦盡心竭力。

而第四就是這白衣渡江了,當然,今世歷史的改變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幾件事,也有曹操未重視劉備,而當初明攻荊州,實則暗襲江東的原因,雖避免了赤壁之戰的大敗,卻也儲存了劉備荊州基業。

白衣渡江可以說是一次三國史上最成功、最經典的奇襲戰之一,是原史中由呂蒙與陸遜共同實施的針對關羽的一次大戰。

也因此讓呂蒙摘掉了“吳下阿蒙”的帽子,博得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青史留名。

先是呂蒙抱病,推薦陸遜接手軍隊事務,陸遜以其名聲不顯,關羽必不防備,加上託書示弱,關羽為人驕橫,自然落到了這個圈套之中。

最後關羽在重奪荊州無望之下,只得率領餘下殘兵退守麥城,最終因矢盡糧絕,被俘被殺。

具體情況是呂蒙裝病,由陸遜代守陸口,關羽得知後不再防備江東,將荊州大部分兵馬調走,呂蒙派軍士偽裝成客商,騙過荊州守軍,長驅直入,白衣渡江,兵不血刃的奪取了荊州。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也間接導致了劉備發六十萬大軍為關羽報仇,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使得蜀國就此衰敗。

然而這一世……諸看官且聽大鵬一一道來(一股濃濃的說書味,汗)……

……

話說關羽坐鎮荊州,招兵買馬,積草屯糧,立意與建安皇帝報仇。

只因諸葛亮西出秦川,曹軍勢力尚盛,自己一時盛怒之下,絕了東吳的交情,倘若荊州方面同時發動攻擊,兵力既恐不敷,樹敵尤其可慮,又兼劉備三令五申,時加儆戒,是以按兵觀釁,暗地籌防。

中間聽著龐士元的主意,命張苞關興,分路進窺河洛,張飛援應雙方,因之諸葛亮得以乘機恢復關中,蕩平並地,聲勢十分浩大。

依著關羽的意思,便要起兵進犯許都,與徐庶切實商議,卻被阻止,“君侯請息遠征之思,先求近攻之策,昔人有言,螳螂捕蟬,不知黃雀在後,昔吳方入郢,而越即入吳,願君侯深思,曹氏之不可猝亡,而江南之近在肘腋也。”

關羽不解道:“元直何以肯定江東一定會乘虛襲我?”

徐庶侃侃而談,道:“自主母兇終,吳漢之交已絕,彼既絕我,定當附魏,既已附魏,則魏存吳亦存,魏亡吳亦亡,魏勢日危,又豈是他江東之福?”

“孫權限於危急存亡之際,怎會不助曹以謀我?謀我之道,非出夏口以圖江陵,即由夏以窺巴陵,勢之所必至,理之所必然。”

“勝則足以窺長沙,不勝亦足以擾我響應雍梁之卒,便如我之窺河洛以掣援關輔之曹軍也。”

“江東文武輯和,將吏精銳,合肥戰勝之後,即從事休養,元氣盎然,兵力充足,若以援曹之故,溯江上犯,定不可等閒視之也。”

“曹軍被我軍西扼於潼關,北扼於上黨,求一戰而不得,出他道而不能,必以唇齒之誼激吳,令吳軍以攻伐於我。”

“我稍失守,則荊襄之防必急,關輔之心必然動搖,曹軍必盡起大軍攻幷州,而遣偏師以制關輔,以致死之兵,臨新得之地,一城失守,全功盡棄矣。”

關羽歎服道:“元直之言,洞徹內外,吳既襲我,我當如何御之?”

徐庶略作沉吟,即道:“潛江、沔陽各地,現駐重兵,水陸嚴防,江東決不敢犯,所慮者巴陵太守伊籍,吏事有餘,武備不足,劉琦多病,不勝戰陣,江東若沿湘而上,則巴陵危矣。”

關羽微微頷首,“似此如之奈何?”

徐庶自信的笑道:“可令子龍夫婦,領水兵五千,直出洞庭,協助劉琦鎮守巴陵,令廖化胡班領陸軍五千,駐紮羊樓峒,據險以待,江東雖有十萬之卒,欲越此險也甚為不易。”

“君侯自引大軍一萬,出巡周邊,既壯聲勢,亦杜窺伺,荊州之防,庶願盡力以任之也。”

關羽欣然笑道:“軍師計劃周詳,江東無奈我何矣。”

急命人傳令趙雲速往巴陵,所有水陸軍吏,悉歸節制,廖化胡班去到羊樓峒把守要隘,關羽即日出巡周邊,荊州大小事件,悉由徐庶處理。

趙雲奉了將令,攜妻領軍順流直下,到了巴陵,會著劉琦伊籍,詢問江東有無軍事訊息?

二人答道:“前有細作從江夏回來,言呂蒙召徐盛過江商議事件,三日未歸,現在江夏守將換了甘寧,夏口守將換了徐盛,呂蒙不知去向。”

趙雲聞言雙目一凝,沉聲道:“孫權命呂蒙守夏口,即為謀荊州,無事換防,必有舉動,豈有統兵大將不知去向之理?”

說完急忙下令,將水師船隻開赴下游道人磯,分屯東西兩岸,江東上游船隻無論大小,不許放行,違令者斬,水師將校領令,即行開拔。

趙雲吩咐劉琦伊籍,緊守巴陵,自己兩口子統率部屬,隨後出發。

剛到道人磯,前面哨船進來稟道:“江面上有幾十只商船,向上游開駛,不服盤查,勢將用武。”

趙雲心下長舒口氣,還好來得及時,冷笑道:“商船喧鬧,有恃無恐,必系江東奸細。”

吩咐眾兵一擁上前,將船上所有商人,盡行誅戮,不必容留,眾軍得令,蜂擁上前,圍著商船,徑直開殺。

那些商船,本欲賺開關口,越過上游,被趙雲令兵船圍攻起來,不能逃脫,就船中拿出短刀軍器,上前抵敵。

趙雲見此情形,知系江東軍士無疑,急就軍中擂起鼓來,屯兵四合,一霎時將那幾十只商船,殺得煙消火滅。

東吳大將潘璋陳武見勢不妙,跳水逃生,趙雲正待叫人下水擒拿,只見下游旌旗蔽日,金鼓震天,江東的兵船,如黑雲一般,層層推了上來。

趙雲吩咐將所有兵船分成三路,一路分成三行,第一行盡用火彈火箭,射擊賊兵船帆,第二行盡用諸葛連弩,專作衝鋒之用,第三行盡用短刀盾牌,逼近賊船迎敵。

安排初定,江東兵船堪堪趕至,滿駕風帆,駛如奔馬,趙雲令將各船約住,待到江東船隻剛離一箭之地,中軍船上一聲鼓響,三路兵船上,第一行的火箭火彈,盡向江東兵船風帆上射來。

風火相生,船身也就延燒起來,江東軍士收帆不及,荊州船上第二通鼓響,矢如雨驟,三方盡著,江東兵躲避不及,紛紛落水。

呂蒙見荊州有備,知道不能取勝,徒傷士卒,號令各船回軍就走,荊州兵船上,見江東兵退,趙雲命鳴鼓催軍,自己身先士卒,奮勇上前,追趕江東軍士。

“夫人,今日你我雙槍合璧,殺他個天翻地覆罷。”趙雲手擎涯角槍,轉頭對馬雲祿笑道。

馬雲祿嘴角勾起一抹令趙雲心動不已的笑容,一擺手中點鋼槍,只說了十二個字:“上天入地,碧落黃泉,生死相隨。”

“哈哈哈哈……好,得雲祿吾妻,雲此生足矣,殺。”

一聲爆喝,夫婦倆雙雙躍至江東兵船,迎面十數吳兵揮舞長刀攻殺而上,夫婦倆相距半丈,互為援護,兩杆長槍使將開來,寒星點點,密集若雨。

膽敢來犯之吳兵皆不能入二人一丈,便魂歸嫋嫋,上游水急,荊州兵船頃刻間便已趕上。

荊州兵悍不畏死,個個跳入江東船上,以趙雲夫婦為鋒矢,殺人如麻,風火生威,呂蒙雖勇卻孤掌難鳴,抵敵不住,敗向下游而去。

潘璋陳武逃得兩條性命,岸上陸軍,見水師已敗,全軍而反,呂蒙回到夏口,再圖報復不提。

趙雲與馬雲祿喘著粗氣立於敵軍兵船船頭,這一場大戰下來,死在他們手中的江東軍士已逾六百。

步戰與馬戰不同,步戰需輾轉騰挪,極耗體力,兩人之武力,乃是真正的百人敵,卻也經不住如此高強度的搏殺,此時敵軍敗退,趙雲只好令將士們追殺。

扭頭與馬雲祿對視一眼,兩杆長槍在身前輕輕磕在一起,緊緊相貼,便如兩人的心一般。

荊州軍大獲全勝,追趕了一程,鳴金收軍,扎住原處,晝夜巡邏,預防吳軍復仇,一面遣人赴荊州報捷。

關羽自是歡喜,仍回荊州,與徐庶計劃孫曹兩方軍事,遣人分頭去河洛關輔,前敵各軍,散佈捷音,以壯軍心,以寒曹軍之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