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青春 > 明末求生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賞全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賞全軍

第一百七十二章 大賞全軍

張軒昨夜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統計功勞。

將各處的戰功彙集在一起。看著一次總共要支出多少銀子。此刻的張軒暗暗有一些後悔,後悔當初開的賞格太高了一點,各種賞賜與花銷如果單單折算成白銀,恐怕要數百多萬兩之多。

主要的支援不僅僅是賞賜,還有撫卹銀子。還有重整軍備的銀子,以及其他的各方面支出。

張軒已經連夜做出不少準備。

首先是撫卹銀子。由當地政府發放。

曹宗瑜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曹宗瑜這一戰的功勞也是不可磨滅的,因為戰後統計,這一戰也就是高一功派來的廣西兵死傷最多。其中也有軍中各級將領有所偏愛,將廣西士卒當做炮灰來用,往往放在第一波接觸上。

故而損失最多。

畢竟夏軍各級將領都都自己的本部人馬,有上面的人照顧,自己的人馬有自己的心疼留意,唯有廣西派來的軍隊是新建營頭,被張軒以營級單位,拆散分給各部將領的。

這樣一來,誰也不心疼。

曹宗瑜檢視,很多營頭都如臨潁營一樣給打空了。

故而昨夜,張軒就一連撤了十幾個營的編制。這些營都是如此,當然有的沒有死乾淨,但也沒有多少人了,撐不起一個營的編制,營官等將領也都戰死了。就將這些編制合併了。

當然了,廣西士卒整體表現還是不錯的。

不愧為狼兵。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清軍也沒有在他們手中討了好去。

張軒下令將戰死士卒的屍體焚燒,派人將骨灰送到家鄉去。撫卹銀子,由地方直接支付給家裡,這一下子去了張軒好大一筆開支。而且張軒覺得一個戰兵,一年軍餉在十八兩銀子,戰死士卒撫恤金,最少不要五十兩銀子,還不到三年工資,說起來也是有點低的。

但是張軒也知道,再多的他發不出來。

即便如此,數萬士卒戰死,即便是撫恤金,也是數百萬兩之多了。之前的張軒就咬牙支了。但是面對這數百萬兩的銀子,張軒敢肯定,即便是殺了張質,張質也弄不出來。

張軒只能想辦法拖延一二,於是他寫信給張質,與張質商議,這撫恤金按數年支付的可能性。如此分批支付,或許能緩解一下財政壓力。

甚至張軒也不得不慶幸一件事情,那就是戰亂頻繁之下,很多士卒都是找不到家人,即便是有些家人仍舊在世

,但也是失去了印信,這一批士卒戰死之後,撫恤金是找不到人發的。

張軒可以昧下來這一筆錢。

張軒心中很是慚愧這一點,但卻不得不這樣做。只是心中暗暗記下來了,將來財政寬裕了,這一筆錢決計一文也不少的拿出來,否則張軒又有何臉面見這些舊部於地下。

即便如此,張軒將大筆撫恤金給挪到地方上,他估計他手中也要有二百多萬兩的現錢才行。

而軍中只有幾十萬兩,而且還要支付下月的餉銀。

張軒從來是不拖欠餉銀的,明軍的例子就在哪裡擺著,欠餉對戰鬥力的損害實在太大了一點。夏軍的戰鬥一直這麼強,固然有張軒的各種改革,但是更有張軒一直堅持的一點,那就是從來沒有欠餉。或許因為駐紮地的緣故,各地運送軍餉的時間不同,各地關餉的時間不同,但是從來沒有欠餉之事。

最多因為道路問題,耽擱數日,或者從本月拖到下月初。

這種情況在士卒的眼中根本不算欠餉。唯有那些一拖數月的才算得上欠餉。

不過而今有了這一大筆銀子,張軒手頭立即寬裕了,再加上他之前就向武昌催了一筆款子,算算時間也該到了。總之這一才財政危機,不管怎麼說,也算是過去了。既然手中有了銀子,自然沒有拖欠的意思。

張軒不等手中的銀子沾手,就大筆一揮,將這銀子給發放下去了。

鄭廉一時間忙的不可開交,將張軒身邊的文員一個個派了出去,將銀子當著士卒的面,一個個清點數目,發放下去。

很多時候銀子到位了,很多問題也都解決了。

本來一場惡戰下來,死了這麼多人,下面的士卒難免有一些士氣低落,但是大筆的銀子發了下來。所有士卒的士氣都高昂起來了。很多士卒的賞賜,都是他們好幾年的軍餉。

一般士卒一年不過十八兩而已。

而今日賞賜,小卒之中最多的有二百兩的,當然了 等待他的,不僅僅是發財,還有升官。在張軒的培訓之下,軍官的傷亡率遠遠高於士卒,很多時候,下級軍官都衝在最前面。

死傷也就在所難免了。

故而張軒需要提拔不少在這一戰之中表現好的士卒,才能夠填補這些空缺。有升官的有法財的,一時間全軍上下一片歡騰。之前傷亡慘重的士氣低落,不知道掃到什麼地方了。

對於很多士卒來說,他們不怕死,就是怕死的沒有價值。這年頭亂世之中,誰的性

命能得到保證。即便不從軍,就不死了嗎?

看著些士卒恨不得再來一次大戰樣子,張軒也就安心了,暗道:“軍心可用。”

當然張軒也明白,僅僅是軍心可用而已。一場大戰下來,裝備,火器,乃至其他各個方面的耗損之大,在一兩個月之內,是承受不了如此大戰了。故而張軒固然想痛打落水狗,但也知道自己最好在這一段恢復期之內,減少與清軍的大戰。

張軒估計多鐸也是這樣想的。

之後一兩個月之內,估計戰死還會不斷,但是如這一戰一般的大戰,卻不會有了,甚至幾年之內,就不會有了。

這一戰,就好像是屠大龍。大龍已經被屠了,下面能不能贏,卻要看關子水平了。

就在張軒在這裡為這一場大戰收尾的時候,楊繩祖這裡,已經十分危險了。

廬江城內,糧食雖然還比較緊缺,但還沒有到斷絕的地步,不過,楊繩祖為了能夠支撐下去,採取了一系列高壓手段,統管城中糧食,將全城百姓,按照,老,弱,婦,孺。來分配糧食。

至於為什麼沒有青壯,該因青壯都被楊繩祖編入民夫之中,隨著準備上城支援。

就這樣日子一日日平靜而又殘酷的渡過。但是昨日忽然發現,有大隊騎兵從南邊過來,與城下的清軍匯合在一起,城外的清軍士卒大規模增加。如此異動,讓楊繩祖忐忑不安,一大早就上城瞭望。

楊繩祖手持千里鏡,將清軍的援軍都收在眼底,看了之後,他心中有些疑惑,暗道:“蒙古人?”

蒙古人與滿清軍隊在很多地方還是有些不同的,楊繩祖也算老將了,這一點區別自然是看得出來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滿心疑惑,這攻城戰派蒙古人來是什麼意思?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滿清攻城的辦法並不多,可以說是匱乏。但是不管怎麼說,還是知道怎麼攻城的,但是蒙古人都是騎在馬上的,他們對攻城方面,要比清軍還要白痴一些,派他們過來支援。根本是專業不對口。

這就是楊繩祖想不明白的地方。

“難道他們不是來支援的?”楊繩祖不由的思維不由的發散開來,不由暗道:“那麼他們為什麼會在這裡。”一個個想法在楊繩祖的大腦之中轉頭,有好有壞,但都僅僅是揣測而已,當不得真的。

而今內外訊息斷絕。他靠猜又能猜出來什麼?

楊繩祖定定心神,決定如之前一樣,以不變應萬變。

這是他唯一能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