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我爹是王羲之最新章節列表 > 第 221 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 221 章

第兩百二十一章意下如何

坐在幕簾後面的褚太后嘴角露出一抹冷笑,她語氣冷淡地言道:“朕說,此事明日再議。衛將軍莫非要當著諸位公卿的面,違抗命令?”

王彪之朝王獻之使了個眼神,讓王獻之順從褚太后。

王獻之從容不迫地回應道:“太后授命先皇,於朝堂上垂簾聽政。身為國母,太后應當關懷天下蒼生。關愛天下晉人。如今身在秦國的晉國遺民無糧果腹,此事急如星火,耽擱不得。若太后身子不適,可先行離開,回宮歇息。由諸位公卿繼續商議此事。”

褚太后抬高了聲音,斥道:“衛將軍這是不將朕放在眼中?”

其他世家樂見其事,一副看好戲的模樣,看著王獻之與褚太后撕逼。

小皇帝開口言道:“衛將軍所言甚是。若阿孃身子不適,可先行離開,回宮歇息。此處有朕,阿孃親放心。”

見小皇帝向著王獻之,幫著王獻之懟她,褚太后的面色不太好看。她面色微沉,語氣冷漠地言道:“陛下長大矣!是否要朕即刻還政於陛下?”

小皇帝站起來,轉身面向幕簾,他彎著身子說道:“若阿孃願意即刻還政於朕,朕替天下蒼生謝阿孃!”

褚太后氣得面色發青。她的手緊緊揪著下裳。

褚太后聲帶怒意地言道:“諸位公卿意下如何?可是想讓朕還政於陛下?”

武陵王看了眼王獻之,又瞟了眼小皇帝,最後望向幕簾那邊。

先皇臨終授命的顧命大臣,如今站在朝堂上的唯有他一人。

武陵王出聲言道:“若太后無力聽政,小王以為,是該還政於陛下。”

眾人面色莫測,武陵王與小皇帝這是在逼太后交出大權?

褚太后氣急了,她深吸了好幾口氣,壓著怒意,開口說道:“先皇授命的顧命大臣可不止武陵王一人。此事,不如等會稽王入京,再一併商議!”

王獻之出聲言道:“不知太后如何看待秦國借糧一事?”

褚太后氣笑了,她語氣冷冷地說道:“衛將軍與徵西大將軍、尚書令都已商議好,何必再問朕?”

王獻之說道:“太后垂簾聽政,此事需太后做決定。”

褚太后面色冷然,她言道:“陛下之意,便是朕之意。”

被逼到這個份上了,褚太后除了順從,還能拿這些人怎麼辦?

如今褚裒不在京城,謝尚也不在京城,褚太后沒有娘家人的幫助,便只能任由這些人威逼!

小皇帝開口言道:“朕贊同晉國借糧救秦國當地的晉人。徵糧一事由武陵王與衛將軍負責。”

小皇帝說了是徵糧,並非是用太倉之糧幫助秦國。其他公卿注意到細節,便不好開口反對。只要王獻之與武陵王別管他們要糧食,這件事他們懶得管!

下朝後,王彪之拉著王獻之,走到偏僻的角落,對王獻之言道:“方才為何不在朝堂上提封賞之事?”

原本在討論封賞王獻之的,突然被秦國使臣打斷了。王彪之有時候覺得王獻之有點傻。剛才都將太后逼到那個份上了,為何王獻之不順便逼太后升他為太保!

王獻之低聲回應道:“若是獻之如此,只怕諸位公卿會開口幫太后。”

剛才那個情況,因為褚裒與謝尚不在,褚太后在朝堂上沒有自己的勢力,所以沒人幫她說話。若是王獻之順口逼褚太后升他為太保,其他世家必定會跳出來,阻撓這件事。到時候,其他世家都會站在太后那邊,利用太后對付王獻之。

雖然理解,但是王彪之還是覺得不滿意。就差一點,王獻之就能升為太保了!

王彪之低聲罵道:“苻氏賊子,真是可惡!”

要不是被秦國使臣打斷,王獻之指不定現在就已經升為太保了!成為琅琊王氏的第二位王丞相!

王獻之對王彪之言道:“叔父,獻之要與武陵王商議徵糧一事,就不陪同叔父回去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王彪之點頭,他告訴王獻之:“若是遇到麻煩,可向族裡開口求助。”

王獻之頷首:“獻之知曉。叔父慢走。”

王彪之離開後,王獻之走到大殿外面。

武陵王與小皇帝站在大殿外面,其他官員已經離開了。

看到王獻之過來了,司馬聃開口叫道:“王七郎!隨朕到宮裡坐坐!”

王獻之笑著點頭。

進殿後,司馬聃讓宮人退出去,他出聲問道:“王七郎打算如何徵糧?”

武陵王看向王獻之。

殿內掛著一份絹布地圖,王獻之走到地圖前面,開口言道:“陛下、武陵王請看。這是蛟龍運河即將開運,沿線所有地方都被各大世家投標下來用於開發專案了。獻之打算,加長蛟龍運河的線路。從淮南,修至鄴城。再從鄴城,修至范陽。”

武陵王不解:“中原已經收復,為何還要修建運河到中原?”

王獻之原來的確說過要加長運河線路,但是加長運河線路,是為了收復中原。可如今,中原已經收復。武陵王不知道王獻之為何還要堅持修建運河。

王獻之告訴武陵王:“運河的作用,並非只是為了戰事運輸。其最大的作用,是發展南北經濟。如今南方經濟繁榮,北方經濟枯竭。收復中原後,朝廷政權必定要遷回洛陽。獻之的建議,是先發展北方經濟。待北方經濟繁榮後,晉室再遷回北方。如此,江山才能長期穩定。”

武陵王與小皇帝聽得認真。兩人紛紛點頭。

司馬聃開口言道:“王七郎所言甚有道理!”

武陵王頷首,他問道:“不知王七郎打算如何徵糧?”

王獻之笑著說道:“先前舉辦完第一次招商投標活動後,獻之向各大世家透露過朝廷打算延長運河線路到中原一事。”

司馬聃若有所思地問道:“莫非王七郎打算問各大世家要糧?”

王獻之搖頭:“是再舉辦一次招商投標活動,讓各大世家參與投標。投標所得收入,上交國庫。獻之打算,先讓袁氏商鋪替朝廷出糧,將糧食送到秦國那邊救濟當地晉人。隨後,朝廷再補償袁氏商鋪。”

司馬聃點頭:“如此甚好!”

武陵王頷首,他笑著言道:“小王以為,還如從前那般,鼓動諸位捐糧出資出力,幫助秦國當地的晉人。”

當年趙國內亂,中原大亂,為了接百萬遺民過江,王獻之等人可是費勁了力氣,晉國上下團結一致,才挺過這一關。

王獻之笑著言道:“今非昔比。晉國已經富強了。”

武陵王感嘆:“是也。今非昔比!今日之晉國,強大矣!”

司馬聃心情輕鬆愉快,他笑著說道:“晉國能有今日,全靠王七郎!”

王獻之搖頭,他說道:“並非獻之一人功勞。一個國家的強大,與每一位百姓脫不開關係。只有上下團結,一同奮鬥,國家才能富強!”

武陵王說道:“若是非要挑出王七郎的缺點,小王以為,是過於謙虛!”

司馬聃點頭,贊同道:“正是!王七郎太過謙虛!王七郎為晉國付出這麼多,如此功勞,哪怕封王也可。可朝中多數世家卻阻撓王七郎升上三公之位。”

提起這件事,司馬聃皺起眉頭。

王獻之淡笑著言道:“是否能升為三公,獻之並不在意。獻之只怕有朝一日陛下與殿下開始猜忌獻之。”

上一次,小皇帝的疏離,讓王獻之起了擔憂。若是小皇帝聽信他人挑撥,將來疏離他,開始防備他,打壓他。那麼接下來的路,就艱難了。江山一日不定,天下尚未太平,王獻之心裡就不踏實,就沒辦法好好享受生活。所以,他需要將權力握在自己的手中!哪怕將來小皇帝與司馬氏猜疑他,打壓他,王獻之都要堅定走自己的道路。不能讓這些人妨礙他做事!

只有權力在手,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是荀羨教王獻之的道理。

聞言,司馬聃與武陵王兩人愕然。

司馬聃立馬說道:“朕絕不會猜忌王七郎!”

武陵王頷首,他出聲言道:“卿乃小王知己,小王相信卿。絕不會受他人挑撥,對卿起猜疑之心!”

王獻之笑著說道:“但願如此。”

伸手撫摸絹布,摸著洛陽的位置,王獻之緩緩言道:“待北方經濟繁榮,就可以回到洛陽了。”

司馬聃望著王獻之的手,盯著寫有洛陽兩個字的那個地方。

武陵王開口言道:“陛下,天下紛亂多年,有望在吾輩收復山河,一統天下。先祖若是知曉,定是歡喜!以吾等為傲!”

司馬聃聽了這話,心情激動起來。他的目光變得熾熱,直勾勾地盯著地圖上標著洛陽二字的地方。低聲說道:“朕定會收復山河,一統天下,讓天下恢復太平,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武陵王點頭,目光滿意地看著司馬聃。

司馬聃轉而握住王獻之的手,面色認真地對王獻之言道:“請王七郎助朕一統江山!讓天下恢復太平!”

王獻之收回手,他後退兩步,朝司馬聃作揖,鄭重言道:“臣遵旨!”

作者有話要說:  謝安:王獻之謙虛?呵呵!

謝玄:司馬氏子弟,莫非都是傻子?

謝安:豈能如此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