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三分線真的太近了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四章 文化差異?卑微的外鄉人!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十四章 文化差異?卑微的外鄉人!

這是程龍和李練傑這兩位享譽全球的動作巨星第一次合作的“鴻篇鉅製”,陣容堪稱豪華夢幻。

導演羅伯·明可夫和編劇約翰·福斯特野心勃勃,一邊為電影披上了老套好萊塢式的外衣,一邊又借鑑了《西遊記》裡的歷史框架,拿來填充了華夏元素,打著一手“中西通吃”的好算盤。

但一番折騰之後,這兩位“臥龍”和“鳳雛”卻只拍出了個不中不洋、連程龍都直呼“stupid”的“大製作”。

影片以一個熱愛功夫的國外少年為視角,透過孫悟空、白髮魔女、玉疆戰神等神話人物來串聯整體劇情,看起來似乎在努力進行著“文化交融”。

但事實上,無論是燈塔還是華夏,沒有一個地區的影迷願意為這部影片而買賬。

5500萬美元的預算不可謂不高,但它的北美票房僅有5200萬,華夏的年度票房也只有1億7千萬人民幣,甚至只能排到當年內地的票房第六名。

這樣不叫好也不叫座的表現,實在是對不起兩位“功夫之王”在大銀幕上的初次合作。

更滑稽的是,排在《功夫之王》前面、口碑與票房齊飛的,也是一部描寫“功夫”的電影。

它既沒有功夫巨星、也沒有國人出演,只是講述了一隻笨拙的熊貓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故事——

這部電影叫做《功夫熊貓》。

究竟是用心致敬,還是用腳圈錢,觀眾們的眼睛總是雪亮的,

在張勃龍的眼裡,《功夫之王》這部電影除了打鬥部分之外,其他簡直是一無是處。

它存在的唯一意義,可能就是完成了很多華人功夫迷心中的夙願:有生之年能看到程龍和李練傑這兩位巨星的巔峰對決。

只可惜,屎味的巧克力和屎也沒多大差別。

曾經的張勃龍一點都不懂,那個長相平平無奇的燈塔男主,何德何能居然讓這麼多華夏影星來做配角?

程龍的“魯彥”和李練傑的“默僧”為他保駕護航,連劉菲兒的“金燕子”都對他芳心暗許,擦出愛情的火花。

好傢伙,他寧願看上一百二十分鐘的程、李對打,間歇時候讓劉菲兒舉著“Round 1/2/3”的牌子路過,這多少還能養養眼。

但現在他大概懂了。

就像是曾經打遍歐洲無敵手的“籃球莫扎特”,德拉岑·彼得洛維奇。

在四年的時間裡,他在南斯拉夫聯賽場均37.7分,在歐洲賽場場均33.8分,還有著名的單場60投40中得到112分。

單單1986這一年,他就有一場51分10次助攻和一場45分25次助攻的瘋狂表演。

1989年的歐洲聯賽決賽,彼得洛維奇面對當時FIBA規則下的大魔王、也是奧運會和男籃世錦賽歷史上的得分王巴西人施密特,一人砍下了62分。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牛人來到NBA之後,卻一直都蹲在開拓者的替補席上。

真的是實力不夠麼?

只是因為老美看不上卑微的外鄉人罷了。

連當時的“滑翔機”都為他打抱不平:“他每天訓練都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他確實努力!“

直到去了網隊,彼得洛維奇才終於熬出頭,得到了穩定的出場時間。

但是,他卻始終沒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在每場出戰的37分鐘時間裡,彼得洛維奇能夠貢獻20.6分,並且投出了52%的命中率和聯盟第二的44%三分球命中率,整個賽季他總共127記遠射得手,表現非常優異。

可全明星的大門依然對他緊閉。

下一年,他場均22分,當選NBA年度最佳陣容第三隊,卻還是沒能入選全明星。

而在當年場均得分排名前十三位的球員中,只有彼得洛維奇一人沒有參加1993年的全明星賽的資格。

同年,他車禍逝世,年僅28歲。

當時的彼得洛維奇正在考慮離開網隊,因為網隊沒給他續合同。

……

生不逢時,時運不濟。

比起這位曾經的先驅者,如今聯盟中的外來球員大多已經能夠得到老美球迷的認可和喜愛,至少是平等對待。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像是納什、諾維茨基、加索爾、帕克、吉諾比利,還有大姚和張勃龍自己,他們在聯盟中都擁有著很高的人氣,成為了各自主隊球迷心中的偶像和寶藏。

顯然,從這一點來看,NBA的包容性還是比好萊塢更強的。

畢竟沒有多少好萊塢的大製作會用華人甚至是其他國家的優秀演員來挑大樑當主角的。

就算是龍叔《尖峰時刻》和李安《臥虎藏龍》的成功,也不能掩蓋東西方在文化審美上的巨大差異。

其實對張勃龍而言,茜茜去參演這樣一部妥妥的爛片,對她未來的幫助並沒有多麼大。

但他知道,自己沒辦法勸茜茜什麼。

身為演員,哪怕在好萊塢接爛片、演配角,也像是華夏球員能在NBA的爛隊裡揮毛巾、打替補,依然會被國內的影迷或球迷津津樂道。

畢竟,這一行業的最高標準和評判標尺就握在人家的手裡。

燈塔國的文體娛樂行業,放眼全球都是巨無霸的存在。

哪怕是一腔愛國熱血的張勃龍都不得不承認,無論是影視還是體育,老美都遠遠地走在了我們前頭。

能夠贏得年輕人的喜愛,也就意味著贏得了未來。

這也是為什麼郭嘉一直在強調文化自信,要搞文化輸出,要利用好我們優秀的資源,不能一味放任對方入侵,在潛移默化中把我們的年輕人帶歪掉,把我們的根基腐蝕掉。

真論起底蘊來,華夏五千年的積累比老美不知高到哪裡去了,這才是真正璀璨的瑰寶。

一旦我們找到了正確的打開方式,今後未必沒有機會和燈塔好好掰一掰腕子。

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至少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與奮鬥。

張勃龍在腦海裡回憶著《功夫之王》的劇情,越想越覺得那白人小子拉胯。

“這特麼還不如換我來演呢……”

他正想著,一旁的手機突然響起了鈴聲。

一個陌生的號碼給張勃龍打來了電話。

電話的那頭開門見山:

“你好,龍,請問你想演電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