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外星*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七十九章 核動力新成果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七十九章 核動力新成果

杜克將第二代蓮花堆的鈾利用效率打了一個埋伏,但是如此巨大的增長率還是給了朱雲謙教授又一個巨大驚喜,現在第一代蓮花堆已經有接近百分之四十的鈾利用率,再提升百分之五十,那不就是差不多百分之六十了。

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啊。等於是同等數量的鈾資源,現在又能夠延長一半的使用時間了。也意味著產生的核廢棄物將進一步大幅度減少,極大減低了核反應堆在廢棄物處理方面的環保壓力。

“這個沒有問題!”朱雲謙教授斷然回覆道,別說他是奉命協助杜克進行研發的,就是杜克沒有那個小型機的經費補助,他一樣會向上級強烈申請加入杜克這個研究專案來。

第一代蓮花堆雖然對於國內電力供應來說,由於種種原因還沒有做出貢獻,但是朱教授相信那不過是時間問題,即便是現在有人阻撓也最終擋不住技術進步的大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在這個第一代蓮花堆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小型化S1和S系統,將會為艦艇動力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朱教授相信以後不只是海軍艦艇,對於大量的萬噸以上巨輪來說,在S1和S動力系統解決了安全和保密這個問題之後,將來也會成為它們永不枯竭的動力。

如果真是這樣,對於海洋運輸,或許一個全新的核動力大時代即將到來。

“杜克,你的第二代蓮花堆設計主要改進點將在哪些地方?”想到這裡朱雲謙教授這個長者都不免有些熱血沸騰,他好奇地問道。

“主要是增加一個粒子轟擊輔助系統,讓鈾利用率在粒子轟擊下使用更加充分。”杜克對於這個原理但是沒有半分保密的意思,說起來他自己的核研究班底現在還是太弱了,如果沒有朱教授他們參與,很多工作都必須杜克手把手去引導著才能研究下去。

這可是不是杜克想要的研究團隊,但是現在沒有辦法,最好的核反應研究專家基本上都集中在各個國家官方手中,杜克就算再出高薪都很難逐漸一個比國家隊還要強悍的研究團隊出來。

所以杜克面對朱教授的問題,詳細地將自己的思路一一解釋了一下。朱教授是真正的核研究大行家,對於瑞士那個亞臨界粒子核反應研究專案也有一定的瞭解,所以很快就明白了杜克的思路。

只是原理弄明白很簡單,真正要實現這個原理,中間不知道有多少設計和製造工藝難題需要解決,瑞士那個亞臨界粒子核反應研究專案並不是第一個研究這個方面的,但是他們卻是當今世界研究這個方面最有成果的。

畢竟歐洲在核反應研究的基礎和工業加工基礎擺在那裡,他們有德國最好的加工機床,世界一流操作工人,在駕駛吸引和集中差不多佔世界上研究這個方面一半以上的專家學者,在這種情況下研究都還不能站在世界的巔峰,他們真的可以買塊豆腐撞死算了。

聽到杜克的這個初步設計思路,朱教授感覺一個核反應的春天即將開始,對於核研究的從業人員來說,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但是如果沒有趕上杜克這班快車,那也是一個悲哀的年代。

朱教授慶幸自己臨到老了,居然在人生的夕陽時刻還能夠趕上這麼一個春天般的日子。如果能夠協助杜克搞出第二代的蓮花堆,此生真的可以無憾了。

“杜克,你說的這個事情,我這就回去向上面打報告,不出意料的話,我們還能夠在這個領域再次並肩作戰,雖然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我這個老頭子早就該退居二線了,但是遇到這麼一個核研究的春天,怎麼著也要再拼一下。”朱教授有些激動地說道。

有了朱教授的保證,杜克感覺這事兒大有可為,他初步做了一個方案,將所需要採購的超級小型機需求列出了一個清單,然後交給SAL的採購部門去做一個採購預算,對於他來說,錢的問題反而是小問題,人的問題才是他現階段很難解決的大問題。

送去驗證的方案很快就出來結果,果然,按照杜克的建議重新做的模擬演算中,現有設計的小型化S1和S蓮花堆,完美地體現了設計的各種預期輸出特徵參數,這就意味著設計工作基本上可以定型了,可以開始進行實際的實驗堆建設了。

對於朱雲謙教授的團隊來說,也意味專案有了一個完美的階段性成果。雖然在這個專案當中,杜克一個人解決了專案中最大的難題,但是對於很多設計細節來說,團隊專家也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能夠有這麼一個完美的里程碑結束點,大家都很興奮,在基地為此舉辦的慶功會上,平日滴酒不沾的專家們,都破例喝光了基地準備的幾瓶白酒。

對於定型後的實驗堆建設來說,現在除了少數定製部件之外,大多數同蓮花堆通用的部件早就完成了,而基礎建設工程部分更是先期就準好了一切準備,所以設計定型後,S1和S型小型化蓮花堆建設周期很短,比起一般的核反應堆實驗堆建設周期來說簡直就是飛速。

同發電用的蓮花堆相比,這倆套S1和S小型船用蓮花堆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為了適應船上的狹小空間,這兩套核動力系統的佔地面積很小,在蓮花堆基地中隨便找一個角落都完成安裝除錯。

完成除錯一切正常後,第一次臨界測試兩套系統都一次性成功,讓暗中捏了一把汗的朱教授欣慰不已,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搞出一套新的核動力系統,放在以前基本上是天方夜譚。

雖然說現在有了7號工程,可以用大量電腦模擬運算來減少原來的實際測試,但是對於蓮花堆小型化專案來說,如果沒有杜克猶如神一般的正確指引,每每在項目組研究剛剛走上歧路的時候就被帶回來,朱教授估計最少也得多兩年以上的研發時間才能達到今天這個效果。

可以說項目組有一個天才般的人物存在,能夠減少最少一半以上的研發時間,為什麼人才重要,在這種高精尖專案上就完全體現出領軍人物同一般人物相比的巨大差異。

因為朱教授自問這個專案如果是由他來主導,現在估計連設計定型都還早,更別說進入臨界測試了。

這個還只是解決了動力驅動問題,接下來周邊諸如安全防範,抵禦敵方攻擊等設計考慮,就是另外項目組的課題了,對於杜克來說,這個專案到現在,基本上就告一個段落了。

要將周邊的設計測試都完成使得S1和S核動力系統形成真正的戰力,樂觀說至少都還要有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但是今天臨界測試成功,那些決定將在建大型艦艇動力系統暫停下來等待蓮花堆小型化的大人物們,現在終於可以將一顆心放回肚子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