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外星*人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一十六章 緊鑼密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一十六章 緊鑼密鼓

新公司在川西平原邊緣,圈下了十多平方公裡的研發基地勢力範圍,包括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研發中心、一個試驗性質綜合加工廠和坦克及無人機的試驗場地,這裡距離中心城市只有百多公裡,風景優美、生活環境也容易改善,對於研發基地來說,完全稱得上是一塊風水寶地。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蓮花基地的超級小型機叢集系統極為成功,杜克要做的就是將那套系統重新克隆改造出一個更加適合坦克和無人機研製的信息化系統,這個工程不小,好在這件事不是特別著急,杜克可以從容抽調數百人先行研發這個信息化系統。

從雲服務研究平臺,到坦克和無人機模擬系統,以及相關輔助設計系統,有些東西是軍方已經有了的,杜克需要進行一些改造,有些要全新構建,所以這個研發團隊需要做的事情非常之多。

要不是SAL現在麾下有數萬研發人員,基本上覆蓋了各種專業領域,從圖形圖像處理、網路、虛擬現實等等方面都吸收了一大批高水準人才,杜克可能要建立起這個團隊都需要很長時間才行,但是現在也就是分分鐘的時間就抽調出來。

至於要停掉多少個正在研究的產品專案,那是趙建武要考慮的事情,杜克只是管提出人員需求清單,反正這事都是他們幾個鬧出來的,各方面的支援都不遺餘力,少推出幾個產品不過是少賺一點錢而已,現在他們真沒有誰會將這個看得很重。

至於董鋒這貨如願以償地爭取到了這個新公司老總的位置,透過從SAL各個公司抽調出一套職能班子將公司的架子搭了起來,加上從幾個合作伙伴那邊過來的副總經理,有條不紊地在新圈下的研發基地上面繪畫藍圖。

而從兵工兵裝那邊過來的一百多名研發骨幹們,則暫時留在蓉城配合杜克的信息化系統研究工作,等待基地建設好以後再搬過去。為了吸引這批骨幹過來,蔡思強他們可是花了不少血本。

因為這些專家骨幹在兵工兵裝那邊等於是有鐵飯碗,加上大多都是三十多四十多的黃金年齡,在原來的所在地已經結婚生子,習慣了當地生活,所以雖然總公司有了動員令,最初這些人是不願意過來的。

新公司雖然資金雄厚,但是最終能不能做好,這可關係到大家以後的一家子生計問題,SAL公司雖然名氣很大,待遇也不錯,但是他們研究的畢竟不是SAL公司旗下各個系統的主流產品,能不能開啟市場走上正軌誰都不敢打包票。

所以大家的顧慮很大。

蔡思強從秦泰然那裡瞭解到這些顧慮後,很快就同杜克、董鋒他們商量出解決辦法:現在過來的專家,年收入在他們原來基礎上最少都是直接翻倍,有些關鍵性人才可能翻幾倍,工作合同視不同級別和年齡,雙方簽署時間都在十五年以上,這樣好多人都直接簽到退休,等於是終身制了。

提供搬家補貼,每個專家視情況在蓉城提供不同面積的高品質樓盤商品住房,在公司工作滿15年以上產權直接轉移贈送。有小孩上學的,一律協調當地政府入讀區間內最好的學校。

而在基地建設好以後,每人在基地附近免費再分配一套不低於90平方米的住房,家屬可以在基地各種附屬單位安排就業。

蔡思強甚至還透過劉老爺子辦公室協調好兵工和兵裝兩個公司人事,承諾年內保留原單位檔案和職級不變,隨時可以回到原單位。

這個特殊政策出臺後,立刻改變了不少人的觀望態度,吸引了不少骨幹專家,如果不是兵工兵裝有所控制,恐怕大多數年輕有為的中堅骨幹都要走空了。

所以有軍方上層直接支援,這個新公司的籌建非常順利,無論是人員到位、土地轉讓拆遷等等,都是以一種快節奏方式運轉。

而整合從兵工兵裝過來的專業人才之後,董鋒同這支研發隊伍倆位臨時負責人,一個是負責坦克研究的總工,現年四十五歲的教授級高工蒲建陽,一位是負責無人機的總工,現年三十八歲的教授級高工鍾俊逸,幾個人關在一起長談了幾天,開出了一個引進人才的清單,交給SAL對外高級人才引進人事部門,準備透過歐洲和俄羅斯獵頭部門挖獵。

蒲建陽是99式主戰坦克的主要研發技術骨幹之一,對於坦克研究已經有差不多0年經驗,國內近幾代主戰坦克和國際主流主戰坦克效能優劣、設計好壞等瞭如指掌。所以對於國內研究這個東西最缺乏的關鍵性人才也非常清楚。

鍾俊逸雖然年紀不大,但是這位從西北工大出來的博士後,在無人機方面技術積累很深厚,已經是多個型號無人機的研發總工,算得上是年輕有為的青年才俊,即便是有杜克這種妖孽在前,這位也算是國內了不得的頂尖青年科學家之一,只是同杜克術業有專攻。

最為難得的是,這倆位總工都是做事型人才,話不多,但是每每說出來的都是關鍵性的東西,讓董鋒對他們倆位印象非常深刻,拉出挖獵所需要的職位和技能描述清單後,董鋒便任命他們倆位為新型號研發總工,開始收集軍方的需求,提出原型設計的概念。

民營企業沒有那麼多的條條框框,除了全套從軍方搬過來的保密措施和條例,其它的都依照商業化運轉模式來操作,對於這個新生的研發團隊來說,一切都是從新開始,雖然很多在原單位可能懷才不遇的人才,面臨著一個歷史性的機遇。

任命好總工之後,董鋒宣佈公司的研發專案完全按照市場化擇優挑選方式,每個研發人員都可以針對某個專項需求提出立項要求,而專家團隊將全面稽核這個立項要求的概念和創意是否值得立項,一旦專家團隊認可立項,那麼新專案的項目經理第一候選人就是提出人自己,除非自己不願意。

而項目經理待遇同一般研發人員之間是比較大大的,這種激勵機制能夠很好激發研發人員創造力,比起論資排輩方式來說研發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就這樣折騰了一個多月後,杜氏特種機械系統公司緊鑼密鼓地動了起來。

(抱歉,前面一章標題搞錯了,晚上腦袋發懵,見諒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