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巨星從港娛開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八十章 有幕後黑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八十章 有幕後黑手

對於何勁來說,這次的事情真的很影響他的形象。

粉絲打架倒還不是什麼大事,最主要的是警局那邊向外公佈的訊息是,這次粉絲打架涉黑。

兩個大歌星居然涉黑,這對形象的影響可想而知。

雖然香江是個社團遍地的地方。

甚至娛樂圈的確是個匯聚了各色人員的地方。

大多數公司也跟社團有關係。

但這一切都是隱秘的。

普羅大眾一般關注的都是明星美女,很少去瞭解那些公司的背景。

因此,當何勁與張學友涉黑的新聞出來後,很多市民的第一反應就是難以置信,隨後自然便是憤怒。

普羅大眾是很容易受到媒體影響的。

他們不會去瞭解事實的真假,只會覺得自己被騙了,自己喜歡的明星居然是壞人。

從上午時分各大媒體報紙出現,到下午,這一天裡,關於何勁與張學友涉黑的新聞便鬧得沸沸揚揚的。

當天中午,何勁接到了很多電話。

有明星同行的慰問,有來自代言商家的詢問,詢問事情的真假,詢問事件是否會影響代言的商品。

不僅如此,何勁還接到了來自國內的電話。

電話是昨天剛剛離開香江的韓三平打來的。

至於目的,自然就是詢問這件事了。

韓三平倒不是相信了新聞。

國內對於何勁的背景早就調查的一清二楚了。

甚至,何勁覺得,他那些爛事恐怕國內的調查的一清二楚。

何勁是個徹頭徹尾的壞蛋嗎?

不是!

只要這一點確認,那就沒什麼事。

想想未來的向家兄弟,他們那些事國家不知道?

不要質疑國家的強大,他要是真發動力量調查你,你根本不可能有什麼隱瞞住。

因此,國內對於何勁的背景是再清楚不過的。

涉沒涉黑他們非常清楚。

韓三平之所以打來電話,他是告訴何勁,要是香江不好混,可以回國混。

其實說簡單點,就是把公司搬到國內去。

對於國內來說,何勁的公司規模非常不錯的,回國以後不僅能為國家帶來一筆不錯的稅收,還能帶動行業的發展,何樂而不為呢!

“既然你有準備,那我就不多說了,希望你的公司重心能早點轉回國內。

我們可是非常渴望你們公司的人才啊!”

韓三平在電話裡再一次表示希望何勁把公司往國內轉。

“您放心,應該要不了多長時間了,我們公司對於往國內發展有一套很完整的計劃,相信到時候一定不會讓上級失望!”

何勁說道。

倆人又聊了幾句,結束通話電話之前,韓三平的一句話讓何勁忍不住皺起了眉頭。

“小何啊,我覺得你這次的事情恐怕有人在後面推動啊!恐怕有人要搞你,你可得小心點。”

韓三平的話猶在耳邊,何勁皺著眉頭開始思索起誰會搞自己。

何勁第一個想到的是向家兄弟。

沒辦法,香江娛樂文裡,這兩兄弟向來是大反派。

而且這兩兄弟的各種手段也是老辣無比。

這次自己的事情根本看不到被人搞的苗頭。

如果說真有人搞,恐怕只有他們了。

不過,當何勁仔細一想,又覺得不太可能。

他認為向家兄弟在當前這個節骨眼不太可能會搞自己。

那兩兄弟自從上半年周星馳與之解約自立門戶,王晶在下半年也脫離他們以後,他們公司便大不如前,現在兩兄弟正焦頭爛額的準備進軍澳門博彩業,哪有心情搞自己。

另外,還有一點原因是何勁剔除他們的重要原因。

那就是自己與這兩兄弟基本是合作多與恩怨。

現在正在上映的速度與激情三就有中國星的投資。

他們現在搞自己,那就是搞速度三,速度三的票房資料低,對他們可沒有好處。

去除了向家兄弟,何勁將目光放在了唱片公司上面。

目前的香江的巨頭唱片公司分別是寶麗金、華納,BMG、華星。

其中,寶麗金不可能,不說張學友就是寶麗金的人,他不可能搞自己人,單單是何勁在北美以及歐洲的唱片約在他們手上,他們就不太可能搞何勁。

BMG,雖然BMG是香江四大唱片之一,但這家唱片公司在香江一直很低調。

他們就是那種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公司。

而且何勁與bmg根本沒有任何衝突以及利益往來,所以說他搞何勁,他一點都不信。

所以,最後,何勁將目光放在了華納唱片以及嘉禾電影上。

華納唱片的話與華星唱片的恩怨情仇很多,不管是歌手的爭奪還是獎項的競爭,以及市場的爭奪,兩方都有很大衝突。

並且,華星旗下的VCD公司與索尼在亞洲市場爭奪VCD市場的競爭也是非常激烈,說他們搞自己,可能性很大。

至於嘉禾。

作為當前香江最大的影視公司,他是目前華仁影視的對手。

兩方不管是票房的爭奪,還是各種電影拍攝的演員爭奪都非常多。

而且,華仁近兩年發展迅速,連續幾年的香江本土票房排行榜前十都有好几席是華仁製作。

就像當年嘉禾面對邵氏這個模式老舊的惡龍一樣,現在的情況與當年很像。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年邵氏的大廠經營方式老舊,不僅給旗下的演員工資低,就連導演創作人的利益都非常少。

嘉禾在這種情況下看準機會,以衛星式經營理念擊潰了邵氏。

所謂衛星式經營理念其實就是放權給旗下導演、小公司,由嘉禾投資並發行,旗下導演以及小公司則負責製作,如此一來,創作者不僅能以最大自由度創作拍攝電影,還能擁有電影的票房分成,利潤成倍版上升。

這種經營模式的代表公司便是成龍、洪金寶等人的公司

成龍、洪金寶等人的公司就像是一顆顆衛星一樣環衛中嘉禾這顆地球執行。

所以這種模式叫衛星式經營模式。

嘉禾憑藉著這種先進的理念成功擊潰邵氏,成為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香江最大的影視公司。

八十年代中後期,這種模式直接造就了圍繞著嘉禾、金公主、德寶三條院線成立的無數公司。

新藝城、永盛等等公司便是這種模式下的產物。

不過,由於這種院線制營銷模式於80年代後期發生的變化,香港電影工業的生態環境也因此有了根本轉變,從而對香港電影工業快速發展的勢頭也出現了遏制。

首先是“新藝城”的解體影響了香港電影工業的格局。

“新藝城”發展到後期,越來越向“邵氏兄弟”輝煌時期的大廠體制轉變,除擁有片廠外,還有配音間、唱片公司等,員工人數超過百人,每年維持基本開銷更是需要1000多萬元。

於是在 1985年便出現了虧損。

同時其主腦經營思想存在嚴重分歧,1986年後,施南生辭職,徐克和曾志偉也脫離“新藝城”,高志森轉投“德寶”,麥嘉跳槽“寶禾”。

“新藝城”高層的分崩離析,致使其在1988年後澹出香港影壇。“新藝城”的衰亡,再次證明了在娛樂業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電影工業也應順應時代的發展而趨於多元化、靈活化,那種“大而全”的大廠體制已經落伍,一經出現便註定了最終將被淘汰的結局。

同時“新藝城”的結束也嚴重影響了“金公主”的片源。

八十年代後期,新寶院線的建立,是這一時期香港電影格局變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80年代中後期,香港影片由於質量穩定、型別多樣而在臺灣、韓國及其他東南亞地區熱銷。

如80年代後期臺灣的十大華語賣座片中,十之八九為港產片,這種狀況吸引了以臺灣資金為主的海外資本。

但在當時穩定的院線制營銷秩序面前,這些海外資本缺少進人香港影視的暢通渠道,尤其是在“新藝城”、“嘉禾”的強盛時期,外資只能偶爾透過香港的獨立製片公司投資港片,無法獲得香港的一線明星的加盟,更拿不到重要的拍片檔期。

一些精明的香港院線商看到了這股湧動的海外資金,1988年,與雷覺坤合股經營金公主院線的陳榮美和馮秉仲又自辦了脫離“金公主”之外的新寶院線。

“新寶”開始主要作為中介人,為湧入的外資和香港的獨立製片公司之間搭橋牽線,合作製片,成片除在新寶院線上映外,還可由投資者帶回其本土市場獲利。

由於“新寶”的出現,臺灣等地的外資順利地進人了香港影市。“在90年代初,香港影市的主要投資者,已不再是往日呼風喚雨的‘金公主’、‘德寶’、‘嘉禾’等院線老闆,而是臺灣的‘八大片商'”。

外資的大量湧人,無疑打破了原來穩定而成熟的香港電影投資環境,製片公司與院線的合作出現了新的變數,而“衛星制”製片模式也因此而出現解體的趨勢。

佔據霸主之外的時間越來越久,嘉禾現在的經營方式開始慢慢變得老舊。

這自然就要受到新公司的衝擊。

就目前而言,何勁的華仁影視便是最具有威脅的公司。

雖然華仁影視的電影多在嘉禾影院上映。

但因為其他各種原因,兩方的關係並不僅限於合作關係,更多的還是競爭關係。

還是那種,嘉禾一不小心就會被華仁衝下霸主位置的競爭。

可以說,目前的華仁資金充足、旗下大牌明星、導演雲集,相比嘉禾,僅僅差的是一條院線而已。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何勁、劉德華、古天樂三位擁有票房號召力的大明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超過了嘉禾。

現在的嘉禾,元彪票房號召力不在,洪金寶轉向幕後,只有成龍一人抗著嘉禾。

而華仁這邊的三人,何勁是是樂轉影,龐大的粉絲基礎讓他票房號召力直逼成龍。

劉德華雖然沒有簽約華仁,但他的天幕與華仁的合作越來越多,幾乎已經相當於華仁影視的衛星。

另外再有古惑仔系列榜身,經過電視劇神凋俠侶紅遍東南亞的古天樂。

在明星陣容上,華仁已然超過嘉禾。

至於導演,杜琪峰、陳金輝倆人憑藉速度與激情系列跟古惑仔系列已然是香江新晉票房保證的大導演。

就算沒有院線的加持,憑著強大資金以及明星、導演陣容的支援,直接讓華仁虎視眈眈的盯著嘉禾。

要知道,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這段時間,明星效應是最強烈的一段時間。

很多影迷看電影都是衝明星去的。

嘉禾這兩年一直在培養趙文卓,目的就是讓他成為一線巨星,用來替代洪金寶與元彪的空缺。

但趙文卓一直提不上來。

而華仁則已經有多個一線。

如此情況下,嘉禾肯定會著急。

因此,何勁非常懷疑,這次的事件可能會是嘉禾在後面搞鬼。

而且,何勁的華仁影視最近在方成的帶領下,正在與香江的一些獨立影院接觸,想打造自己的院線。

這肯定不可避免的觸發到了嘉禾的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