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轉世袁世凱之大總統傳奇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章 暢談(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章 暢談(2)

聽畢德路要為難自己,袁世凱有些心裡打鼓,不知道這畢德路葫蘆李賣的什麼藥。不過當他看到李經方臉上那抹淡淡的笑意時,心裡一下明白了過來:“呵呵,畢大人,看來您是要考教我一番啊,為了不給我的老師丟臉,世凱只好盡力接招了!”

畢德路滿意的看看袁世凱道:“小夥子很有自信,不錯、不錯。雖然對你的才學還不瞭解,不過你的脾氣很對我的胃口!我不喜歡那種整天只知道謙虛、磕頭的年輕人。”

李經方在一旁道:“老師,剛才慰亭給我說了很多關於美國的事情,而且似乎他對我大清的洋務有些見解,不妨讓他說說如何?”

畢德路道:“呵呵,好吧,就讓我看看馬格裡的學生怎麼樣吧!”

袁世凱道:“方才我跟伯行聊了聊我在美國的見聞,以及我對大清洋務的一些看法。說到大清的洋務,我覺得如今很難與美國匹敵,而且如今的展模式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趕上其他國家。”

畢德路問道:“恩,我聽馬格裡說過你去了美國,談談你的看法!”

袁世凱道:“比較我大清的洋務與西方的技術、工業展,可以現很多差距,而其中最大的差距莫過於工業基礎與展觀念。”

畢德路沉思片刻道:“恩,你的觀點似乎有些道理。那麼在你看來,這兩方面的差距在哪裡?”

袁世凱清清嗓子道:“我大清於咸豐十年開始便興辦洋務,到如今可以說成績斐然。不過我們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利堅,咸豐十年,美國剛剛開始內戰,咸豐十一年剛剛興起西進運動,那個時候美國西部還是一片荒蕪,可如今呢?如今的美國西部早已是工廠林立、礦場遍佈,甚至原來一些荒無人煙的地方如今都成了城市。為何同樣展二十年,其結果會有這麼大的差距?

慰亭以為,其第一個原因便是工業基礎的差距。如今我大清很多人對洋務的理解侷限於辦幾個先進的工廠,派人學習先進的技術,或者是購買先進的槍炮、艦船。認為有了這些,我們大清就可匹敵西方各國,其實這是非常不正確的!

工業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的功能就是從自然環境中攝取可以直接獲得的資源,然後經過許多的工廠、工序的加工,使之最後變成能夠為人類使用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又會反過來大大提高人類使用自然資源的效率,從而加快這個體系的運轉度,改善整個社會的生活水平。這種工業產品的生產往往涉及整個社會的多個行業,甚至是大部分行業。因此辦幾個工廠、開幾間學校那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建立良好的工業基礎——工礦產業,以此為基點建設上層的工業生產企業。

也許這麼說有些模糊,我們拿伯行兄方才所說的福建船政局來分析。如今福建船政局生產的千噸運船造價為十六萬兩白銀,而我們到歐洲購買同樣的一艘運船,價格只有一半,甚至更低!其原因何在?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工業不成體系!福建船政局建造船隻時,大部分零部件自己不能製造,需要從國外進口!這就是我們的工業不成體系所造成的結果,這種結果使得那些工廠變成了一些簡單的加工、組裝車間。”

聽完袁世凱的一番高論,畢德路師生二人都沉思不語,半晌後畢德路才說道:“世凱,不可否認你分析得很精闢,不過我們就算按照正確的思路來建設我大清的工業體系,也無法在二十年內取得美國的成就。以美國的經驗來看,工業的高展是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帶來的結果,如今我們大清十分缺乏這樣的技術,因此派出留學生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是必須的。”

袁世凱清清嗓子道:“沒錯,技術的創新在美國的工業展過程中起了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如今我大清的留學生只能依葫蘆畫瓢的學習,卻完全無法擔負起為我大清進行技術革新的任務。”

李經方雖然對洋務熱衷,畢竟見識上差袁世凱一大截,當即問道:“這是為何?”

袁世凱答道:“所謂技術創新無非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改進、改良原有的技術,或者進行工業明。創新者從舊到新,明者從無到有,但是在工業社會裡兩者卻已經混為一體。如今的工業明,涉及行業之廣、人員之多已經越了我們的想象。常常將幾個領域或者行業的新技術相結合就是一個新的明,只不過明的實用性就取決於這種結合的完美程度。打個比方——洋炮的明!其涉及的冶煉、化工(火藥)、捶鐵(部件製造)等等技術在洋炮出現以前就已經具備,而洋炮的明不過就是把幾種技術結合在一起,然後以有形的‘產品’作為載體出現罷了。自我大清開展洋務以來,一直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口號。從這口號中便可看出其中差距,工業技術方面本應以‘師之’為輔,自成體系為主。派出留學生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不難,但是國內從事技術創新必須具備幾個條件都沒有,也就決定了他們只能學習,而無創新!”

畢德路問道:“你所說的是哪幾個條件?”

袁世凱答道:“第一個便是剛才所說的基礎工業,這是技術創新後投入實用的必要條件。沒有實用的機會,再天才的科學家都無法對自己的創新構想進行試驗,更談不上改進!其次便是良好的學術氛圍與國家支援!這一點也是我所說的展觀念,是如今大清展洋務最需要的一個條件。

如今英、美等國已經步入工業化社會,說白了就是大部分人口已經集中在城市,從事工業生產。而我中華數千年來一直停留在農業社會,全國大部分人口還以在田地裡刨食為生,因此養成了重農輕工的傳統觀念,所以在大清展洋務難,也就難在這國人的思想之上。

先說我大清的人才選拔制度,中國千年來都是以文為主,學生們學的都是子曰詩云,對近代物理、數學等科學絲毫不涉及。要實現工業化就必須擁有工業化的人才,要擁有這種人才就必須改革教育制度,增加物理、數學等近代科學的基礎學科。這樣的改革,前任船政大臣沈葆楨大人就曾經嘗試過,可這一改革要求重新確立官員應有的基礎品質,為文人透過科舉攫取官位增加了難度,因此遭到朝中大多數官員的反對,最後不了了之。這樣的教育與科舉制度之下,我大清學子為了前途,還有誰願意投身技術的學習?這樣的學術氛圍又如何能夠興起技術革新之風?不說洋務,就連如今的外交官也被官場中人視為畏途。任駐英公使郭嵩燾大人,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立富強之基”,卻遭到國內各方指責,‘正人君子’們輒以‘賣國’相譏。他回鄉探親的時候,鄉人見了也罵他洋奴、洋鬼子。這樣的思想模式有讓何人敢再談投身洋務?

早在我大清開始興辦洋務之初,就有些夫子們高唱:‘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而朝中不少大臣也主張‘以忠信為甲冑,禮義為幹櫓,抵禦外侮’,可見我大清如今洋務之難,這些干擾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大清的洋務展。”

聽了袁世凱這番話,畢德路與李經方面露驚愕,而且用一種異樣的眼光打量著袁世凱——他這一番話如果傳到外面,那可是要殺頭的罪過!可袁世凱氣定神閒的端起茶杯,輕輕的品了一口茶,然後問道:“不知畢大人對世凱這番陋見可否滿意?”

(汗~裸奔學的是文科,而且工作七八年也都在機關裡混。這章其中觀點對不對,如果不對大家多多指正。呵呵,如果要罵的話,就罵得委婉些,裸奔謝謝了)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