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大國旗艦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兩百零四章:艱難的三線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兩百零四章:艱難的三線廠

車間很大,裝置很多,但傳說中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卻沒有看見,有的只是零散的工人無精打采的作著日常的維護。

偶爾有一臺、兩臺工作的,也不是在生產什麼產品,而是在哪裡加工一件件職工自己用的爐灶炊具。

破敗沒有,但那種令人無奈的蕭條,卻讓剛剛步入車間的秦教授心中有種說不出的痛。

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當年親自規劃建設的船舶儀器廠的二號車間竟然會變成這樣。

要知道當年在下放勞動前,秦文同曾經在第六機械工業部短暫的工作了一段時間,至於內容便是制定和規劃船舶工業的三線建設。

三線,一個中國特有的工業建設名詞,為了抵禦有可能的外敵入侵,做好持久的戰爭準備,從六十年代開始,國家開始有計劃的將東北、華北、長江三角洲等地的工業企業以拆分,或整體遷移的形勢,轉移到西南的三線地區,從而建立起以另一套獨立的工業體系。

說白了,就是在原來的工業企業的基礎上,做一套備份。

船舶工業也不例外,所以一些儀器廠、儀表廠、機械廠甚至是造船廠,都被搬到西南的山區,只為了能在戰事繼續生產軍用船隻。

而秦文同便是當年船舶工業三線建設的實際參與者之一,除了對川東潛艇廠的論證規劃外,便是參與了眼前的這家湘西儀器廠的建設。

尤其如今眾人所在的這個零號車間,那可是秦文同跟一眾幹部職工們人挑肩扛,一磚一瓦的建起來的,其中的感情很難用語言來形容。

哪怕是後來被下放勞動,秦文同也沒斷了跟湘西廠的聯絡,特別是聽說投產,並於他參與規劃的川東潛艇製造廠形成了產業配套,並順利的製造出潛艇後,秦文同甚至破例弄了些酒,喝了個酩酊大醉。

哪成想這才短短十幾年的光景,眼前這間寄託了他無數期望的車間便凋敝成這個樣子,就別說是十分感性的秦教授了,換做是誰都會心疼。

“川東廠的日子也不好過,軍品被削減後,川東廠就再也沒生產過潛艇,作為川東廠的配套廠,我們湘西廠自然也陷入了困境,辦法不是沒想過。

可老學長,您也知道,我們對市場什麼的根本就不懂,基本是做什麼賠什麼,所以這次找到您也是想讓您給我們指條明路,不然再這樣下去,我們可真就吃不上飯了。”

說話的中年人名叫薛強,是哈軍工最後一屆畢業生,之後隨學校內遷華中,從此成為一名三線建設者,這一幹就將近二十年,從普通的技術員一路做到湘西廠的廠長。

本想著能轟轟烈烈的大幹一場,卻沒想到幾番政策變動,令他們這些三線廠就跟失去了主心骨一樣,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想轉型難,走出去更難,雖說國家對三線企業多有照拂,可當年只顧戰爭因素,不考慮經濟因素的盲目,還是讓包括湘西廠在內的三線廠變得舉步維艱。

特別是在沿海地區實施開放後,分佈在這些地區的造船企業有著天然的地域優勢,圍繞著這些造船企業建立起來的上下游配套機制也更加成熟和高效,從而形成一個個船舶工業群。

相較於沿海地區的欣欣向榮,位於內陸地區的三線船舶工業就有些悲催了,本來這些企業就是一個備份,哪怕也有造船廠,可頂多就是依託河流建立起來的內河船廠,頂天能造個三千噸級的船隻。

產能有限不說,因地形和自然條件原因,侷限也頗多,所以很難想沿海地區船廠那樣,培育出高效的船舶工業群。

正因為如此,單靠三線企業自身,根本撐不起這麼大的盤子,只能依靠國家不斷的輸血,才能勉強維持。

然而國家也並不富裕,每年能拿出的錢最多也就夠個工資錢,至於其他的根本顧不上,所以這幾年不少規模小的三線廠早就變得破敗不堪,大型廠停產的也不佔少數。

以至於不少當年抱著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三線人既迷茫又無奈,根本就不知道該怎麼辦。

薛強也是一樣,當年參與三線建設不單單是那股子為國獻身的熱血,還有徹底紮根的決心,可當計劃經濟逐步消退,市場經濟漸趨繁盛,薛強卻猛然發現,當年的熱血與決心似乎不太管用,無論怎麼努力,在一個叫做“市場”的面前,他們湘西廠總是被打得體無完膚。

所以他前不久跑到漢鄂去找秦教授,不為別的,就是想聽聽這位老學長的意見,能幫著他們要到任務自然是好,要是要不到幫幫出出主意也是好的,不管怎麼說他對老學長的人脈還是很有自信的。

秦教授可沒有薛強那麼自信,幫著湘西廠要些生產任務,憑如今的秦文同不算是是難事,可這次幫著湘西廠要任務,下次又該怎麼辦?還要幫著要?

這可不是什麼解決之道,所以必須得想個更加長遠的辦法。

“我先幫你們要些生產任務吧,怎麼也不能餓肚子,至於今後怎麼辦,讓我再想想!”

儘管知道只能解燃眉之急,可薛強還是非常高興,樂得連後槽牙都漏出來了,急忙道:“好,好,老學長您放心,我們廠絕對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

秦教授點點頭,什麼也沒說,只是眼前一排排的機械設備,炯炯的眼神中,透著難以言喻的憂愁。

……

蒙建業的眼光也有些難以言喻,不過他不是憂愁,而是那種日了哈士奇後,一臉懵逼的狀態。

因為他發現,中信公司給他們拉來的船舶訂單,tm的就是個坑。

日本的轉手訂單,看的是好,可剝開表皮往裡一看,天呀,簡直慘不忍睹,這哪裡是造船?根本就是最原始的來料加工嘛。

日本提供技術、提供材料、提供圖紙、提供監造,他們奮進廠只出人和地盤兒,然後按照日本人規劃好的條條框框把船造出來就行,然後甩一筆勞務費,貼上madejapan就可以成為日本的傑作了,這……就有點兒尷尬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